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逐渐沙漠化是全球性灾难,也是我国当前特别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与沙化土地的扩张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根据中国沙漠化现状,总结和借鉴国内外防沙治沙工作的先进经验,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治沙防沙方略探讨尤为重要。按照温总理在国务院2007年召开的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提出的科学、综合、依法防沙治沙的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防沙治沙成功之道。
一、人类对沙漠化的认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地沙漠化的形成,既有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我们所说的沙漠即所渭沙漠化,可以理解为荒漠化的一种。由于地表层植被被破坏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逐步蜕变成沙漠的过程。如:1、过度农垦;2、过度放牧;3、过度樵采等。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加速了这种沙化过程,扩大了沙漠面积。
形成沙尘暴的因素有多种,人类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一是地面的沙尘颗粒物质,它是基础;二是大风,它是动力源,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干旱气候环境。沙尘暴是最直接最具有毁灭性的,尤其是特强沙尘暴形成之后,它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它所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到之处,大片土地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沃土,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通讯、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可见危害性之大。
二、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党和政府历来对防沙治沙工作十分重视,通过研究对策、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并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防沙治沙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1、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上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2、科技创新突破。1)、宁夏沙坡头的“五带一体”防沙治沙成果的应用保证了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五十多年安然无恙;2)、在内蒙古阿拉善200毫米降雨区飞播造林取得了突破;3)、在青海高原治沙突破了3400米高寒禁区;4)、新疆滴灌节水技术推广,实现了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结合;还有引水拉沙、免耕留茬、草方格等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治沙成果有力保障和加快防沙治沙步伐。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启动和实施了京津防沙治沙工程、三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国家级的防沙治沙工程,大工程带动了大发展;2)、2002年以来,全世界唯一的一部《防沙治沙法》颁布实施;3)、2005年国务院发布和批复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体系、科技防治措施、4)、2007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明确指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机制,坚持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防沙治沙基本方针。
三、防沙治沙方略探讨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要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全体国人的智慧,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防沙治沙成功之道。既要做到既防沙治沙,又要发展经济,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笔者以为治沙防沙工作无疑要采取人沙兼治,重点是锁住风沙源头,从源头抓起,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采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建设风力发电场
以北京地区为例,应该在内蒙古多伦县设立北京防沙尘暴的第一道防线,即建设二十一世纪中国防沙尘暴新的“长城”。选择在连绵起伏的山峦基础上实施沙基固结技术,建设风力发电场,前提是在试验取得成功后进行多层次立体安装,抵御12级以上风暴(甘肃解放后有记载的6次区域性沙尘暴的最大风力都在12级以上,是笔者所知道的目前国内最大的沙暴风力)。在完善沙尘天气预警手段后,遇到大风沙尘天气时,可采取大门式关闭山口“∪”型交通道口,安装风力发电设备,以削减反制风力,充分变害为利。
(二)建造人工防沙林场
人工林场作为北京防沙尘暴的第二道防线,选择适宜各种类型沙区生长的、特别耐旱的如:沙冬青、柠条、花棒、沙柳、沙拐枣等,大胆引种樟子松、侧柏等,在沙漠化特别恶劣地区,采取自带“干粮、茶水式”的造林方法(即栽种前在沙坑下方放置附带泥水、大小适当的土钵),以保持树苗生长必要的水分养分,配合播种固沙植物。
运用国内外已经取得的成经验,采取多层次、多区域的干旱固沙林、骨干防护林、经济林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防护林立体建设体系。在具体技术措施上,采取草方格沙障治沙、旱情严重补水治沙、春季植苗、雨季抢墒穴播、人工模拟飞播、营养袋育苗、春夏秋造林等先进实用技术。
(三)建立沙漠水土保持体系
水是生活源泉,土是生命温床。在沙漠有了水和土就有了生机和希望,这是恢复沙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之根本,逐步建立起有沙漠化地区特点的水土保持体系。
1、在人工防沙林狭长地带中间开挖深2—
3M,宽约5——
10 M的水渠式水库蓄水,以保证人工防沙林、草本植物和农作物生长必须的水分需要,同时利用这一水面开展水产养殖。这样做可以减少沙漠强阳光直接照射时间,减少水分蒸发并被树林有效吸收。要在水库底面、围体作好防渗漏处理,浇筑后填补适当的粘土作为第二保护层。(1)选择邻近丰裕的水源地,采取铺设管道,多级提水方式将水引至沙漠,浇灌采用成熟的滴灌技术;(2)尽可能地在从事沙漠地质勘探和矿产开发中寻找到地下水。
2、固结沙漠地表。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大风和地面沙尘颗粒物质。可以采取固结办法,消除沙尘暴的基础,使它们兴风不再作浪。(1)利用空中的机械的手工的多种施工办法,对沙漠及山头采取水泥沙浆喷雾干燥法固结地表,注意水泥沙浆配比和固结过程的养护和抵御12级以上风暴的能力;(2)相对平原地面可地毯式铺设农用地膜,或把不易腐烂的桔杆压成纸一样地铺设在地面上。地面适当留孔,有利于雨水流入地层,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满足植、作物吸收;(3)适时播种植物、农作物、中药材,形成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层。
3、在沙漠化生态条件脆弱地区,村落农户适当进行迁移、集中,推行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畜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通过以上综合有效的治理办法,一定能尽快地恢复沙漠化地区植被,有效地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
(四)加大防沙治沙工作的投入
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无疑一要靠政府主导、财政出钱;二要靠专家指导、专业治理;三是靠全民教育,全民参与。政府主导、财政出钱是前提;加强全民的科普环保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以及沙漠地区及周边地域人民的积极参与是基础;专家指导下的专业治理是重点,是防沙治沙工作的攻坚力量,是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新成绩的根本保障。
1、一方面要加强国内从事沙漠化和沙区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工作。如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设计、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防沙治沙新成果和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坚持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和引进国外防沙治沙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要认真履行公约职能,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努力提高我国沙化防治水平和能力,树立起我国在世界防沙治沙领域良好的国际形象。
2、组建一支防沙治沙工作的专业队伍
组建一支以总队(师)—大队(团或营)—中队(连)三级编制,形成以小队(班)、组(党群小组、科趣小组、文体小组)为基层管理体系的精简高效的防沙治沙的专业队伍,从事专门工作。
武警部队有武警水电总队、黄金总队等,还没有听说过有一支专业的武警治沙总队,或者说这样一支专业的预备役治沙部队。总队(三级)的军事行政管理和专业防沙治沙师资队伍(从事专业教学、防沙治沙研究)成为基本架构。以服兵役的形式招收有志的适龄男女知识青年,期限3—4年,发给基本生活津贴,期满享受退伍军人的政治待遇,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等同。由于从事专业学习性质所决定,不享受复员军人的经济待遇。
总队根据实际可设置为三分之一时间从事专业教学,三分之一时间从事专业防沙治沙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进行军训以及基础教育管理等。
专业设置要贴近实际,开展普通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如电力专业、农牧专业、食品专业、计算机专业等。开展防沙治沙科学研究和试验,保证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并经过部队严格组织纪律锻练,技能素质高的青年退役后能顺利就业,或开辟自我创业渠道。
军训以及基础教育管理等,可以依照现役武警部队和军校管理模式精减并结合实际创新管理工作。
3、相关辅助工作
根据我国国情和沙漠化实际情况,列出重点地域(如北京地区),制订中长期防沙治沙规划(5—10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主辅结合。根据沙尘暴容易发生的季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军训、施工,完成年、季度防沙治沙任务。
组建军学兼备的防沙治沙专业队伍,要继承我军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养学养军的新模式。并在风力发电、矿产开采、粮食生产、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领域创造经济效益,尽量减轻国家负担。
要统筹兼顾、做好相关辅助工作:1)、论证组建防沙治沙专业队伍的可行性、必要性,并做好人员编制费用的预算;2)、生活区选择。应该选择避风暴条件相对较好,离施工地较近的地方,住房采用临时活动板房,有利于搬迁;3)、防沙治沙试验先行。如:风力发电建设场选址以及设计规模,抗风暴材料选择等;农作物、中药材种植品种等;4)、合理配制利用师资力量等。
四、防沙治沙方略优劣分析
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治沙防沙方略,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劣势在于理想成份多,创新观点并不多,特别是在当今全球金融风暴横扫的背景下,需要政府财政高额的投入,实施难度加大。优势在于治沙防沙的社会效益。如果防沙治沙措施不力,任其泛滥,等到将来有一天因为沙漠化沙尘暴原因不得不迁都北京时,肯定是划算的。并且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憧憬将来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我国现有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行之有效的科学综合治理,重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不会再是梦幻,而且将来的沙漠绿洲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参考书目:
1、马光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2、王信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与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