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李咏梅    文章来源:生产力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16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的资源产业( 资源生产和资源初加工) 及其配套的社会劳动集中到一定规模后所形成的城市。据统计, 我国崛起的资源型城市已达260 多座, 已经构成了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我国城市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资源产业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 特别是煤炭开采、石油化工炼制与加工、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开采与加工等, 对城市自然景观的破坏, 对大气、水质、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十分严重。因此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远比其他城市要大。由于受历史时期的限制, 人们对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充分, 加上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欠账普遍较多,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 已成为许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


    ( 一) 地表塌陷及沉降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已达8.7 万公顷左右。一般每采万吨煤要塌陷土地0.2 公顷。目前每年从平地区采出煤量达2 亿吨以上, 每年造成地表塌陷面积达4 000公顷。地陷不仅出现在煤矿, 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和核工业矿山也时常发生。如湖北孝感市云应地区由于采盐, 引起地面大面积沉降, 总计面积达20 平方公里, 最大沉降达2.65 米,造成建筑物积采矿设施严重破坏, 直接经济损失1 000 万元以上。1993 年3 月19日广西南丹大厂矿田新州矿区, 由于乱采滥挖矿柱, 突然发生大面积塌陷, 陷坑达10 250 平方米, 最大深度30 米左右, 使7 部汽车被埋没, 伤亡27 人。
 

    ( 二) 大量侵占和破坏土地


    除露天矿的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之外, 采矿排出的废石、废渣也侵占大量的土地。据1985 年工业污染调查, 全国固体矿产采、选业年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约3.3 亿吨, 年排放量2.04 亿吨, 累计积存量已达29.1 亿吨以上, 侵占了大量的土地。据统计, 露天矿开采和各种废渣、废石和尾矿的堆放与储存等, 直接破坏与侵占的土地已达1.4~2.0 万平方公里, 以每年约200 平方公里速度增加, 到2000 年每年达到340 平方公里, 这将引起植被破坏, 土壤污染, 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 三) 山体开裂和滑坡


    仅据湖北省的抽样调查, 在80 处的山体开裂中, 由采矿引起的即占31 处, 占总量的39%。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如三峡链子崖的山体开裂, 它是由于在崖下采矿造成12 万平方公里的采空区, 使山体形成17 组58 条裂缝和352 万立米方的危岩体,时刻威胁着长江航道的安全。其他矿区由于矿业开采引起的山体开裂、滑坡及泥石流也时有发生, 造成灾害。


    ( 四) 诱发地震灾害


    资源开发诱发的地震多种多样。如山西大同煤矿顶板塌陷诱发的较大地震有41 次, 最高震级为3.4, 震中强度高达7 度。由于地震当地人们的财产物资和人身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 五) 破坏地下水源


    由于矿山疏干排水, 往往使地下水水位下降百米至数百米, 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出现大面积的疏干漏斗, 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平衡系统遭受破坏, 以至水源枯竭或河水断流。如山西省因采煤造成18 个县28 万人吃水困难, 450 万亩水田变成旱地。


    ( 六) 废水、废液污染


    矿产开采和洗选排放的工业废水量十分惊人, 而且大都不符合排放标准, 这使得我国的江河湖泊的污染加剧, 再加之大量堆放的废渣和尾矿, 经长期淋浸也大量渗出含重金属的酸性水, 造成地面水体和地下水源的严重污染。


    ( 七) 污染大气


    资源开采排出大量的废气, 据统计, 我国每年从矿井开采中排放的甲烷70 亿km3~90 亿km3, 约占世界总量的30%, 除5%的集中回收利用外, 其余全部排放到大气中。在云、贵、川、鄂等地区硫铁矿山的土磺生产, 其排放的废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炼磺矿区周围寸草不生, 鱼虾绝迹, 使矿区周围上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并在矿山一带形成酸雨,造成森林及农作物的大面积死亡。

 

二、造成资源型城市环境恶化的原因

 

    ( 一) 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资源型产业原本就是一个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性产业,这是资源型城市无法避免的。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是造成资源型城市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很多资源型城市从自身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采取了掠夺式的开采方式, 虽然短时期内促进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 但给这些城市带来的却是水源的破坏、地表的塌陷、大气的污染等等长期的生态环境问题, 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二) 城市规划不合理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很多都是按照基地模式进行演化的, 城市既是资源基地, 又是一定范围区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生产区和生活区并不十分明确, 城市的各项功能都是以资源的开发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的。因此, 在资源型城市中, 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 在某些城市中甚至达到50%以上,再加之这些工业用地在城市中得不到合理规划, 它所造成的空气、噪声、水质等方面的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给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 三) 资源型产业的粗放式经营
 

    我国单位资源开采排放的废弃物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是由于资源产业自身的粗放式经营, 没有对资源产品实行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所导致的。如果能对资源实施综合开发和利用, 原来的废弃物就可以变为财富, 提高资源产业的经济效益。


    ( 四) 资源型城市治理环境和进行生态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 环境治理欠账较多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城市在区域分工上形成一种不合理的局面。资源型城市成为向其他城市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基地, 而其他城市向资源型城市返销高价的制成品, 扩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造成了矿业城市的“双重利益”损失。据周德群、汤建影对全国51 个资源型城市的统计分析,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明显落后于全国其他城市, 1990 年~2001 年, 全国城市的人均GDP 增长了4.42 倍, 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15 倍, 而资源型城市分别增长了3.41 倍和2.48 倍, 其中煤炭城市仅增长2.72 倍和2.10 倍, 并且资源型城市的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 使得其无力承担环境修复的高昂成本, 结果环境治理方面的欠账越拖越多, 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 五) 政府在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的本质是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外部不经济问题, 即经济行为主体活动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使他人或社会受损, 而自身并未承担相应的外部费用, 从而导致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而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扭转这种外部不经济的现象, 做到“谁污染、谁治理”, 这样可以大大缓解资源型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局面。


三、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实施的基本手段


    ( 一) 行政手段


    由环保行政部门依照国家行政法赋予的相关权利, 对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 如审批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书; 发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种行政许可证; 向污染违规单位下达限期治理整顿, 直至勒令其关、停、并、转、迁的行政约束指令等。


    ( 二) 法律手段


    依法管理环境是环境保护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根本保证。环境管理的法制化一靠立法, 二靠执法。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通过国家立法, 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作为规范公民行为的准则。依据环境法规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给与批评、警告、罚款, 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 三) 经济手段


    虽然环境污染危害极大, 但短时期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彻底消除是不现实的。目前只能将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其中运用经济手段和方法是环境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排污收费是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手段,这是纠正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 使外部费用内部化的具体体现。


    ( 四) 技术手段


    是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的的手段。运用技术手段, 可以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


    ( 五) 宣传教育手段


    我国目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还没有建立起公众参与制度, 环保工作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的程度还很低。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使环境保护成为每个单位和个人的自觉行动。


四、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 一) 完善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这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所致。要在已有的法律条款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资源型城市环境的特点, 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 二)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国家和各地政府必须痛下决心, 坚决关停生产工艺落后,安全性差, 资源浪费大的资源加工和生产小企业, 并且要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加工工艺。同时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节能、环保型企业的发展。


    ( 三)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应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 增强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 促使企业和个人自觉保护环境。同时应尽快通过法律程序, 建立起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 使公众对环境的关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来。


    ( 四) 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资金投入,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加大资金投入, 推广清洁生产, 对资源型产品的生产从采、选、冶、运、加工、回收等各环节层层控制, 实行分封闭式管理方式。


    ( 五) 加强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研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来系统研究有关环境的问题。我国的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 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建立研究机构, 目前已有200 多个研究单位、近两万人从事这项工作, 但仍不能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这方面的研究除政府要加大投入以外, 还应加强企业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环境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也应由全人类共享。我们应加强国际合作, 利用其他国家这方面的先进成果, 大力培养人才, 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2] 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 周德群, 汤建影.中国矿业城市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3) .
 

【收稿日期】2005- 01- 31
【作者简介】李咏梅( 1971- ) , 女, 四川泸州人,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在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可持续发展大系统。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
    江西师大07年湿地使者行动圆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消费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环境保护的根基
    可持续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
    [原创]建成重庆西大门  打造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的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建设沿海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