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人口生态共建“幸福社会”

作者:穆光宗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2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

  幸福虽然常常被理解为一种个体的心理评价和主观感受,是对生活质量的自我主观评价,然而,个体的幸福何尝能脱离社会的关系与资源的供求?“社会人”的角色定位告诉我们,幸福并不完全是一种微观的考量,而是包括个人个体的幸福和社会总体的幸福。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GDP的高速增长,忽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和协调,导致了诸多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实践一再证明,GDP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当前和未来的净福利变化,不直接体现公民关于幸福的终极诉求。关于发展的宗旨,国内外的调查也证明,物质生活的富有程度不等于是幸福的切身感受,并非越富有越幸福。事实上,物质上的丰裕与精神上的空虚、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幸福的悖论。

  当然,物质条件的丰裕和保障以及人际、天人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总体幸福的必要条件。古人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英国哲学家边沁曾经提出,改进社会的原则应该是谋求“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换言之,幸福社会的价值取向不是财富的最大化,而是幸福的最大化。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测度问题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2006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幸福指数”,综合考量了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相比于其他统计,幸福感指数更本质地反映了一个地区发展的成就与不足,体现了发展的人文关怀。2006年4月5日,四川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外公布了“开局之年听民意”的大型公益性社会调查报告。这次调查首次增加了“幸福感”调查内容,是国内官方统计机构率先进行幸福指数统计的尝试。

  从社会人口学的角度出发,必须提出社会共同幸福以及共建幸福社会的命题。社会总体幸福是公平、公正地分配与共享资源的过程。但“幸福社会”需要具备一个基本的人口学条件,就是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和复合的社会—经济—地理分布要处在健康平衡、多元共生的状态中。幸福社会必须建筑在优良的人口生态基础之上。

  人口生态失衡挑战社会幸福底线

  如果说生态是指某一个系统中多样性、结构性的均衡状态,那么“人口生态”则是指男女、老少等构成的生态多样性。人口自身的持续发展需要维持住人口生态的平衡关系,对此国际上已经提出“人口平衡”的概念。显然,只有两性人口和老少人口相对均衡的发展,才可能确保人口的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然而事实是,中国在未来时期面临的两大人口失衡挑战是“一偶难求”和“孤独终老”。

  两性人口的均衡发展是人口生态平衡的起码要求。根据历史经验,自然平衡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一般保持在103—107之间,就是每出生100个女婴,对应的男婴应该大致是103到107个之多。然而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前后,中国可婚男性人口可能过剩2400万左右。历史地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普遍、严重的升高和偏高趋势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人口生态赤字,这就是在现有的夫妻婚龄差的文化模式下,女性可婚人口短缺。1982年人口普查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地区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为78.58%,其时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5,1990年上升到111.1;到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地区的人口覆盖了全国98%,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到116.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报告显示,零岁组的人口性别比达到121.18的高位,2005年小普查数据显示略有下降,但仍高居118.6。此种现实,使得部分人的性权利、婚姻权、生育权、家庭权、父亲权的实现受到严峻限制。

  另一方面,和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以及活跃的人口流动因素结合起来判断,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具有独特的特征,即独子女、无子女老龄化现象导致了老年人问题具有“孤独终老”的特征,挑战老龄社会的幸福底线。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一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是老年家庭的空巢化。“孤独终老”的无奈和无助将成为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少子化社会十分突出的社会人口特征。

  “孤独”意味着老年人精神自主性和交往社会化的丧失。这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深层次挑战。越来越多的丧偶老人生活在空巢独孤的状态中,也有一些老年人由于社会化进程的中断出现了社会隔绝所带来的精神心理问题。老来怕空,即便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内心深处的没着没落也会大大地消解生活的意义。追求“幸福老龄化”,阳光暮年,快乐老年,这必然是成功老龄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平衡人口发展:走向共同幸福的彼岸

  幸福,古往今来,人之同愿,世所共求。归根结底,幸福是人类尊严的表达和权利的保障。权利贫困必然导致幸福难求。

    真正的权利保障兼备了自由的选择和选择的自由。

  显然,如果可婚配女性人口和养老支持人力供给出现了巨量的人口短缺,幸福社会就缺乏基本的人口保障。我们的幸福感不仅与人口的适度与否有关,而且与人口的平衡与否有关。这种人口生态观的视角提醒我们,低生育水平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人口问题的终结,而是伴随着人口问题的转型。在生育率相对稳定之后,人口问题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增长型人口问题正在转变为结构型、环境型、制度型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发挥的是减量效应和节流效应,仅仅增量的减少并不足以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相反地,实践和理论已经反复证明人口结构问题才是深层次的人口问题。人口的结构性失调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态失衡,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幸福构成巨大危害。“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口”、“和谐计生”。

  维护人口生态,平衡人口发展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树立平衡人口发展的人口生态观将努力保障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必须及早摆脱互不关联、分而治之的人口治理模式,高度重视人口生态安全问题并在联系中破解深层次问题。确保人口生态安全是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基本保障之一。平衡的人口发展将为“幸福社会”保驾护航。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