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 ![]() ![]() |
|
|||||
| |||||
长三角地区发展重点研究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2 | |||||
一、产业升级 1、促进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迈进。加快行业更新,力避劳动密集型和重污染型低端产业扩张,加快转移技术含量不高、资源消耗大、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加快技术和工艺创新,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2、逐步增加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海成为全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服务业中心;其他大城市以制造业基地和居民为市场对象,积极改善商务环境和生活服务环境,提升区域性综合服务功能。 3、引导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发展。加快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延伸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形成迭加优势。 4、促进农业向都市化、工厂化方向转化。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自主创新 长三角必须在全国率先走科技创新之路,促使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立以消化、集成技术创新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高面向市场需求、促进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的创新能力,建立本土培养与外来引聘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整合独立研究和联合攻关相结合的科研资源,形成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环境 三、国际化提升 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长三角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国际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促进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在重视利用外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择商选资;在稳定扩大对外贸易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贸易的产品和市场结构;在加强开发区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发区的资源整合和平台提升;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区域一体化 以往的长三角区域协调,主要是协调政府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一体化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这就要求政府调整职能,为推动产品和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创造平台和政策环境,主要是:创新行政构架,实现区域协调管理;打破市场壁垒,统一区域要素市场;加快平台建设,促进区域资源共享;规范发展行为,协调区域政策环境。 五、文化品质提升 以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为核心,打造长三角区域的人文精神;依托现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高度融入古代文化、现代文明以及生态文脉的基本特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生态品质;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彰显最佳人居的环境特征;经营现有名城资源,建树知名度高、发展质量优的品牌城市;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加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 六、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从资源粗放利用向节约开发转变。转型增长方式,减少对土地和各种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密集型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传统经济方式向循环经济方式转变。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REDUCE、REUSE、RECYCLE)为原则,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从生产到消费、从企业到生态园区再到整个社会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循环型社会四大循环体系的建设。从开发为主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根据各个区域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特征,因地制宜,确定开发和管制空间,并配套相关的财政转移、干部考核、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等政策。从末端治理为主向超前防范的规划控制转变。强化超前防范和规划控制,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以水环境为重点,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修复计划。
(摘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研究报告)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六位长三角区域经济学者谈长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