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镇化中培育特色文化城镇

作者:唐鑫    文章来源:瞭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16

  培育特色文化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历史进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而且关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我国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要市民化并能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并使他们在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做到这两点仍有困难。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城乡差距已经大为缩小,在一些发达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乃至家庭资产已超过城市居民。但是从文化角度看,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即使在发达地区农民的文化消费也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文化上的差距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而成为真正的市民,阻碍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由此便提出了一个文化命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注重培育特色文化城镇。特色文化城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化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具有培育特色文化城镇的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需要扬长避短、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理解特色文化城镇的内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表明,发展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地域文化特征鲜明、文化氛围浓厚、能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强大文化驱动力的特色文化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特色文化城镇具有人文传承与自然演化的历史积淀,是蕴藏特色文化资源的城镇。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资源。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文化资源,区别在于数量多少、特色大小而已,只要善于保护、开发、利用,体现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反映当地的文化风貌,就具备了打造特色文化城镇的基本资源条件。每个城镇都承载着地域文化,也培育着地域文化,只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突出文化个性,就能为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特色文化城镇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是特色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较为发达的城镇。特色文化产业,特在文化资源上,特在核心技术上,特在营销方式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仅会增强产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许多特色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遗址,本身就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文化遗址免费向公众开放,建立与遗址相关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既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也是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特色文化资源、鲜明文化个性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凝结在特色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上,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能支撑特色文化城镇可持续发展。

  丰富文化资源背后的低效利用

  文化资源的外延非常宽广。著名的宁夏西北堡影视城是在人们认为没有多少文化资源的地方建立起来的,它表明文化资源的潜在性和广泛性出乎人们的意料。我国文化资源之丰富举世罕见,但是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却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城市,无论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还是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力度都处在全国前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特色文化城镇的建设。

  北京市130个乡镇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占全市的近一半,大致可分为10种类型:古人类活动考古遗址,如房山区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门头沟区东胡林人遗址等;故都遗址与皇家行宫园林,如房山区琉璃河燕都遗址、丰台区明清皇家苑囿、大兴区团河行宫遗址等;军事设施与战争纪念地,如横亘在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等区县的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等;古代交通驿站系统的遗存,如延庆县榆林驿、通州区大运河漕运码头、丰台区卢沟桥等;寺庙宫观等宗教建筑,如房山、门头沟等区的云居寺、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碧云寺等;帝王陵墓与其他古墓葬,如昌平区的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房山区的金陵以及京郊的多处王坟等;古村落和古城镇,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昌平区的上口村、延庆县的柳沟凤凰古城等;名人故居和遗迹,如门头沟区的马致远故居等,名人遗迹则体现在诸多的题刻、碑亭上;近现代革命史迹,如丰台区的长辛店二七纪念地、房山区的平西抗日根据地遗址、顺义区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门头沟区的幡会、密云县的檀营满族风俗、延庆的高跷会、怀柔的敛巧饭等。

  此外,乡镇大多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这里美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融合从而成为文化资源的一部分。这些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源,不仅塑造了乡镇文化个性,而且为打造特色文化城镇提供了基本条件。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北京市正处在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呈现出一系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文化方面突出体现为文化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各种以新型城镇化为名的开发建设缺乏文化内涵、甚至破坏文化资源。在已经明确的全市1500余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单位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且多数处在乡镇,存在资源浪费现象;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规划利用,世界级、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机联系尚未建立,乡镇文化投入与城市差距较大,城乡文化协同发展、相互映衬、有效融合的文化格局尚未形成;注重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有形价值和经济效益,忽略了提升、利用其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导致旅游景点多、文化城镇少;未能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到城镇整体建设中,行政村整体拆除重建,兴建诸多商品房(含自住型商品房)、回迁房、小产权房和旅游设施,新建筑的风格与城镇历史文化风貌格格不入,与当地自然景观不相协调,形成“破坏性创造”、特色城镇不“特”。

  一些地方重视恢复某些文物古迹的原貌,却因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弄清当时的原样和背景就贸然开工,结果造成了不伦不类的假“古董”;利用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与现代脱节、粗放经营、规模不大、缺乏精品;文化资源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大部分乡镇不仅没有基于本地文化资源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就是在现有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公共文化服务站也难以找到介绍当地文化的文献资料。北京市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全国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相结合

  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克服不利因素培育特色文化城镇,应着眼长远、统筹全局,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相结合,市、区县、乡镇形成合力,综合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同时要尊重各地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和其他各项事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编制特色文化城镇发展规划,统筹资源、规范发展。当前,各地正在编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在新规划中加入发展特色文化城镇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编制《特色文化城镇发展规划(2015—2020)》,其重点任务是:参照国内外的相关标准和有益经验,制定特色文化城镇标准;依据本地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和乡镇文化发展状况,明确特色文化城镇的布局;按照保护文物、控制用地、资源共享的原则,规划乡镇文化设施建设;遵循根系本土、培育特色、创造精品的规律,形成城乡互动、结构优化的文化产业格局;坚持重点扶持、重心下移的做法,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有重点地在一些基础好的城镇打造特色文化城镇,以点带面、推动发展。我国有一些城镇,如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潭柘寺镇、我国第一个农家书屋的诞生地大榆树镇、我国古代长城沿线的军事重镇古北口镇、北京市最早的旅游专业镇十渡镇等,正在发挥自身文化禀赋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培育特色文化城镇奠定了良好基础。各地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在这些城镇进行试点,鼓励它们大胆探索,量身定制特色文化城镇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土地管理、人口管理、住房管理、资金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制度,并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广。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夯实经济基础。浙江省安吉县在丰富的竹资源中注入当地传统竹文化元素并运用现代加工技术和营销方法,形成了包括旅游、工艺品、家具家装、食品药品等在内的竹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城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应找准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和相关产业定位,放大文化元素,优化要素组合,生产特色精品;应注重产业关联度,以当地支柱产业为龙头形成特色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应注重产业跨区域联动,以股份制等方式汇聚优质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各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应向乡镇倾斜,向那里的小微文化企业倾斜,培育一批特色文化精品。

  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紧密联系,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品质。深圳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形成了“政府加企业加社会”的供给模式,建成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近2000个,而且大部分在基层,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文化城镇,可借鉴它们的经验,改变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两张皮”的局面,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调动企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化消费,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克服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才缺乏等瓶颈。

  可以试行大企业整体规划、承包建设特色文化城镇的办法,使特色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政府对相关规划和运作进行监管,减少商业网点,增加文化街区(含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设施)、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的建设。

  培育特色文化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历史进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而且关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切实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由大拆大建过度追求“现代化”转向追求文化内涵的发展,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城镇,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预期目标就会有坚实基础。(唐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付巧妹:“有理由庆贺”的女博士
■本报记者  张晶晶这位年轻女博士领衔的关于“古DNA解密现代…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