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建设沿海强省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建设沿海强省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蔺丰奇    文章来源:河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9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和枯竭。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如何以最低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确保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资源、环境: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硬约束

  1.自然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法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有限的自然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开始出现快速减少和退化,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危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可持续”,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而言的。

  2.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发展的不协调。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以遵循自然再生产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在遵循自身规律的同时,也必须遵循自然再生产的规律。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没有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是受不同的调节机制支配的,前者是正反馈机制,即经济发展了还要进一步加快发展,这就要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而后者则是负反馈机制,再生能力是不能无限增加的,在外界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往往要稳定在一定的数额上。显然,这两个系统之间就必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必然造成其存量的减少,在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如果不施以必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因此,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来保持或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的资产量,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支持,使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已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恶化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人的破坏行为,粗放型经济方式,管理体制缺陷,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等四种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资源严重短缺,草地退化严重,生物多样化安全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损失重大,生态环境损失等问题,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就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自然资源核算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2.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生,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3.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4.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5.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6.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三、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过程中的资源和环境保护

  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一是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增殖各类可再生资源。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支持,从而获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后劲。三是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紧张,促进敏感地区生态平衡的恢复。

  为了确保有限自然资源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必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贯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坚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使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资源因素纳入经济和社会的各项政策之中,协调当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途所在。

  2.建立和完善资源与环境的管理体制

  第一,明确资源和环境权,划清对资源和环境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界限。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并加快建立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环境资源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编制资源资产负债表。同时,明确和改进国家部门或跨部门以及区域规划在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作用。除一些稀缺资源进行特别管理之外,允许在中央政府的指导或控制下,进行资源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的交易。

  第二,引入新的综合决策机制。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各项资源开发、区域开发与建设规划及相关的政策。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前提,组织科学的论证和影响评估。根据强化市场经济的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

  第三,完善环境税费收取制度。收费标准体系实现由超标收费向排污收费转变、由单一浓度收费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收费转变、由单因子收费向多因子收费转变、由静态收费向动态收费转变和由低收费标准向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转变。新的收费标准应以污染当量为依据。

  第四,逐步面向市场,利用和创建市场。环境刺激、政策鼓励应立足于市场机制,真正体现“污染者负担”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要实行“使用者付费”原则,并逐步取消不利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的资源价格政策。

  3.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保障和监督体系

  科学立法与严格执法是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要加快环境立法进程,推动地方性环境立法,及时修订不相适应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及规章,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体系,将环境管理纳入法治轨道。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完善环境保护法,建立健全维护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加大法治力度,完善生态环境管理监督体制。

  4.改进和完善环境保护体制

  要在进一步强化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明确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实行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督与部门分工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责任制度,把对当地生态环境质量负责作为领导对地方工作负总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避免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地方政府根据职责负责当地的资源开发与保护,坚决抑制地方与部门的保护主义。

  (本文为2007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
    可持续消费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环境保护的根基
    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
    [原创]建成重庆西大门  打造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与可持
    永新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
    建设绿色矿山,实现资源可持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
    提高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