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http://www.eedu.org.cn    作者:王 玮…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法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7

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兼论中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立法研究

摘要:本文从当今全球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情况着手,分析了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并系统地论述了实现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与此同时,对中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立法状况进行了一定的评价。
关键词:资源环境 人口 产权制度 循环经济


一、 当今全球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状况
20世纪中后期,人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世界出现了十大环境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资源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和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减少了30%,消耗量相当于过去几个世纪的总和,上述十大环境问题更使得地球越来越不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在过去的70年间,全世界的人口却增加了两倍,整个地球出现了环境不堪重荷、资源难以为继的情况。
二、 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
首先,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国际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知道,P(population )、R(resource)、E(environment)、D(development)是四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问题,只有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起来,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人口问题来说,二战后,世界人口就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而且这一快速增长的趋势今天还在继续。在过去的70年间,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目前,世界人口约为64亿。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从根本上来说,无论经济以何种速度进行增长,人口的迅速增长都会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资源环境问题。一方面,迅速增加的人口必然导致对资源的过度需求,而地球上的资源环境却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超过全球资源环境本身可以承载的量的话,则必然会出现资源能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对基础设施、生活必需品以及就业方面的需求,但在一定时期内,即使经济快速增长,也不一定能直接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也不可能短期提高应付上述情况的能力。同时伴随着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与资源的不断损耗,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而贫困问题的加剧又会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自然资源长期处于一种产权不明晰的状态。由于长期以来不存在对自然资源使用进行调控的机制,人们逐渐形成了资源无价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没有一个人会来承担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结果必然是全球资源环境被过度利用,人类生存环境迅速恶化,造成了哈丁所谓的“公地的悲剧”。
再次,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采取的是的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线性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将地球中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有把污染物大量地抛弃到空气、水、土壤这类被当作地球的“阴沟洞”和“垃圾箱”的地方。⑴传统的线性经济以机械论规律为指导,认为自然资源环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其资源利用方式表现为“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单纯追求质量型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下,出现上述环境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总之,人类长期以来采取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全球环境急剧恶化、资源严重消耗的罪魁祸首。
三、 人类在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探索
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已经作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21世纪议程》。该文件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在2002年8月召开的“地球峰会”上,各国首脑通过的《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等重要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具体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并设定相应的时间表,并重申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环境、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概念,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称。人们已经意识到单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落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是人类在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方面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的指导性概念。同时可持续发展提醒人们人类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既要重视代内公平,更应当关心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人们为了实现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人口对策
如前所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口问题必须在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协调起来进行考虑,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良性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基础之上解决人口问题。
首先,世界各国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当的人口政策,把人口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当中,促进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规模,如我国采取的计划生育措施等。人口过多会对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障碍,控制人口的绝对数量将减轻人口对经济发展、就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压力,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减少的基础上,贫困问题就比较容易得以解决,从而减少环境恶化的潜在因素。但对于某些发达国家来说,情况却恰恰相反,过低的人口出生率已经对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甚至一些国家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这种情况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因此,这些国家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人们生育同样也是为了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控制人口,除了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人口政策和积极加强教育转变人们陈旧的生育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样才能把政府的强制措施日渐转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再次,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以逐渐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人群在全体国民中的比例。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总之,适当的人口总量和良好的人口素质将会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 改变资源无价的传统思想,确立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
由于自然资源的价值比较难以计算,所以长期以来得不到承认。甚至在马克思的商品的两重属性中我们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商品自然价值的论述。马克思所认为的商品的价值只是凝聚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传统经济学并不承认自然价值的存在。自然资源无价论导致自然资源长期处于一种产权不明晰的状态,而“资源无价”的思想的根深蒂固也是直接导致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深层次的思想因素。当自然资源产权不存在或没有被履行的情况下,具有“经济人”特征的人们没有一个不是怀着“搭便车”的心理去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的,而这必然造成全球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变资源无价的传统思想,改变传统经济学的商品两重性原理,将商品的价值扩展为人类劳动价值和自然价值的总和;并且逐步建立起明确的产权制度,如在我国就应当冲破“资源公有”的思想禁锢,打破资源交易的禁令,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权交易制度。只有在这种产权确定、边界明晰、权利可自由转让的产权安排中,对资源的利用才能减少外部性,克服搭便车和机会主义,从而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根本上解决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三) 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的探索:从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采取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全球环境急剧恶化、资源严重消耗的罪魁祸首。为了实现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人类对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造经历了从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直至逐步走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曲折过程。
1、末端治理模式
由于人类认识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人类最初对线性经济的改造是从末端治理入手的,末端治理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它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
在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模式仍然以生产过程末端治理为主,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庇古的“外部效应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它消费者或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其中有害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性”,若以费用论之,“外部不经济性”则称为“外部费用”。在环境污染现象里,污染者为了追逐自身利益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使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社会每一个体的生活,污染者必须承担起治理环境的“环境费用”,环境费用计入污染者的生产成本(外部成本内部化)能遏制企业进一步污染环境,刺激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污染者付费”原则就是由此确定起来的。末端治理的模式曾经对于遏止环境污染的迅速扩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全球资源环境发展的现状来看,末端治理模式具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①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的发生;②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③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④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⑤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⑥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⑦ 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⑶ 由此可见,末端治理模式具有其与生俱来的弱点,它不可能成为全球资源环境得以可持续利用的最终解决方法。
2、清洁生产
所谓“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⑷总之,清洁生产要求生产的源头,包括产品和工艺设计、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这段过程之中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的各个环节都采取清洁措施,预防污染的产生或将污染限制在最低程度,尽量做到“零排放”。简而言之,就是“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
自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以来,经UNEP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提倡,清洁生产的思想已经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共识,清洁生产的实践也在各国蓬勃开展。以我国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清洁生产的理念被引入我国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实践方面,清洁生产已经由单纯的工业企业的试点发展到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现在在我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太原、济南、昆明、兰州和阜阳等10个清洁生产的试点城市,石化、冶金、化工、轻工、船舶等5个行业作为清洁生产的试点行业。2002年6月29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冠以“清洁生产”的法律,为我国各行各业清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清洁生产作为世界上一种新兴的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正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但清洁生产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首先,清洁生产主要着眼于变末端治污为源头治污,其主要范围是在生产服务领域的,并不能囊括社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其范围较窄。其次,清洁生产虽然也强调改进设计,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但它并不是以生态学为指导进行的整体产业代谢的设计,局限性比较明显。最后,从工业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清洁生产仍然不过属于“过程末端治理”的原理范畴,因为它的注意力仍集中在污染和废料(虽然目的已是尽量减少)方面,而没有展开更为广阔的视野。⑸其从本质上没有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的思路,但其相对于最初的末端治理来说,仍然具有先进性。
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们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地污染地球而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就要求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由于当时末端治理方式盛行,鲍尔丁的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末端治理致命缺陷的不断凸现和清洁生产自身局限性的暴露,特别是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鲍尔丁循环经济理论的精辟和深刻。时至今日,循环经济的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很多国家都在一定范围之内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力图建立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的实践正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的开展。
循环经济分为良性循环经济和恶性循环经济。历史上恶性循环经济曾导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国家的覆灭。现代的恶性循环经济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危机。良性循环经济包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人类活动都要实现良性循环,尽量少污染或做到零排放。⑹当前世界上倡导的循环经济指的都是良性循环经济,它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本质上是要求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人类经济活动模仿生态系统,把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实现经济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在时间、空间上的最佳利用,以最终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实践证明,循环经济是迄今为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也是实现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搞好产业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最终形成生态型社会
建立生态企业要求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也就是在组织生产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开发、生产降低使用周期中环境负荷的商品,在开发设计阶段就提高商品的重复使用性和再利用性;推动与环境产品相关的绿色采购活动;扩大商品生产者责任制度,积极推进已使用商品、废弃物的的回收和再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同时加强员工的环境教育,创建生态型企业文化,使可持续性的环保教育潜移默化于员工的思想行为之中,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无形的、强大的动力。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企业之间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工业园区的物流和能量流。园内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合理构建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或副产品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从而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同时,生态工业园区要通过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如对园区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加强投融资机制建设,保证园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卡伦堡工业体系曾是世界上著名的生态工业园区,现今世界发展得比较好的是美国的生态工业园区。
在实现工业循环的基础之上,同样要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根据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努力探寻各地区工业、农业、旅游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结合点,形成各行业之间完整的产业循环链。同时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循环型社会的形成,以期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
(2)搞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搞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世界上各地区要搞好自身内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处理工业废水,防止直接将之排入江河或海洋,污染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源,保证人们能喝上干净的水。要增强节水意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特别重要的是研究处理好中水。
(3)提倡绿色消费,尽量使用脱碳能源,促进能源的低熵流动
循环经济的基本战略是优化物品的可长期使用,即使用价值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着眼点,不同于线性经济只关注产品的交换价值。基于这种理念,循环经济提倡以租赁产品方式取代传统的购买方式。在这种消费方式中,生产者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使用者无须购买和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只需在一个为满足其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体系中支付服务费用就可以了,而这笔费用往往比购买所有权的费用要低得多,生产者也必须承担在产品报废时的回收处理义务,从而达到了社会、企业和个人的“三赢”局面。现在世界有很多企业都试点了这种制度,
此外,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提倡人们尽量少用原生资源,而改用再生资源;尽量少用碳化合物(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而改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自然能源,即尽量使用脱碳能源,实现能源的低熵流动。上海市政府现在已经鼓励一部分企业去购买依靠风能等自然能源发的“绿电”。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这种“绿电”价格比普通的电价要高出近一倍。但比起用电高峰时期拉电停产,还是用“绿电”合算。而且随着风能发电技术的提高,绿电的价格总会将下来。
(4)技术创新的支撑
科技的发展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世界各国都必须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的科研投入,组织力量对仿生学进行研究,通过生物方式重新设计工业系统,使物质在连续封闭循环中不断地被再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同时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对研究和处理废弃产品的研究机构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5)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然而由于自然资源的价值长期得不到承认,现行的GDP指标完全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丧失程度,不能揭示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相反,环境质量的恶化却可能促进GDP的增长。如污染引起的疾病会增加人们医疗方面的开支等。由此可见现行的GDP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199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首次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即我国现在所称的绿色GDP⑺。绿色GDP等于传统GDP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绿色GDP建立协调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地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它世纪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在GDP中占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效应越低,反之亦然。实行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经济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综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6)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
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中并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垃圾也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何有效的进行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对于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其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和立法已经相当发达。以德国为例,德国与1996年就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弃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理,其要义是:首先要减少生产源头的污染物的产生量,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又可利用的废弃物,也包括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置。⑻通过这种符合循环经济规律的废弃物处理规定,德国的废弃物基本上实现了少排放和无害化排放。此外,德国双轨制回收系统(DSD)也是促进该国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的重要实践措施。在这一系统中,废弃物处理者通过分类、分捡、分选等回收利用垃圾中各种有用的物质,将其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送返制造商。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同样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汲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相关的废弃物处理法,完善废弃物处理体系,以实现全国范围内各类废弃物的最佳处理和循环利用。
在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立法状况和发展情况。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立法研究尚未起步,在当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一系列法律当中,几乎未提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即使是有关废弃物的规定,也仅仅是禁止超标“倾倒废弃物”等笼统的规定。
1995年10月30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防治法》),该法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一部有关废弃物防治的专门法律,从1996年4月1日开始施行到现在,对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固废防治法》实施以来,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固废防治法》的实施对我国其他种类的废弃物的有效处理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固体废物量的产生速度已经远远超过社会的可处理能力、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日益严重、电子废弃物物等新型废物不断造成新的污染等等。原有的《固废防治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亟待改革。
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案)》(以下简称《固废防治法(修订案)》)。该法律以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本着促进固体废物最大化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原来的《固废防治法》进行了诸多有益的修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遵从循环经济理念,确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
确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是建立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生产者不仅要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而且还要对报废后的产品或使用过的包装物承担回收利用或处置的责任。《固废防治法(修订案)》在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的同时,明确规定“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生产、销售、进口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这些新增加的条款标志着生产者延伸制度在该部法律中的全面确立,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2、 防止过度包装,部分产品包装强制回收
“防止过度包装”是循环经济当中另一个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3R”原则中的“reduce”(减量化),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和产品包装的简单化。《固废防治法(修订案)》明确规定“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经济和技术条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状况以及产品的技术要求,组织制定有关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为了促进包装废弃物的利用,该法还规定了部分企业的强制回收包装物的制度。
3、 强化了政府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的责任
政府对各类废弃物的防治和整体的循环利用工作负有重要的职责,原有的《固废防治法》对各级政府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的若干职责规定的过于笼统。关于这一点,《固废防治法(修订案)》增加了以下一些内容,如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统一的监测规范。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等等。上述规定相对来说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的主导作用。
4、 农村固废防治纳入立法
针对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固废防治法》对农村的种植、养殖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作了严格的具体的规定:“从事畜禽规模养殖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处理畜禽粪便,造成环境污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由于原先的《固废防治法》没有将农村固废防治纳入立法,农村几乎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垃圾场,此次《固废防治法(修订案)》的出台将有利于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总之,《固废防治法(修订案)》针对我国社会的客观情况,从各个方面体现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这将对我们今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除了《固废防治法(修订案)》,目前我们还没有出台有关其他种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法,2004年下半年出台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也是仅仅是一个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同样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体系。这就需要法学界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根据每一个种废弃物的不同特点,遵循循环经济规律,制定有关其他种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法,以期最终形成我国完善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体系。
四、 结束语
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人口对策,先进的产权制度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能够实现全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人类社会代内公平的同时保证代际公平。


参考文献:
⑴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
⑵ 杜丽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与保护》,2003年第8期。
⑶ 同⑴
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关联法规精选)。
⑸ [美]劳伦·埃尔克曼:《工业生态学》,徐兴元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⑹ 江伟钰:《论清洁生产和良性循环经济立法与WTO规则》,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⑺ 程芳芳:《绿色GDP及其测算方法》,《生态环境与保护》,2004年第12期。
⑻ 曲格平:《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维护人口生态共建“幸福社会
    论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人口与资源环境研究:“中国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
    “人口”新论
    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
    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
    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