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要走共生、循环、协同的生态化道路

——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16

  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继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之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方针。当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低碳生态化城镇建设之路。我国城镇化建设以生态、低碳理念为指导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城镇的低碳生态化建设现状究竟如何?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生态城镇化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经济时报特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为读者详细解答。

  融合共生、循环、协同理念

  中国经济时报:请结合目前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现状分析为何要走低碳生态城镇化道路。

  李迅:美国诺贝尔金融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影响21世纪人类的两大事件,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另一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城镇化。足见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影响巨大。数据显示,2002年—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且规模庞大,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这样的规模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形态的巨大变化。

  然而,过去30多年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延续了英美模式,选择了一条以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成本来支持外延式快速扩张的线性发展道路。我们认为运用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就可以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片面地认为“人定胜天”,但是现在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突出。经过多年发展我们正逐渐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低碳、生态观念的提出都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具体表现,逐步回归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以生态化理念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用生态化理念支持城镇化建设?

  李迅:这个理念始于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与生物圈”的课题计划,希望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城市建设。生态化的核心要义在于:第一,生物之间在竞争的同时讲求合作,竞争和合作产生共生的关系。第二,生态化强调循环发展,世界上的物质是不灭的,能量是守恒的。所有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第三,协同原理。世界上所有的物种都有关联,会形成自组织形态。共生、循环、协同这三大生态学内涵能够帮助城市建设实现从线性、不可持续到循环、可持续道路的转变。

  正是基于城市的重要性,在城市里我们更加关注生态化建设。城市占地球表面积的2%,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50%,创造了全球80%的GDP,同时也消耗着同样比例的资源、能源,排放着相同比例的污染物。城市既是财富创造的核心区,也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制造者和受害者。

  四十多年来,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进生态城镇化,近年来,中国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特别是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一章列入到党的政府报告当中,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目前,我国657个城市中已有约280个城市把生态、绿色、低碳作为城市发展目标提出。当然,仅仅建立这个理念远远不够,还应当按照技术体系、目标体系来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城镇理念。目前,各部委都在积极推动低碳、绿色、生态城镇试点。但是,一个城市真正实现生态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需要约20年时间才会有明显成效。

  多措并举推动生态城镇化建设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接下来的一个时期,生态城镇化建设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

  李迅:第一,应当调整产业结构。尽量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发展绿色经济,高端生产型服务业:信息、科研、金融服务,以及养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生活型服务业。将传统制造业高科技化,降低传统的粗放型、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比重。

  此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产业发展中,上游产业最后排放的污染物应该成为下游产业的生产原料。这里举三个做得较好的例子,一是北京延庆德青源养鸡场每天用鸡粪发电,既是食品加工厂,又是发电厂,实现了循环经济。二是河北邯郸市已做到建筑垃圾100%再生利用。今后特别是北上广等超大城市,旧城改造的工程量很大,应当使用拆卸下来的建筑废料。三是台北市实现了垃圾0填埋,全部资源化再生使用,比北欧国家做得更好,北欧目前资源化利用率可达到90%,剩下的仍需填埋;美国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而中国目前百分之十几资源化再利用率,潜力巨大。

  第二,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生物质、地源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要进行总量控制,降低能源消耗。

  第三,在土地资源生态化方面一是要强调职住平衡,尽量减少汽车使用,就近实现绿色出行。二是混合兼容,产业结构提升后,可以在一个相对小的空间范围里就业、居住,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做绝对的功能分区。另外,土地利用方面更多地关注存量用地,少用增量用地。不一定都要去建新区,可以在老区基础上进行置换改造,例如北京798,由过去老的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搬迁完的首钢,其遗留下来的8万多平方米旧厂区和建筑今后可做工业遗产旅游,住宅,创意文化、行政办公等,这样就不在外围占用新的土地建新区,而是在城市里退二进三,腾挪置换。

  第四,城市水资源也要强调高效、循环利用。一方面可以重复使用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首先,要做好中水回用以及雨水收集回用。北京市目前非传统水源已经占到整个北京市用水量的18%,今后要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其次,要建设习总书记倡导的“海绵城市”,多建绿地、人工湿地,多留水面,径流系数保持在0.55左右。此外,要用生态化的技术处理污水,通过人工湿地实现污水自然净化。特别是农村地区利用分散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治理后的污泥还可做肥料。

  第五,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财和环境保护。在这方面应当采用德国的被动式节能技术。被动式节能技术是指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这些技术可实现建筑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绿色建筑强调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减少空调,多做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墙体爬山虎,达到保温降热作用。

  我们知道,北方集中供暖并不像普遍采用的供水、供电、供气那样的开关式控制和按使用量计算费用,而是按照供热面积收费,这样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及居民节能意识不强,目前住建部在北方推行冬季供热计量改造,做一个可控的阀门,并且做一个计量表,用多少算多少,这并非高新技术,但是如果采用科学计量方式并且安装阀门的话,节能可达30%—40%。

  第六,发展绿色交通。在城镇化发展中应当强调以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交通方式。逐步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增加轨道交通的密度并且提高其舒适性。在交通发展上强调以下理念,一是公交优先。二是强调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引导土地开发。三是需求控制理念,通过自主意识对人的需求进行管控。四是以行人和自行车优先的交通设计。

  第七,构建良好生态格局。将自然风光引入到城市里,做到城乡融合;做好固废分类处理,实现再生资源化;用绿色人文建设来推动城市生态化建设。

  亟须建立目标、技术、政策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在顶层设计、技术、政策等方面还应该如何来推动生态城镇化发展?

  李迅: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目标体系。明确生态城市的内涵、目标、措施等。此外,当前国家层面所提出的低碳、生态、绿色、智能均是定性目标,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低碳生态化时还需要国家层面上的定量目标。比如可再生能源在新型城镇建设中所占的比重;新型城镇的绿色建筑标准;绿色交通在整个城市出行的比重等,并且要制定阶段性目标。每个领域、每个阶段都要进行适时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总结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其次,应当建立科学的技术体系。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系统化的科学技术支撑,如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太阳能、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土地的集约利用、垃圾资源化等方面都需要系统的技术指标来支撑。

  再次,确立系统的政策体系。政策引导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政策体系框架的构建可以从政府如何让地方、企业等生态城市的主要推动者积极地响应;社会基层的民众、学生如何积极地参与;中外政府、机构应该如何更好地共建共赢推动生态城镇发展几个方面来进行。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付巧妹:“有理由庆贺”的女博士
■本报记者  张晶晶这位年轻女博士领衔的关于“古DNA解密现代…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