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学校 >> 综述与经验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作者:中国科协…    文章来源:环境教育教师指导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9-20

当前,在中学环境教育中,基本上是利用三种途径。一是在相关的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技能及环境道德的渗透教育;二是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环境教育;三是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可分必选和自选两种形式。

 

1.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这种教育途径,目前在中国的中学内采用的比较普遍,开展起来也容易贯彻实施。

从中学设置的学科来看,化学、地理、语文、生物、物理等学科,都有利于渗透环境教育。

象化学学科内容中的氯气、氯化氢、氟化氢等污染物质与人体健康;硫的氢化物及氧化物污染,硫酸生产中的污染与人体健康;砷污染与人体健康;氮氧化物的污染与防治;氨、铵盐、硝酸、硝酸盐、磷及其化合物,以及乙醇、醛与人体健康等基本知识,都能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在地理学科,通过地质、大气、水、土壤等与人类环境的关系;海洋、陆地水的保护;森林、土地、物种、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布局、生产与环境保护;能源的利用与调整和农村能源问题;人口和城市问题;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环境挑战问题等内容,都可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课,主要通过有关文章对景、物的描述,将丰富的环境知识寓于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之中,使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领略其艺术美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强化环境意识,激发起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造福子孙后代的强烈责任感。象语文教材中有关日、月、星辰、云雾、风雷、雨雪、气候、节令、江河、泉瀑、湖海、土地、山、沙漠、平原与绿洲、花草、树木、禽、兽、鱼、虫、市镇、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景物,都反映了文学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人工环境的关系,所以,都可藉此渗透环境教育。

通过生物课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环境污染对植物、动物的影响;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的保护;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生态学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生物工程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作用;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与维护全球环境的对策;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环保道路等问题,进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物理课可以通过噪声的危害与防治;人为的大气污染,特别是酸雨、酸雾的产生与危害;热污染及其危害;静电污染及其危害;光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与防治;能源利用与开发等知识,进行渗透性的环境教学。

渗透环境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在实践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①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因素,并把它列入单元或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中的教学目的之内,以便在实施中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②授课过程中,要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环境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注意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能单纯地照搬国外处理环境问题的经验和环境教育的做法。

③要注意学科特点,根据学科内容及教学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如在物理、化学、生物课中运用实验的方法讲授某些环境知识,效果可能更好。

④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水平。低年级讲授环境科学知识宜生动形象;高年级宜加强逻辑性、系统性。

⑤要联系实际。学生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最熟悉的。因此应联系学生亲自感受到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成果来进行教育。

 

2.开展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

 

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是目前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不受课时、教学计划及学科教学内容的限制,易于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所接受,而且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多种多样,适合各种爱好的学生参加,符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是渗透式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途径。

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可以有环境小组活动、环境教育参观活动、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环境方面的调查或考察活动、环境知识竞赛活动、环境教育的夏令营等等。

①环境小组活动。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10人左右为宜。参加小组的学生,应以同年级学生组合为主,也可以由不同年级学生组合。小组组成后,要有明确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要发扬民主协商精神,经过充分讨论议定。酝酿计划时,教师事先应有所准备,在个别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预先拟定活动的初步计划要点,便于学生讨论、补充、丰富,防止毫无准备的空泛议论。活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为确定任务及每次活动的时间、内容;应做好的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实施中要注意的事项;最后完成的成果(或做总结)。小组既可进行专题性的活动,如对某条河流、工厂、地区的某项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考察、分析、研究,也可以组织多项内容的综合性活动,例如,对某个钢铁厂污染大气、水,以及产生固体废物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治理的意见。

②环境教育的参观活动。参观社会上举办的环境展览,或者结合学科渗透教学的内容,有目的地参观一个工厂、一个农村的环保成果。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由于搞了生态建设,使这个过去贫穷的小村,变得水秀地洁、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几年来,被称为生态农业村的留民营吸引了国内外参观者20多万人次,大家惊叹这里“宛如人间仙境”。组织这种参观,可使学生感到真切可信,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③出版环境保护的黑板报、壁报、铅印油印刊物;到社会上宣传保护环境、爱鸟、爱树、爱护花草活动等等,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既宣传教育了群众,又能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④环境的调查或考察活动内容,分为自然环境调查和社会环境调查,也可以同时进行这两方面的调查或考察,由于多在本地区进行,所以属乡土环境调查或考察。考察与调查的人数不限。在活动前,教师应预查、订好计划和拟出调查提纲。这种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是明显的。它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或印证环保知识,又能使一些勇于探索、研究环境科学奥秘的学生,扩展攫取知识的天地,施展他们的才能,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同时,这种活动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环境知识和培养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⑤环境知识竞赛活动,是一种富有竞争性、进取性的环境教育课外活动形式。它对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兴趣,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自强、进取和坚毅的品德,很有益处。组织竞赛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准备。其中出好竞赛题是关键。所拟的题目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思想性,注意联系实际,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能够被学生理解;文字应通俗易懂,最好图文并茂,并注意利用声像设施显示题意。预赛的试题和复、决赛的试题层次、难易程度应不同,但在同一层次的竞赛中,每组试题的难易应基本相同。赛前应订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要做好有关组织工作,其中选好参赛队员是重要的一环。参赛队员最好在同年级组合,他们除具有较丰富的环境知识外,还应比一般学生思维灵活敏捷、逻辑性强,回答问题准确快捷,口齿清楚流利,并富于激情和文采。应注意对参赛队员的培训。应有明确的竞赛规则及要求,并让每个队员通晓。竞赛中,评分要严格公正。

⑥组织环境教育夏令营。它一般由主管部门,如环保局、教育局或环境科学学会等进行组织,一个学校或几个学校也可联合组织。夏令营可围绕环境问题,确定一个或几个中心,通过组织参观、调查、知识竞赛、环境文艺宣传评比、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在活动中要安排好食宿,注意饮食卫生、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

 

3.开设选修课

 

在中国,限于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教学计划,环境教育尚未列入必修课。在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环境教育也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不少地区和学校,有的已经开设了环境教育的选修课,有的正在着手进行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例如北京市一所中学已开设《人与环境》选修课,其教学大纲(草案)如下:

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污染以及噪声与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情况和原因,从而明确防治各种环境污染及制止生态破坏的途径和措施。由此逐步建立起环境意识和道德行为观念。

②通过环境课的基本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计划

①目前暂时在初中二年级开设,将来在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

②每周授课1—2课时,开设一学期。

教学内容要点

①序言

环境的概念。环境的结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物质和活动场所;人类对环境的发生发展进行利用、改造、调控和造成的破坏。

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②大气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大气组成及成分。

大气环境的污染:污染物及污染现象、污染源。

大气污染的治理与控制。

③水体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的关系: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水资源的环境问题:分布不平衡、城市用水的超负荷与浪费、水体污染。

水体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与防治: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生产与生活)、减少排污、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调整耗水量大、排污多的工业布局等。

④土壤环境问题及治理

全球陆地土壤结构:农田土壤、森林土壤、草地土壤等。

土壤的环境问题: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沙化、盐渍化)、土壤污染(过量与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

土壤保护与污染的防治:植树造林、种草、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生物防治)。

⑤生物环境问题及治理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物环境问题及防治:生态平衡的破坏及防治;生物污染及防治;生物病害及防治。

世界与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⑥城市环境问题及治理

城市的特点。城市性质的区分。

城市环境问题及防治:工业过度集中;城市规模过大;城市人口骤增;居住条件恶化;交通紊乱;噪声等。

选修课与讲座不同,它有相对稳定的和比较系统的教学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内,有固定的授课时间、地点和教师。学生可自由选修,但要进行考勤和考查。考勤和考查的结果应记入学生学习档案(学籍簿)和学习成绩通知书内。考查的成绩可作为评“三好”和保送的条件之一。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绿芽在校园中成长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草海给我上一课
    环保先锋在行动
    中学生可以为环保做些什么
    “内”“外”结合才是出路
    要深入研究环境教育的新课题
    鞍山“绿色学校”构筑三位一
    徐州创建“绿色大学”有了样
    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