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在扎龙悲鸣

作者:匹诺曹    文章来源:绿叶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3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呜……啊……还有一群丹顶鹤,丹顶鹤,轻轻地飞过……”

  这首歌讲述的是扎龙女孩徐秀娟为拯救一只受伤落水的丹顶鹤,不幸溺水身亡的故事。如今,大火之后,扎龙一片焦土,即将北归的丹顶鹤,今年还会回来吗?

  漫天大火惊走归鹤

  丹顶鹤,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顶赤身白,气宇清雅,自古以来被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常用来形容君子的高洁。《诗经·小雅·鹤鸣》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天至33天。入秋后,待幼鸟学会飞行,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

  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其中扎龙可谓是“丹顶鹤的故乡”。扎龙自然保护区地处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湖沼苇草地带,一直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的15种鹤类中,我国有9种,而扎龙湿地就有6种,其中4种系世界濒危鸟类。全世界现有丹顶鹤2000只,约有400只栖息在扎龙湿地。

  扎龙湿地在30多年前其景观曾经被描述为:水草丰美、芦苇排立、百鸟低飞、流水潺潺。那时候,有几百对丹顶鹤每天和她一起迎接朝阳。鹤类筑巢一般选择在距离水面50厘米处的明水面附近,筑巢往往选择在浅水区。鹤儿们之所以这样做,一个目的是解决饮水问题,另一个目的是解决食物问题。

  然而,近年来,扎龙的环境退化非常明显。湿地内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苇塘逐渐干涸,核心区正演绎着“人进鹤飞”的悲剧:严重干旱和人们用火不慎,致使扎龙湿地连年大火,其中2001年的大火竟然从头一年秋天烧到了第二年春天!今年3月底,扎龙湿地再次火光冲天,火灾经过7个昼夜才被扑灭。连续发生的火灾不仅烧光了大量芦苇,还无情地吞噬了鸟类栖息的家园。据专家介绍,鹤类飞回后首先要选择巢居,大火烧光了芦苇,而鹤类的巢居主要建筑材料就是芦苇,鹤儿们将无家可归。

  湿地不湿引发火灾

  起火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湿地不“湿”。当地村民说,在现在这样冰雪消融的季节,湿地上本该是连车也进不来的,现在地都干裂了,否则湿地是根本着不起大火的,即使有小火点遇到雪水也灭了。
              
  由于历史原因,在扎龙湿地核心区里,共有十几个自然村,分别隶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林甸县、杜蒙县等地。仅在湿地核心区内生活的农民就有4000多人,多年的生产活动破坏着这里的生态环境。

  当奈村人均耕地少,这里的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收割苇草、捕鱼和把岗地的草原垦为农田种植农作物,其中芦苇是村民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村民们管这叫“芦苇经济”。他们一般都是以秋冬两季割芦苇卖钱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芦苇是造纸的好原料,又可以加工成苇帘和工艺品。近年来苇制品的价格不断上涨,经济利益使得农民死死盯住了扎龙的芦苇荡。

  鹤需要苇子做窝,人需要把苇子割光卖钱;鹤需要有水栖息,人却因为交水费问题争论不休,几年不补水;鹤以鱼虾为食,人抢先一步,把大鱼小虾捞来卖钱或者当了下酒菜……

  由于荒火和过采芦苇,使芦苇沼泽在漫长的冬季里存不住雪,造成冰冻缺氧,鱼虾难以生存。鱼虾产量下降,使水禽及丹顶鹤的食物链遭破坏。芦苇沼泽干涸退化,致使大面积芦苇塘缩减,加上人们对芦苇资源的无序开发,扎龙湿地不堪重负。

  扎龙湿地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蓄水功能下降。上世纪90年代后,湿地水位持续下降,至1996年、1997年,水位与平水年相比下降约100厘米,河道断流,部分湖泊干涸露底,大部分沼泽变成了干草地,湿地严重萎缩,面积减少约50%。据近些年对水资源状况的初步测算,湿地平均每年水量缺口至少为2亿立方米。

  由于近年来上游河流时常枯水,仅有的水源又有上游的水利工程层层拦截,湿地一直处于缺水的状态。虽然在2002年湿地大火过后得到过政府补水,但由于没有长效的补水机制,湿地的干旱已经造成严重后果。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庆(林甸、杜蒙两县)等市县的交叉地带。因为当初设立保护区时没有考虑行政区划,使得扎龙如今正陷入“到底归谁管、怎么管”“应该设立几个管理局、设在哪里”等问题的困扰之中。一年前,齐齐哈尔市政府启动了湿地移民计划,搬迁13个自然屯、1200多户,涉及人员4700多人。然而时至今日,这项工程仍停留在一纸工作方案上。

  湿地补水留住丹顶鹤

  2004年7月,齐齐哈尔市政府组织人员对扎龙湿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个世界级的重要湿地正在遭受着人类前所未有的破坏——修路、筑坝、开渠、垦植、围塘等各种生产活动使湿地应有的功能逐渐退化,扎龙湿地陷入了人为开发建设的分割破坏之中。

  截至目前,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在扎龙湿地共修建各类大小工程21项,合计达289760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据调查人员介绍,这些在扎龙湿地开发建设的各类工程项目,均无环保报告。而按照规定,在湿地开发建设各类工程项目没有环保报告应视为违法工程。

  这些破坏地基底的贯通性工程,把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切割成若干块孤立隔绝的“岛屿”,致使湿地应有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水文情势被迫改变并遭到破坏,造成干旱年扎龙湿地无水,涝年四面八方向扎龙湿地排泄水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湿地水流的自然交换,使湿地土质遭到破坏。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说:“目前,留住北迁鹤鸟的关键在于及时补水。尽管有关部门还在争论补水‘谁埋单’,但在湿地存亡、能否留住鹤鸟的问题上,还是暂放争论,尽快补水留鹤。”他说,动物生存的三个基本条件是食物、水和隐蔽所,在严重缺水和被大火“洗礼”后的扎龙,这三方面条件都不够好。首先,大火烧掉了芦苇,特别是一些干旱地区火是从芦苇根部烧起来的,而芦苇是靠根系繁殖的植物,根部被焚,很难重生。没有芦苇,鹤就失去了隐蔽场所和巢材;其次,干旱导致鱼类和各种水生软体动物大量减少,鹤缺少食物;第三,鹤类一般将巢建在距水面较近处,幼鹤一出生必须有水喝才能生存,但如今扎龙湿地正处于干旱之中,因此补水成为关键所在。

  从2001年7月至2003年4月,共从嫩江向扎龙湿地补水4亿多立方米,保护区内明水面积由100多万平方公里扩大到650万平方公里,湿地的生态功能初步恢复。然而高达3000多万元的生态补水费用谁来承担?因目前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明确规定,供水企业、当地政府、受益的苇农各说各的理,争论不休。2002年,黑龙江省政府、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共同出资300万元用于为湿地补水的补贴,但距实际供水成本还有很大缺口。

  马建章院士说,在国外的自然保护区,人们可以为保护动物让出自己的空间和利益,虽然中国的管理部门和老百姓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但也不能单方面考虑经济利益,或者只考虑本地区、本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鹤之争是对和谐最大的破坏。

  鹤乡人满心忧虑:在今春大火之后如不及时补水,芦苇不能发出新芽就可能枯死或者逐步退化为三棱草,丹顶鹤一旦寻找不到水源和筑巢孵化的巢材,将很难生存、繁衍下去。往年3月,在扎龙湿地已经有丹顶鹤的身影,但如今,扎龙难觅野生候鸟的影踪。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