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绿色学校 >> 学校风采 >> 国家级绿色学校 >> 文章正文 | ![]() ![]() |
|
|||||
|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第十小学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赤峰市红山区第十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8 | |||||
探索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环境教育新模式 [学校简介] 红山区第十小学建于1962年,校园占地9136平方米,教学班15个,学生总数718人,教职工51人。 几十年来,学校领导在"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思想指导下,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目前在市区中小学中达到了四个一流,即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流的环保特色管理,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拥有一流的教学质量。 多年来,环境教育工作坚持"四个溶于"的基本原则,即溶于德育之中,溶于教学之中,溶于大中队活动之中,溶于学校管理之中。并做到了三个紧密结合,即把环境教育与各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把环境教育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把环境教育同美化校园紧密结合。 [学校环境教育发展历史] 我校于1995年在市区两级环保局的帮助下,开始正规地、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环境保护基础教育。 9 月区环保局、区教育局、学校三方商讨,出台了《红山区第十小学环境教育及创建绿色学校五年规划》(1995-2000)。 总的奋斗目标确定为:(1995-2000)末,建立比较完善的以环境保护为特色的管理体系,校园文化、绿化、美化、硬化达到自治区级绿色学校和花园式学校的标准。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面普及环境基础教育的格局和势态。全校师生环保教育参与率达100%,环境保护意识行为有较好的社会效果。 为此,五年来,学校投资近20万元,师生齐动手,加强了校园的绿化、美化和硬化建设。截止目前,校园绿地面积达1200平方米,生均2平方米,,栽植各类树木100多株。99年,在区委区政府倡导的"绿色行动"精神指引下,又进一步加大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力度。目前,已达到了自治区级绿色学校的标准。96年,被区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学校,99年,被市教委评为校园文化建设达标学校,同年,进入赤峰市首批绿色学校的行列。2000末,基本上实现了总的奋斗目标。 [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主要活动和事迹] 一、环境保护教育,从校园做起,让学生做学校环境管理的主人 有了优美的教育环境,如何利用环境教育学生是关键,我校在这方面动了脑筋,也下了真功夫。从理论上分析环境有熏陶人和感染人的功能。但从感性的体味转化为理性或者行为的认识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教育过程。为此,学校在管理上,以热爱校园、保护环境为中心内容,强化学生自主管理,鼓励他们做学校环境管理的主人。即,把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行为迁移到学校卫生管理,花、草、树木爱护之中。对校内的树木、绿地、景点贴上标签,分别责任到人,二到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自护自养,定期浇水施肥。每学期9月份,(因五年级毕业)在区环保局和园林处等部门的支持下,举行隆重挂牌和交接仪式,并评选表彰一批护绿小卫士。通过学生的自护自养,促进了学生环境保护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实了学校环境教育,从校园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工作原则,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性的教育效果。 二、在"纵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深入落实环境保护教育内容,在"横向"做到四个结合 我们按着环境试点学校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级落实环境保护教学内容。学生目前使用的教材分为两个系列,即(1~3年级和4~5年级),教材不能做到人手一册,只能采取上大课等形式进行落实。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教案、学生有笔记、年末有总结,保证了内容的分层实施。 1、 与相关学科相结合 几年来,为了拓宽环境教育在课堂主渠道的实施途径。我们抓住了环境保护教育与语文、自然等学科知识的"相关性",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向学生渗环境保护教育。如:自然学科中,"植物和动物"的教学内容;社会课的"只有一个地球""国情初探"等内容,与环境保护教育做到了有机结合。并针对通过环境知识教育,如何促进各学科知识的增长?如何拓宽实施素质教育渠道,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题,加强讨论研究,学校领导每学年召开这方面的研究会议,至少两期(次)。 2、 与养成教育结合 环境保护教育,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目前也纳入了德育工作范畴。97年,红山区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是以"五爱"为中心,以"四个三"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推行专项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坐、立、行"等行为习惯。环境保护道德伦理知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养成教育是相辅相承的,我们使之做到了有机结合,出台了《小学生环境保护教育行为习惯守则》。对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从校内和校外两大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学生集体外出游玩或参加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从不随地乱扔纸屑或各种食品包装等。我校学生此方面的行为习惯,仅1999年,红山晚报以照片报道的形式,达3幅(次)以上。 3、 与大中队活动相结合 环境保护教育与大、中队活动相结合,是保证学生参与率和搞活的重要途径。 (1) 开展以环境保护教育为中心内容的中队会。 几年来,我校依据环境保护教育内容,注重分层施教,突出年级特点,每年都结合区环境保护局工作的侧重点及学生实际确定不同的主题。如98年,一年级组中队活动的主题为"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二年级组活动的主题为"学习愉快,生活舒适,身体健康,离不开美好的环境"。三年级组活动的主题为"人离不开空气"。四年级组活动的主题为"水污染的危害"。五年级组活动的主题为"人类的好朋友"。要求各年级依据学校的大主题,拟定出小主题。如:我校二年一班今年中队活动的主题是"让我们拥有一个美好家园",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以某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为内容,亲自动手画一幅画,在中队会上列展。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不仅反映了深刻的含意,又使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地熏陶。每学期,每班召开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中队会不少于1期(次),学生参与率达98%以上。 (2)学校小百灵广播站,开设"我是绿色小卫士"、"环保之声"、"绿色跟踪"、"绿色呼唤"等播音栏目。 这个栏目的来稿是我校经常活动在校内外的小记者和校内的值周生,既有正面报道也有反面报道,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通过学生自编自采,将环境知识引入校内外生活实践中,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同时,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和监督,起到很大的作用。三周播音1期(次)。几年来,共播出稿件近80篇。 (3) 配合市区两级环保局开展大型的环境保护社会宣传活动。 环境保护教育是面向21世纪全民性的社会教育,学校大队坚持每学期组织开展大型环境保护教育至少1期(次)。如:99年我校抓住了"四月22日"地球日的有力契机,开展了"我和地球手拉手"主题大队会,学生走向街头开展声势浩大的绿色行动。学生参与率达100%,并在此会上出台了《护绿公约》。通过宣传,达到了教育师生、带动家庭、影响社会的整体效果。 4、 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环境保护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在加强艺术教育同时,使之做到了有机结合。近几年来,学校的艺术节,总是将环保内容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譬如:1999年学校术节的主题为"蓝天、碧水、绿地、生活、艺术、未来"。其宗旨是:通过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爱大自然,创建绿色家园,体味大自然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用艺术创造生活的美,面向未来,做保护大自然的绿色卫士。学生们用艺术的形式,宣传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从树立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珍惜环境意识开始升到热爱校园,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也为环保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 坚持开展环保护社会实践活动 几年来,我校坚持以环境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活动。 1、 校内环境监测小组 按年级段,学校成立环境监测小组1个,人数14人。(目前有环境教育监测室一个,98年区环保局投资建立)每学期,在区环保局技术监测人员的直接参与下,做一些简单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实验。在学校辅导员的带领下经常涉足于市于内的环境污染区。监测结果在我校百灵小广播"绿色跟踪"栏目播出,达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 护绿小队 学校先后成立"雏鹰护绿小队"5个,人数50人(每个年级1个)。在大队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坚持常年活动在校内外公共场所,其护绿行为《红山晚报》报道多次,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3、 环境保护小记者团。 我校成立环境保护小记者团1个,人数10人。在学校教师(于本艳)老师的指导下,监督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直接参与社会和校内的环境保护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办好每一期小报,并定期展出。 4、 建立活动基地 经区环境局的协商,红山区植物园,99年正式确立为我校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对树木的养护从校内走向了校外,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四、 体会与不足 体会之一:环境保护教育以课堂为主渠道,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使环境教从单纯的宣传型向参与实践型转变,由阶段性向经常性发展,会起到教育师生、带动家庭、影响社会的整体效果。 体会之二: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坚持溶于德育教育之中,溶于各项活动之中,溶于学校学生管理之中,溶于各种学科之中,是保证环境保护教育既能够专项推进,又能够多方结合的有效途径。 不足之一:环境教育没有正式教材,目前使用自编教材。今后应该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环境教育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为目的,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环境教育新模式。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648所“绿色学校”遍布江淮大 在绿色体验中成长 倡绿色理念 建和谐校园 我们学校的 创建绿色学校 深化环境教育 让我们共建绿色广州 教育视野新亮点:绿色学校 鞍山“绿色学校”构筑三位一 英国绿色学校办学策略初探 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