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学校 >> 学校风采 >> 国家级绿色学校 >> 文章正文 | ![]() ![]() |
|
|||||
| |||||
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8 | |||||
学校简介 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79年8月,现有49个教学班,学生2750多名,教职工180多名。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语音室,微机房,电教室及各学科实验室。有标准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等,教学设施齐全。 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以"环境保护二课堂小组"为龙头,建立了各学科兴趣小组200多个。每年学校过好"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92年以来学生考取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学校及县一中达280人次。中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学生摘取92、95、98、99、2000年的县中考状元桂冠,学生获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奖达253名。 学校被授予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校园环境管理先进单位",国家级"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环境教育发展历史 88年以来,承德县第二中学在师生中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回顾13年来环境教育工作历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蒙阶段。88--92年,学校建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把环境教育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丰富师生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先后开展了"只有一个地球"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荒山植树6万多株,举办环保知识竞赛3次,手工制作展览5次,环保征文5次。论文《浅谈化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获市级一等奖。县级以上环保征文有87人次获奖。92年学校被评为县"环境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92--98年,学校先后以争创市、省级环境教育先进单位为总目标。开展"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等一系列主题班会、校会、讲座、上街宣传、主题征文、实地考察、举办专栏、专板、广播电视环境教育等活动。编印《环境手册》一本,建立气象园一处,吕梅美术作品《地球需要绿色》获市一等奖,选送国际友好城市展出;刘中芳的论文《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几种方法》等获省级二等奖,被评为"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工作者"。 第三阶段:规范管理阶段。98--2000年,学校以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为目标,修订《环保手册》和《二课堂教师环境教育活动考核标准》、在《在中国环境报》上向全国中小学老师和同学们发出《倡议书》,开展"环境美术、环境文学、环境摄影"竞赛。举办"爱岛周,植树节,科技节",1999年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 承德县第二中学位于承德市东南40公里的承德县县城二路,现有49个教学班,学生2750多名,教工180多名。教学设施齐全,是承德县办学条件最好的、规模最大的国办重点初级中学。 一、全方位推进环境教育工作进程。 1、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1)、自88年成立学校环境领导小组以来,我校每年搞一次"世界环境日"或"地球日"主题征文活动,积极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寒暑假要求学生写2篇关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内容的调查报告;每年"6·5"期间举办"环保宣传周";每年学校艺术节举办一次环保艺术作品展;每年请县环保局专业人员举办环保专题"知识讲座"一次;每年组织学生观看1--2次环保录像或电影,并长期要求全体学生观看中央电视一套《人与自然》节目,每学期拿出10课时搞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并上好《乡土地理课》。由于我校重视环境教育活动开展,几年来,师生撰写的环保征文,获省级奖励5篇,市级7篇,县级139篇,获国家级环保美术作品奖2幅,市级31篇,每年举办环保专版10版,每年6·5期间上街宣传1次以上。通过活动,树立了师生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念。 (2)、我校从92年起,要求各班建立"废纸箱",每月把卖废纸钱交到政教处统一管理。这笔钱,我们先后救助9名本校生活特困生,每生每年救助150元,并拿出2000多元资助了办学较为困难的四所"手拉手"学校特困学生。97年12月,我校连同学生捡废品,把卖废品、废纸的钱共1728.70元整,无偿捐赠给"中华环保基金会"。通过这项活动,不仅减轻了学校卫生压力,还帮助了生活困难学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师生环保意识。 (3)、学校建"气象观测"一处,坚持常年观测记录,培养学生观测能力。新建植物园480平方米,10年荒山植树6万余株。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举办科技节。 为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形成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氛围,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我校于今年初举办了首届科技节。 我们提出了作品内容和范围,同学们利用一个寒假进行创作,我们为每个班设了一个展台。同学们拿出了自己经过精心准备的作品,经过评比,徐新、杨浩然同学设计的"吸尘黑板擦"等20个作品被评为优秀创作奖和优秀制作奖,虽然作品很稚嫩,但是,通过活动开发了学生智力,丰富了学生生活,培养了创新能力。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撰写了100多篇科技小论文,其中《未来学校》等25篇小论文被评为优秀小论文。 二、建设一支环保意识强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环境教育的保证。 学校环境领导小组对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提出具体规定:"各学科,尤其是生物、地理、物理、化学、语文等学科要把渗透'环境教育'做为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评价教学工作。"规定:"环境教育的课时数,学期不得少于8课时,并在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要求每个备课组带好1个环保课外小组,并且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加强环境教育。 地理课教学备课组,在认真学习《大纲》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上好每年县、市组织的"地理教学观摩课"。化学教师在讲"水"、"煤"时,向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并在保护环境中注重身教。在化学实验中,把剩余的CO燃后放到空气中,减轻对空气的污染。物理教师讲"噪声"时,明确强调"噪声是一种污染",对学生进行《噪声防治法》的宣传教育,激励学生为降低噪声做出贡献。 语文教师在讲授《大自然警钟长鸣》课文后,结合作文课,布置学生撰写命题作文《承德县森林覆盖率调查》,向全校同学发出《保护鸟类倡仪书》等。英语课结合《绿色长城》等课文,让学生懂得"绿色长城"与我国环境状况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做绿色和平的使者,……。历史教师在讲古巴比伦时引入了这样的话题:"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部有一片一望无际的热带沙漠,在这片沙漠之下,埋藏着一个古巴比伦王国。大约在38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树茂草丰的乐园……,接着板书"巴比伦的兴衰",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同时,受到环境教育的感染和熏陶。 三、努力构成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第二课堂为辅形式的教育模式。 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途径,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首先要注重第一课堂教学。在中学课本中,地理、生物、物理、化学,许多章节与环境教育相联系。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灌输环境教育内容。 其次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辅助形式。我们的做法是:一是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工矿企业,名山大川,撰写报告或小论文;二是通过让学生搜集各国名胜风景画,照片等进行展览,组织学生观看《大气层消失》等多部科教片,丰富学生环境科学知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三是组织学生自制望远镜,观测日食、月食、慧星等并做记录,使学生增长天文知识,我校在日全食观测中获省先进集体奖。98年我校吕梅同学的作品《地球需要绿色》获市一等奖,并送往捷克参加国际五友好城市中小学生作品展(中国、日本、美国、巴西、捷克),97年10月中国国际台《皇家旅游城》节目用46国语言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我校环境教育工作情况。《中国环境报》以《燕山多幼松》、《无愧这方热土》为题报道了我校环境教育工作情况。 四、引导学生把强烈的环境保护愿望化作实际行动。 1、走向社会,开展环境状况调查。90年,我校学生赵振新所写调查报告《化肥厂污水对老牛河及稻田的污染》(91年)邵艳红同学到土地局调查写出《浅谈2000年承德县人口与耕地》论文,均获市环保征文一等奖,97年学生赵冠红《我为承德县经济建设献一计》等,均受到我县领导好评。 2、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蓝。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环保知识反作用于家庭. (1)通过老师节约能源、水源的教育,学生确立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在家庭中带头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并向家长讲环保知识;(2)学校通过环保作品展,促使学生把家庭废弃物做成小工艺品,不仅启迪了学生智慧,又美化了生活,我校每年的环保作品展中,一个个蛋壳,一个个果核,一块块的碎布,在学生手中变成艺术品,深受师生喜爱。 为了促进学生、家庭、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更好的认识、利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校全体师生于98年4月30日,在《中国环境报》上向全国中小学老师和同学们发表了《倡仪书》,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和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 我校开展环境教育十二年,不仅提高了师生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并由此推动了师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学校连续十年荣获县教学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648所“绿色学校”遍布江淮大 在绿色体验中成长 倡绿色理念 建和谐校园 我们学校的 创建绿色学校 深化环境教育 让我们共建绿色广州 教育视野新亮点:绿色学校 鞍山“绿色学校”构筑三位一 英国绿色学校办学策略初探 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