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脱贫战略:环境治理先行

作者:陈屹松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

  ○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西北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这些地区地处偏远,自然条件相当恶劣,要在西北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仍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在城镇发展中要汲取东部工业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教训,尽可能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关键在于进一步改革资源产权制度,给予西北更为宽松的政策

  生态环境状况对西北地区
  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制约
  西北五省(区)地处中国地形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众多山脉横贯其间,地势起伏较大,丘陵和山地的比重达58.9%。在气候类型上,西北属于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气候复杂多样,各省区在水、土、热量的区域结合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青海是全国光能辐射值最高的地区,但地势高峻,热量条件差。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诸多山地的屏障作用,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年降雨量普遍不足400毫米,有些地方仅十几毫米甚至几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8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6~9月。总体上看,水资源是西北最稀缺的资源,全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2.1%,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7.94%,大多数地区的城乡生产和生活都面临着缺水的威胁。
  在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共同作用下,西北地区的植被相当稀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森林覆盖率分别只有4.33%、0.35%、6.40%和0.99%,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全区水土流失面积40.41万平方公里,80%以上集中在黄土高原,黄河16亿吨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中有70%以上来自泾渭流域和晋陕峡谷地区。西北是我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陕、甘、青、宁、新的荒漠化率分别达到15.96%、50.62%、33.06%、75.98%和86.07%。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腾格里、毛乌素等沙漠的全部或大部分布在本区,新、甘、宁等省区的沙漠面积约4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70%以上。
  西北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洪涝、土壤盐碱化、大风和低温冻害等,其中,尤以干旱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仅黄河中游每年的水资源缺口即在100亿立方米左右。此外,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新疆干旱地区夏季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被列为II级洪灾危险区。甘新地区蒸发强烈,盆地排水不畅,盐碱地面积占全国的47.5%。
  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水土流失使耕地贫瘠,生产能力低下;荒漠化造成的沙漠面积扩大不断吞噬农田和村落,使许多群众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草场退化导致草畜矛盾突出,畜牧业生产水平逐年下降。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仅谈不上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就连许多人的生存问题都要面临极大的危机。
  从全球变化的尺度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绝不仅仅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且对更大范围造成了不利影响。西北是黄河、长江等中国主要江河的源头和上游,因保护治理不力和过度引水灌溉,不仅使本区内陆河流湖泊日趋枯竭,也使黄河中下游流量减少,并频繁出现断流。近年来,西北沙尘暴天气愈演愈烈,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影响范围波及华北、华东甚至日、韩等东亚国家。
  任重道远的西北反贫困之路
  西北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古代关中平原、陇东高原和宁夏平原等地气候温和,物产丰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曾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据《资治通鉴》记载,盛唐时期的陕甘“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即使是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西域和青海,也早有丁零、羌等游牧民族生存繁衍,并产生过楼兰等众多古文明。
  然而,由于自然变迁、人口增长、过度垦殖、战乱频仍等原因,使西北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生产力水平不断遭到破坏,自唐宋以后,逐步失去了经济中心的地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西北普遍而又突出的人口贫困现象。
  按“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确定的标准,1993年全国有绝对贫困人口9200万人,西北地区在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当年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8.4%、30.4%、18.4%、21.8%和17.6%。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西北地区有138个,占23.3%。
  按省区排序,陕西、甘肃、新疆的国家级贫困县数分别排在全国的第2位、第5位和第11位,国家公布的中、西部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4片分布于西北。西北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深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这些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基础设施极为缺乏,几乎不具备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条件。“三西”黄土高原干旱区是极贫困的两个典型代表区域之一,该区包括甘肃中部的河西、定西和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面积38万平方公里,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位低,极度干旱缺水,贫困县多达35个。
  经过各界的共同努力,近年来,西北的反贫困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1994~1997年陕西、宁夏年均贫困人口减幅达24.1%和15.2%。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扶贫已进入对自然环境最恶劣和经济基础最薄弱地区的攻坚阶段,难度不断加大,未能如期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规定的目标。要在西北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仍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西北地区生态治理的主要对策
  西北的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紧密结合“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依靠科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尽早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安定、山河秀美”的建设目标。
  1.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治理规划
  西北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千差万别,生态灾害的成因和发展演化规律也各不相同,在治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
  在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核心,坚决将陡坡耕地退耕,恢复植被,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全面治理沟壑;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荒山荒坡和退耕地,采取封育和人工培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大力种草造林,通过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等整地措施蓄水保土,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对适宜耕作的农田要加强以“保水、保土、保肥”为主的基本建设,将缓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通过集约经营提高耕地生产水平,确保解决群众温饱。
  甘新内陆荒漠干旱区的治理必须统一规划,按照全国治沙工程10年规划的要求,针对不同立地类型确定不同的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地处理好防、治、用三者的关系。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原则,大力开展封沙育林、育草,千方百计提高植被覆盖率。
  青甘新牧区要加强草场建设,开辟水源,发展草场灌溉;逐步调整解决季节草场不平衡的问题,保护和改造已退化草场,积极防治鼠虫草害;大力建设人工和半人工草场,有计划地建设饲料基地;调整畜群结构,严格以草定畜,防止草场超载过牧。
  在城镇发展中要汲取东部工业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教训,尽可能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从现在起就将保护环境摆在优先的位置上。首先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各类能源,减轻煤炭型污染状况;其次应把握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清洁型轻工业的发展,适当降低重工业比重,以减少能耗和废弃物排放。
  2.严格执法,确保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管理。第一,应加强监督管理,保证以粮代赈、资金补贴等国家退耕优惠政策的落实,以充分调动和保护群众植树种草,治理环境的积极性;第二,应严格执法,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滥挖药材等破坏森林、草场的行为,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处理;第三,对新开工企业要严格审批,限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已建成的企业必须按国家的规定限期排污达标。
  3.把生态治理与改善生活结合起来
  长期实践证明,只有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才是实现生态治理目标的前提和可靠保障。西北首先应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业,重点是陕甘宁的苹果、板栗、枣、银杏、生漆等经济林,新疆的葡萄、梨等果木,甘宁的枸杞、沙棘等沙生植物的产业化生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加强科研,力争尽早实现发菜、甘草、黄芪等珍稀资源的人工培育,使群众通过收入的增加直接感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际利益,增强环保的自觉性;其次,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他们的困难。如各地农区要因地制宜发展薪炭林,解决群众的燃料来源,减少无序樵采。牧区应逐步推广以牧民定居为中心的“四配套”建设,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这些措施不仅能改善群众的生活,也对保护植被起到有效的作用。
  4.建立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
  目前,西北仍有相当部分的林地、荒山荒坡和矿产资源未明确使用权。由于这些公有资源产权模糊,群众对其开发前景的预期不明确,保护激励不足,因而出现了许多急功近利的掠夺性短期行为,如乱砍滥伐、随意放牧、乱挖药材和滥采矿产资源等,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加重了对本已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的压力。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改革资源产权制度,给予西北更为宽松的政策。首先,应扩大公有资源使用权分配的范围和规模,通过承包、租赁、合股等形式,将资源的使用权明确交由个人或团体经营,确保承包者严格按合同比例享有收益权。在条件许可的地区,应扩大承包土地的种类和面积,使农民通过规模经营获得更大的效益;其次,西北的生态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收益慢,只有延长承包期限,才能稳定群众心理,促使他们兼顾中长期利益,克服短期行为。因此,建议将西部林地、荒山荒坡的承包期延长至100年。(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