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我国土地利用面临问题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浅谈我国土地利用面临问题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韩斌 李笠 孔继…    文章来源:资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17
    中国目前土地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面积土地质量退化;二是土地浪费,优良耕地减少。前者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以及土地污染等;后者是指土地利用不合理,乱占滥用耕地等。主要有:(1)水土流失严重。毁林、毁草开荒和不适 当地樵采、放牧,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工矿、交通及其他大型工程日益增多,建设中不注意水土保持,也造成水土流失加重。(2)土地沙化在扩展。土地沙化是指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3)土地次生盐渍化面积较大。(4)土地受污染和破坏,土地浪费严重,耕地质量下降,林渔地保护和利用重视不够。(5)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占用了大量耕地。(6)矿区开发中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矿区生态重建迫在眉睫。

    1.保持水土迫在眉睫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据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230亿吨/年。

    如果土壤的颗粒结构失衡,营养元素流失,土壤就会沙化以至丧失。人口的增加、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已使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1/3的土地沙化。丝绸古道、楼兰故国、延安北域、大夏建都,虽均盛极一时,一旦森林植被破坏、农田牧场随之沙化,昔日繁华城市一并湮没。因此必须吸取历史教训,珍惜形成不易的宝贵土壤。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亿公顷,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亿公顷,风力侵蚀面积1.91亿公顷,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0.26亿公顷。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海河等七大流域的上中游地区,尤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分布面积最广。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 

    水土流失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是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配置,组成工程措施群体,使蓄、引、排配套成龙,有效地调节径流,充分发挥拦蓄和增产效益。根据小流域立地条件,选用速生丰产树种,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拦截、调节地表径流,防止坡地冲刷,涵养水源,蓄水保土,改善农田小气候,为农作物高产稳产创造适宜条件。结合各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杜绝人为破坏,防治水土流失,促进林草植被的自我修复,对原有林地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后,但根系基础较好,或残存有天然下种,只要划界封禁起来,停止放牧、取薪柴、开荒、禁绝山火,利用树种的天然下种、根株和根部萌芽及地下茎蔓延就可使森林得到恢复和发育的林斑采取封禁措施。

    克服以往经营单一,以农为主,以粮为纲,用养脱节的掠夺式经营方式。林地、草地面积的扩大将为加工业、蓄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原料,而加工业和牧业的发展又会把林业向更深层推进,使果树、苗圃、花圃的建立成为可能,广大农林呈现出农牧副全面发展的兴旺景象。

    2.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在过去,我国在种植方面只重视粮食生产、轻视林牧渔业生产,造成种植业、林业、蓄牧业、渔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许多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利用效率低下。耕地生产水平不高,耕地生产率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但在主要粮食品种上比如马铃薯等,我国每亩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每亩耕地收益更是偏低。2004~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平均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林地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有林地面积小,森林覆盖率低。草地利用水平更低,我国草地面积较大,但优质牧草地比重小,而植被稀疏,产草量低,草场建设速度慢,人工和改良草场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水域利用水平低,在全国120万公顷的可养殖池塘中,利用面积仅占75%。城市土地利用率较低,尤以工业企业更为突出。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很多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1亿多元,有的地区更低。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改粗放利用土地为集约利用土地,将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展转变到内涵挖潜上来,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宏观管理的整体调控作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微观管理的局部制约作用,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化、科学化。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突出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地尽其力、优地优生。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规范农业用地,因地制宜,搞好退耕还林还牧工作,用养结合,防止耕地质量下降和水土流失。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整合闲置、空闲与低效利用的土地。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集约经营,确保土地财政收入盈余和土地利用结构合理,以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3.加强湿地资源保护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资源。它实际上是水资源的一部分所在地。湿地起初定义为“被间歇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1971年,国际订立了《国际湿地公约》,指湿地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在调节水文、稳定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据统计,全世界目前有50%湿地已经消失。在现有湿地中,加拿大面积最大,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三位。中国大约有3800多万公顷湿地,天然湿地和库塘湿地面积分别为3620万公顷、228万公顷,分别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94%和6%。在天然湿地中,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沿海湿地面积分别为1370万公顷、835万公顷、820万公顷、594万公顷。中国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仅水禽就达271种之多,是世界珍稀濒危水禽保护的重点地区。由于长期忽视保护湿地,围湖造田、围垦滩涂与沼泽,砍伐森林或开沟排水,由此产生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风蚀,再加上水污染,都使生物多样性受到重大损伤抓紧湿地立法,尽快建立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制订好湿地保护规划。要大力推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机构建设,争取所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都要成立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避免湿地自然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样,就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湿地保护机构网络,保证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要加强湿地保护的科研队伍建设,加大湿地的宣传力度。保护湿地人人有责。

    4.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出发,加强林、牧渔地保护。

    农业是培育生物的产业,故而和生命系统直接相联,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生态农业。因此,农村用地结构应合乎生态良性循环规律的要求,在土地开发利用上,特别要保证作为生态环境支柱的、作为生物多样性载体的、高森林覆盖率的林地,以及保持维护局部生态环境的牧场和渔场地。所有这些,都应该因地制宜,优化用地结构,充分发挥大农业的综合生态效益。切勿毁林场开垦,毁草场开垦,填渔场开垦,否则虽有一时耕地增加,却带来大环境水土流失,连原有的耕地也将被毁。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人口的繁衍,导致毁林开荒,变林地为耕地,到了近现代更发展为毁草场开荒,围湖造田,填鱼塘造田等等。其结果,虽然耕地在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却因林地大量被毁,水土不保,全世界土地的三分之一在沙化中,农田以及草场也就随之大面积被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认识的局限性,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只注意耕地(农田),忽视了林地、牧地(草原)与渔地(湖泊与鱼塘),再加上我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习惯于以农林牧副渔为序。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森林的支柱作用,没有林就没有农的发展,林业是农业的基础,只有重视林业才能真正重视农业。再加上城镇建设的扩展,乡村工业与农民住房的星罗棋布,耕地又被大量蚕食。因此,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还必须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等等。

    5.城镇用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城镇土地主要用于商业、金融、交通、工业、服务业、住房、教育、政府机关等等。简单地说,就是土地主要用于兴建各类建筑物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这种用地的特点在于直接破坏生态环境的第一层次的因子(土壤、水、大气)。城市土地的表层土壤,绝大部分代之以石块、水泥、沥青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1)国内很多城市仍然实施“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大量占用郊区和农村土地,土地浪费严重。

    (2) 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圈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一些城市征购或者征收后不供地的土地面积占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的40%-60%,土地闲置十分严重。

    (3)许多市县的国土部门违法授予园区土地供应审批权,园区用地未批先用、非法占用、违法交易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产业的重复建设,浪费土地。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87家,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占6%;省级批准的1019家,占26.6%;其他2586家都是省级以下开发区,占67.4%。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4)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产业用地比例过高,生活用地比例偏少。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偏高,目前我国的城镇人均用地为133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100平方米)33%,已有建设用地强度偏低,容积率不高,土地经济效益产出偏低。

  基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面临人多地少的和土地利用中的许多问题,集约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建筑用地与基础设施用地尽可能节约用地,浅加工工业占地多,三废多,运量大。宜将这类工业迁到原料产地,特别是迁靠矿区,城市就可以节约大量用地,减少大量三废,节约大量运力。

    第一,城乡环境一体化。城市应大力扶植郊区农村,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一个包围城市的生态防护林带。有着大面积的生态农村,就会大量抵消城市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城市则不应将污染外迁,扩散到农村,否则就是自毁生存环境。

    第二,城市必须预留高度林树覆盖的绿地。既然树林是生态环境的支柱,城市用地就应牢牢保住林地。当然,绿地包括草坪,但草坪是平面的,树林是立体的。后者的生态效益远远超过前者。

    6.矿区要节约用地,并严格规定必须复垦土地,同时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矿产开发利用也成绩斐然,目前已成为世界矿业大国之一,全国年矿石总产量为50亿吨,其中国有生产矿山开发利用的矿种数为150个,年产矿石量约为20亿吨(不含石油、天然气);非国有小型矿山开发利用的(亚)矿种数为179个,年产矿石量约30亿吨。原油产量为1.67亿吨。我国原油、煤炭、水泥、粗钢、磷矿、硫铁矿10种有色金属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固体矿产开发的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矿产资源开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矿区生态退化表现在诸多方面:土壤掩埋、压实、污染,水土流失;地面挖损、塌陷、开裂、沉降;地下水疏干,地下水平衡系统破坏;动植物死亡,生物迁出量大于迁入量,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这些生态因子的退化,能量和物质在矿区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循环减弱、受阻、中断,矿区生态朝着种类减少、结构简化、功能缺损的方向发展,直到失去生态系统应有的自动调节、反馈调节功能,致使矿区生态失衡。

    矿区的生态环境随着矿区的开发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矿山开采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和塌陷区,露天开采使植被大面积被破坏,致使地表完全裸露,生物生产力丧失,蓄水保土能力降低,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削弱甚至完全丧失.由此导致矿区小气候恶化,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减弱,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由于部分私人私自开山炸石、取土、挖矿,更是加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搞好矿区和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和建设迫在眉睫。
必须建立和完善规划体系,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管理;加强矿产资源法制建设,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力度,依法行政;建立和规范多元投融资机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施“科技兴矿”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好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控工作。

    7.从生态观点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

    彻底打破旧的思想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土地危机意识,增强国情、国策和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形成依法用地的良好风气。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自觉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土地资源有偿使用政策,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为征费对象,收缴生态补偿费,用于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促进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随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生态重建规划方案是必要的、迫切的。通过工程、生物、农业等综合措施,对那些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率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改良、治理、建设,防止其继续恶化,因势利导,不断向良性循环的道路转变。

    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规划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调整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组分的生态关系,从而稳定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促成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达到最佳生态效益。因地制宜,用养结合,防止土地污染。保护农田、森林、草原、湖泊的生态平衡,防止土壤侵蚀,不断培育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耕地面积相对稳定中,力求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追加更多的投入,实行集约经营,为农业持续稳定高产提供物质基础。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北京市水资源利用问题与对策
    土地可持续利用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土地的
    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应当允许以利用为目的 跨行政
    孙家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
    对酒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
    为了我国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