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正文 | ![]() ![]() |
|
|||||
| |||||
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态学分析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黄河生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3 | |||||
生态学的整体、平衡与协调和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等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规律要求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生态学中,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表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物质输入和输出不平衡超过自身调节范围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紊乱,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失衡现象。 水利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自然存在形态,对生态环境造成各种影响,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一次的或两次的等等。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合理的开发行为,会促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生态功能得到优化和加强;开发不当,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平衡与协调规律要求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洪问题上,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防洪又要给洪水以出路。用水问题上,要把生态用水提到重要议程,防止水资源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已形成严重生态问题的河流,采取节水、调整产业结构、调水等综合措施予以修复。 (二)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和生态可持续性法则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排污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和生态可持续性法则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排污要适应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约束。一个地区、一个流域具有客观存在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要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产”,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配置,提高承载能力,努力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系统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恒定的,但分布是不均匀的。差异导致竞争,竞争促使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竞争作用强调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潜力的充分发挥。 竞争共生原理要求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此宏观上要在产业间、区域间优化配置水资源,微观上要促进每个用水户高效用水、节约用水,同时要注重挖掘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和资源循环使用,实现水资源多层次利用和循环再生。 (四)系统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要求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有其自身运动规律,人为的切割会破坏其功能的运行。 水资源系统同样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在构建水资源管理体制时,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内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考虑,统筹兼顾。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实行区域范围内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水利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一度忽略了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靠牺牲环境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大范围急剧恶化。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水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水资源量收支失衡、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衰退、水景观萎缩和水灾害频繁5 个方面。如河道断流、地下水超采、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与威胁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导致水资源循环在时间、空间上的滞留和耗竭,引起水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错位和失协。 (一)过量用水或排污导致生态耗竭或阻滞 水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水体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构成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等生态功能。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有趋向输入与输出平衡的趋势。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水资源需求量远远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将形成水资源的生态耗竭。而水体中输入的污染质总量大于输出的总量,大大超过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生态阻滞,引起水质恶化。洪水年份和雨季期间,输入水量大于水体调蓄能力及输出水量,形成生态阻滞,导致水灾频繁。沙量失衡将形成水体内泥沙的生态阻滞。 (三)水生态调控机制匮缺和水生态意识低下导致人与环境的行为冲突 目前在涉及水与水体的利用和保护的问题中,往往条块分割,缺少统一的规划。在整体上,水生态调控机制匮缺,管理体制紊乱。缺乏生态意识也是造成对水的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冲突和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城区沿河两岸部分居民直接向河中倾倒垃圾,一些水产养殖户在天然水体中过度网围养殖与投饵等,不顾对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水利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按生态学原理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1.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维持水的持续性、可再生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维持地下水适宜水位、维持河道生态基流、保持河道泥沙冲淤平衡、维持城市水环境景观等生态环境需水。 2.时间与空间统筹考虑的生态整合观。要以生态学方法为基础,运用生态整合方法,通过各种技术、行政和行为诱导的手段,从时间和空间上调节水-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耦合关系,促使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资源观。既要努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又要注重保护与增强水环境的生产力和资源再生能力,保护水资源使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要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既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保护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把握好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1、水资源承载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确定流域或区域综合发展规模的依据。保证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统一,才能够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域内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过程的分异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将区域划分为生态功能不同的地区,为制定区域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和发展策略提供生态学基础。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条件,可明确划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和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要,又能保障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持流域水循环的可再生性。 2、水环境承载能力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如何保护全球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 中国的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 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色 生态型河道建设刍议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防治土地退化 促进农业可持 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19003012048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