草木蒙笼出山泉--杜绝“绿色沙漠”,呼唤生态造林

作者:林水相    文章来源:生态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10

  清泉万眼何处寻?小时候,喜欢满山遍野地疯跑,跑累了,随便找个山泉,爬下就灌,灌饱了又淋,弄得头上身上湿淋淋的,水鸡相似,然后再满世界跑……那时候,觉得好象到处都能找到山泉。而今年届“天命”,故地重游,哪还见山泉的半点踪影!何止不见泉,连山也秃了,顶好的也就象傻小子剃的萝卜缨子头,在山半腰以上忽达着一簇可怜的人工林。那么,遍布山间的万眼清泉哪里去了呢?(不过40年!)

  也许有人要怨盲目开矿,乱采乱掘,造成了地下水上涌被隔断,地表水被泄漏到了地下。这可算做原因之一。也有人会认为是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所致。这算原因之二。还有人说是山林被过度砍伐,植被被严重破坏,水上大量流失造成的。此是原因之三。考第一条原因没有普遍性,因为并不是所有有山泉的地方都有矿,所以这不是主要原冈。第二条只是现象,不是本质。只有第三条水土流失严重才是最根本的致命伤。

  或许有人会问,几十年来,我们不是造了许多人工林吗?一点不假,如果不是这些人工林支撑着生态局面,四周的群山恐怕更不成样子了!然而,问题也恰恰就在这些人工林上。

  单一林木蓄水难。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全民性的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确确实实地在“绿化祖国”的历史“上书写了一幕气壮山河的人间正剧。许多老前辈为这场运动奉献了青春年华和心血汗水,子孙后代不会忘记他们,将会永远铭记他们的无量功德。然而,三十多年了,人们发现,这些人工林绿则绿矣,却很少看到或听到这种单一树林养出了山泉。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其中的症结。八十年代未,为了养花,上南山坡去搂腐叶土。南山这片马尾松,是七十年代初,矿中的师生们种植的,如今已经林木葱茏,绿阴一片了。来到林中,却发现,树底下光秃秃地露着沙土,到处干干净净,哪有什么腐叶土?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前两大刚下过一场暴雨,山洪下来,把林中的腐叶层一扫而光。勉勉强强在树根周围抠了半口袋腐叶回家。于是我明白了,这种单一树种又密密实实的针叶林,具有极强的排它性,其间不允许任何草木插足。树林下一望多老远,中无杂树。因为它们的根部没有杂草灌木的保护,山洪一来,只好任其肆虐了,而且不能给野生动物提供藏身和筑巢的地方,因此也就形不成动植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这样的树林,自己的落叶尚且难以长久归根,其自育自肥的功能也就受到了影响,而保持水土的功能当然也就比较低下了。所以,三十年来养不出山泉,我想,既使百年也难以养出山泉,为什么?因为没形成生物群落,所以就不具备生态林的功能。

  由此可见,无论植物、动物或是人类,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这样,大家才能都过得好;不让别人活,自己也只能暂时维持着半死不活,到头来大家同归于尽!

  生物群落生机浓。所谓生物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聚集在同一区域内所组成的统一有机体。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基本上是由高大的乔木构成上层主体树冠,由低矮的灌木构成中层附属树丛,而由耐阴的草木形成下层基础保护。每一个层次又可按植物种类再分出不同的层次,从上到下依次是:上层乔木,三四十米以上有杉、松、柏、桦、楸、杨等,二三十米的有柞、椴、槐、榆等,十余米的有山梨、山杏、山里红、山定子等花果树种。中层灌木,五七米的有腊木、水冬瓜、柳毛子等,二三米高的毛棒子,一二米的有梢条、榛柴、刺莓等。下层草木,有齐腰的直立类,没膝的平卧类,覆脚面的匍匐类和紧贴地皮的菌类和苔藓类。此外还有连结各个层次的缠绕类、攀援类等爬藤植物上下八方伸展蔓延。而这些植物的根又盘结密布扎入地下几十米深,将整个山体的表层象纳鞋底和织鱼网一样紧紧联结成一体,什么山洪风暴都不能奈何它,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数十米厚的郁郁葱葱、蒸蒸腾腾、蓬蓬勃勃、重重叠叠的绿色覆盖。加上各种动物和微生物与它们共生共长,构成了植物之间,动物之间,动植物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保护、互相促进的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

  这样的生物群落,仅从物种和数量上看,就超过单一人工林的无数倍,每年落叶所形成的腐殖层更是人工林无法比拟的,那么它的改造气候、净化空气、改造土壤、抵抗沙化、保持水土、防御灾害的功能当然也就大大超过了人工林。

  这样的生物群落,本身就是个大水库和水利调节系统,它将天上的降水吸收蓄积起来,一部分通过叶片蒸发到空中,增加了空气的湿度,有利于形成降水云层,提高降水量;一部分顺着岩层裂缝渗人地下,形成地下水,饱和后涌出地表,成为喷泉或涌泉,即所谓矿泉;还有一部分在上层内顺着山坡潜流汇集到山谷中露头,形成季节性山泉,即人们常说的“控山水”。于是,涓涓细流,万眼清泉就养出来了。”

  今后,人们植树造林时,切切不可再重复以往的老套了:千军万马会山洼,松柏之外无其他;年年造林林不旺,即使成林泉不发。正确的方法如下联:

针阔叶,多品种,混杂栽种;

草木本,按习性,有序布局。

——形成群落。

  山山出泉江河满。忽然记起上小学时学过的一首歌:“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如今看来,这歌词有毛病,大河有水小河满则颠倒了因果,不符合生态发展的实际,本来是“涓涓细流汇溪涧,小河流水大河满”嘛!“不惑之年”读《周易》,遇到“蒙卦”.大象解释说“山下出泉,蒙”,象辞解释为“蒙以养正”,总觉得十分费解:“山下出泉”怎么就“蒙”了呢?“蒙昧”怎么能“养正”呢?一查辞典明白了,“蒙”不仅有迷蒙、蒙昧之意,它的本意是高地被草木覆盖蒙蔽住了。原来如此!“山下”之所以“出泉”.是因为草木蒙蒙茏茏十分茂密繁盛。“蒙”之所以能够“养正”,是因为回复到了草木蒙茏的原始自然状态,万物得到了休养生息,树木的根本巩固了,即“正本”;清澈的山泉流出来了,即“清源”。思悟到此,不仅拍案叫绝:伟大的炎黄祖先啊,太高明了!这分明是告诫人们,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去认识和处理事物,不可违背自 然规律呀!这简直就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嘛!

  至此,我们对如何维护生态环境,有效地植树造林,如何保护母亲河也就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措施,试改上述歌词曰:

  草木蒙茏出山泉,

  山山出泉江河满;

  盼望人人来植树,

  造生态林是关键!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