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为了我国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为了我国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访“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项目组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游雪晴 刘…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9
记者:游雪晴

实习生:刘奕诗

首席:洪德元院士

时间:2006年9月30日上午9:30

地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编者按  

  硕大的豹纹兰、红艳艳的卷丹、嫩黄的达乌里黄芪……一副副媲美摄影作品的图片让人瞠目。比起电脑成排、仪器林立的实验室,这里更像一个植物博物馆。在采访973计划“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项目的时候,我们的记者有幸参观了亚洲首屈一指的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让我们这些外行叹为观止,但首席黄德元院士的话更加发人深醒: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百分之六十一的原生生境丧失、百分之四十的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有百分之十五的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走进洪德元院士的办公室,记者首先看到墙上挂着一幅芍药的照片。常见的芍药花瓣都是一层层重叠着的,而照片里的芍药却是红色单瓣,呈现出另外一种简约之美。照片下方有洪德元和另外两位中国科学家的英文署名。  

  经介绍,才知这里面的确有故事:2002年,洪德元院士与他的两个弟子一起赴欧洲考察,在希腊偶然发现了这种野生的芍药,凭着多年对芍药属植物的研究经验和强烈的科学敏感性,经过回国以后的对比研究和查阅资料,洪德元最终确认了这是一个芍药新种,并按照国际上对植物命名的惯例而后缀上发现者的名字,于是,这种一直在欧洲土地上生长着的芍药,就有了由几个中国人起的新名字。  

  作为我国植物分类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洪德元院士不仅致力于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的编撰,也一直关注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并进行了持续10多年的研究,于是,2000年973项目“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立项时,首席科学家也就由他承担了。  

  记者: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生物资源丰富,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以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应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吧?  

  洪德元: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大国”。就拿植物来讲,在北半球的国家中,我国植物种类最多,植被类型也最多。我国不仅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而且由于历史悠久和民族众多,培育了丰富的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大国,中国比其他国家更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据统计,目前,中国生物多样性每年所产生的价值约为4.6兆美元。但我们这个科研项目除了研究空间广阔以外,也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  

  记者:紧迫性从哪里来?  

  洪德元: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利用又不尽合理,加之巨大的人口压力、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61%的原生生境丧失、40%的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状态、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特别是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造成了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旱涝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这些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记者:照这样说来,这个项目选择从长江流域入手进行研究,是因为这个地区问题最紧迫、最严重吗?  

  洪德元:不仅仅如此。长江流域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整个流域的环境多样,物种丰富,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拥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把这里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这个项目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把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和环境的破坏程度作较为全面的分析,就像“解剖麻雀”一样,揭示问题,最终能在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方面为国家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参考性对策。  

  记者:“解剖麻雀”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应该是很繁重的工程吧?  

  洪德元:按照国际上的理解,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也就是说,物种不同,生态系统不同,对其分析的方法也就不同。即便是同一物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由于基因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比如任何两个人的基因都不完全一样,某种医疗手段可能适合一个人而不适合另外一个人,所以产生了个性化医疗的概念。  

  基于上述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不像物理、化学、数学那样有普遍规律可寻。例如美国研发出一种芯片,中国可以拿来用;但美国如果对自己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对策,中国就不能照搬。再例如对野生豹的保护方法就不能用在熊猫身上。物种之间、类群之间差异太大,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需要分析的个案特别多,所以真的是一个很复杂、很繁琐的工程。  

  记者:经过这些繁重的调查工作,我们是不是对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现状有了些新认识?  

  洪德元:项目组建立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编目数据库,统计出长江流域被子植物有184科2190属约14750种,昆虫有386科约2000余属20477种。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长江流域的新物种及新类群。对于一些濒危物种我们还进行了重点研究。  

  记者: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洪德元:长江流域有很多珍稀物种,比如大熊猫。我们利用大熊猫的粪便解决了高质量DNA的提取问题,使大熊猫的遗传分化研究成为可能。在DNA的提取技术方面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依据上述技术以及种群生态学和形态学研究,我们首次发现我国6个山系的大熊猫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将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凉山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分别确定为3个不同的管理单元,结合多种证据分析提出秦岭山系大熊猫为一个独立的亚种———秦岭亚种,而四川和甘肃的大熊猫为四川亚种。这个研究成果为主管部门制定大熊猫的管理策略和保护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再比如银杉。银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目前个体只有1000余株,比大熊猫还少,由于历史上的冰川作用使其零星分布于广西、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并有严重的自交衰退现象。我们在对银杉群落多年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人工保存银杉幼树的光照方法。这对其保护措施的制定和群体恢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我们拿大熊猫、银杉等做研究,就是为了能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使濒危物种和资源生物的繁衍生息能够持续稳定,使生物资源能够持续被利用。但仅靠我们的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  

  记者:还需要哪些工作要做?  

  洪德元:比如人们对麝香的过度利用已经使全国几十万头的麝现在接近枯竭。在国内还没有做到对麝的人工驯化,没有规划采集,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类似的情况还有皮毛珍贵的豹猫,胆可入药的狗熊等等。在欧洲发达国家,资源生物单位时间的繁殖量都是有严密的调查和规划。据此,政府会严格控制人们的捕猎权,并限制每个人的捕猎时间和数量。相比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存在很大差距。如何从保护生物学角度研究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生态治理与恢复的策略也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听说项目组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退耕还林”模式。  

  洪德元:现在种植林地都遵循以纯林为主的造林模式,相对经济一些。我们以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生态屏障”作用的亚高山针叶林为对象,首次提出和建立了“复式镶嵌群落配置”模式,对水土保持、改善气候、防病虫害等综合效果达到最佳。以这种模式的人工林在岷江上游推广面积达3万亩。当然,这类研究还仅处于开始阶段。  

  记者:生态治理方面不能不提的就是关于外来物种的问题。两个月前的“福寿螺”事件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关注。课题组对外来物种的防范做了哪些工作呢?  

  洪德元:我们针对外来物种入侵建立了预警系统。课题组建立了我国长江流域外来入侵植物名录,统计出威胁性植物245种,其中31种具有严重威胁性;建立了外来入侵动物名录,统计出威胁性动物114种,其中14种具有严重威胁性。我们还在2001年11月建立了中国生物入侵网,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外来入侵种的网页。这些工作我们都还在继续完善。  

  记者: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不是这一个项目就能完成的,您认为今后的工作还应在哪些方面加强?  

  洪德元:的确,5年的调查研究和试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正如刚才所说,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是很繁重的工程,并且生物资源信息是动态的,这就更需要长期的调研和掌控。对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状况的调研以及对区域生态安全的保护工作还需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任重而道远。目前我们正在继续申请立项的过程当中。我们希望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一直完成下去。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生物资源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规
    中国湿地的利用
    湿地保护与利用存在问题的原
    中国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存在的
    矿产资源利用与保护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