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鹦歌岭有了农业示范田
该怎样帮助当地黎苗族百姓脱贫致富,这群大学生绞尽了脑汁。他们从网上得知贵州山区有个“稻鸭共育”模式,带动了一方人致富。于是,王云鹏和几个大学生专程去取经。回来后,他们选择白沙县高峰村委会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这个村有16户人家,96口人,每人平均0.2亩稻田。王云鹏领着这16家农户,插秧,浇灌,当秧苗长到一定程度时,教他们在稻田放养鸭子。可农户们说,没钱买鸭苗,也不知道从哪里买。王云鹏和站里一商量,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工资替农户们买来了鸭苗。当年,收稻子,卖鸭子,农户喜获丰收。黎苗兄弟、阿叔阿婶敲着鼓来站里答谢。
他们用黎语、苗语反复说:“布隆”、“米恭”(谢谢)。
从此,“稻鸭共育”在鹦歌岭大面积推广。农户们在稻田里骄傲地插上“农业示范田”的牌子。接着大学生们又推广林下经济,在橡胶树下种菜、种瓜、养鸡,眼见着一年到头手里都有钱了,靠上山砍树卖钱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下乡进村巡访中,大学生们发现,黎苗村寨家家户户没有厕所,不仅如此,家家户户的猪也是散养,造成道边、树丛、甚至房前屋后肮脏不堪,四周恶臭扑鼻。“非要改变这一现状不可!”在保护区每周的工作碰头会上,香港大学专攻生态保育的博士陈辈乐的话掷地有声。转天,他请来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专家一起下到黎苗村寨。经过周密的设计,出台了舒适“旱厕”和“松软猪圈”两个方案。
“这是厕所吗?比我家屋子还讲究。环保的材料,合适的蹲坑,里边铺垫着杂草,用一次铺一层,既防止恶臭扩散,又积攒下肥料。”南开乡高峰村委会道银村村民符清拉着陈辈乐的手兴奋地说。让他和农户们感动的是:大学生们用本该发奖金的钱买了这些材料,原来,这些肚子里有墨水的人不仅有本事,心眼也很好。
让猪进圈,这是鹦歌岭一带黎苗同胞没见过的事。当一个四四方方,实实在在的猪圈立在自己的家门口,又看到自家一只只滚瓜溜圆的小猪乖乖地在歇息时,黎苗族同胞乐了。一位黎族小伙子提议说:在猪圈上做个牌子吧,上面写上"鹦歌岭舒适猪圈",好让外来游客看看。
令陈辈乐愁眉不展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鹦歌岭鱼类生态破坏严重,以致鱼的种类越来越少。为此,陈辈乐一次次地与农户们沟通。但始终没有奏效。一次他又去一个黎族阿叔家。没等他说完,那位大叔就捧出一坛米酒,“来,喝了,小伙子!”陈辈乐哪会喝酒,他刚要推托,那位大叔脸一沉说:“那设禁渔区的事没商量。”陈辈乐豁出去了。一口气把酒倒进肚子里,不一会,他只觉得天旋地转。转天那位大叔领着乡亲们来到了保护站。“谈妥了,小伙子,我们决定在这里挂上禁渔区的牌子!”那位大叔边说边在一张纸上比划着。陈辈乐兴奋极了,他对这些黎族同胞说:“设禁渔区不是禁止咱们捕鱼,在一些河段,我们会引进多种食用鱼品种,保证让咱们吃个够!”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5年,这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歌岭。他们在深山密林生活和劳作,与青山为友,与绿水为伴,他们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他们选择了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
令人高兴的是,2010年,他们终于住上了省林业局为他们筹建的宿舍,同时拥有了工作站的办公室。特别令他们感到鼓舞的是,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将干警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设在鹦歌岭,同龄的朋友带给他们无限的慰藉。检察院的领导还向工作站赠送了音响设备和照相机。前不久,又传出好消息:白沙县委县政府让这些大学生们享受县里“保障性住房”政策。目前,他们之中已有人办理了买房手续,比如从河南来的王伟峰,买了房准备把妈妈、妹妹一起接来鹦歌岭定居;许碧军果然和爱人两地分居,小俩口在事业上互相砥砺,平均一个月见一次面;王慧颖快当妈妈了,她和爱人廖常乐商量,马上要出世的孩子,不管男女,在名字上一定要取上“鹦”字;刘磊被提拔为副站长,有了女朋友,也是中南林业大学的毕业生,现在也调到鹦歌岭自然保护区工作。(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