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视点 >> 文章正文 | ![]() ![]() |
|
|||||
| |||||
时康健:种树想起郭橐驼 | |||||
作者:时康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14 | |||||
一是城里人钱多,今年栽了明年拔,后年又换新树种,张三栽柳树,李四种洋槐,王五换雪松,只见年年栽树就是年年不见成林。 二是只种不管,虫啃火烤水泥糊也没人问,遥想上世纪横贯市南区的引洪河畔那郁郁葱葱的白腊来,一棵棵都被那钻心的小虫儿蚕食怠尽,不曾见有谁给这些可怜的白腊治过虫。 三是不论季节不分粗细不问土洋只要能造势只要能彰显政绩的就中。就以大树进城为例,那不知好歹的大树们受用不了都市里的优越环境,先焦梢后干枝,君不见各地那一窝风似地风风光光“进城”的大树们都已先后“去逝”,所剩无几了吗? 四是树木不往地里栽,而是创新了一种时髦的“悬空植树法”——把树木栽在缸里、坛里,那盛树用的器皿有陶的有瓷的,还有高档木料箍制的,兴许比那器中之树还昂贵,摆在大街上煞是好看,只是上级大员一走,再好看、再昂贵的树木们再也没人管没人问了,久而久之不是干死,就是搬进垃圾场。 看到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起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来。《古文观止》有篇《种树郭橐驼传》,说的是长安之西有个丰乐乡,乡里有个驼背郭氏。驼业种树,业精到连长安城里豪富人家以种树作为玩赏的,或是穷苦百姓以种果树销果实为营生的,纷纷争相迎请老郭前去传经送宝。“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人问其道,老郭答曰:我没有能使树木不死且能使树木长得茂盛的本事,也无让果树结得又多又大的能耐,只不过是顺从树木生长的自然天性罢了。种树要严格从事,根部要舒展,培养要平稳,泥土要熟旧,筑护要严密。种好了就不要妨害它的生长,不去损害它的果实。 有的人种树则不然,技术不到位不说,还老是招惹它,抚摸它,今天剥它的皮,明天摇它的根,树木的天性一天天地远离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柳河东是借树喻政,但其文中所及“郭氏植树法”今天看来仍不失借鉴。再看当今城里人植树为何长不好,究其因,首先是唯“冒号”之意志是瞻,玩洋的,玩鲜的,岂不知那树木同人类一样,也有水土不服的,也有个适应环境的问题,在外地能长好,来到咱州里、府里就不一定都能成活;二是种树护树不算账,种树成本虽高不心疼,护树钱少要算计,花点小钱给树木治病舍不得,省下钱来留待明年买树苗,又有新成绩;三是别出心裁,耍九纹龙的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劳民伤财。 在下时常思索,什么时候才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当时当地条件栽树;什么时候不是惟上选种,而是根据专家意见定苗;什么时候摒弃了个人意志不搞好大喜功,切实端正植树工作的指导思想;什么时候地方立法能把种树护树列入范围,从法制高度管理植树造林;什么时候全体居民的个人素质普遍提高了,真正形成了主动自觉的种树护树的良好习惯,何愁咱大都市里不杨柳低垂、绿树成荫,何愁咱街头巷尾不大树参天、鸟语花香。人们期待着! |
|||||
文章录入:eedu 责任编辑:eedu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春风吹来涌绿潮--写在全民 孙中山与植树节之渊源 绿色沙龙:中国与美国,谁的 世纪植树老人青山不老 形式主义新解:树,为谁而种 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趣闻 世界各地的植树日 伟人与植树节 植树节的起源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