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作者:沈萍    文章来源:企业经济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

  摘 要: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聚集的中心。本文论述了我国地级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环境所产生破坏的状况,分析了工业化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即将科学发展观理念贯穿于方针政策和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策制度执行的刚性化,保证资金投入并加大治理力度,还要善于学习先进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高新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工业化,地级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聚集的中心。我国城市按行政级别划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地级市上承中央,下达县、乡(镇),是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载体,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力军,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领导、支持、协调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对全国城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级城市的环境经济具有如下特征:它与县域经济关系密切,便于工业扩散,因而其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力对农村的渗透力强;市区建设的生态优化、清洁生产、环境治理水平较低;居民环境意识较差,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较高;环保资金短缺,环境治理基础设施落后,污物集中处理力较弱。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部分地区可以尝试省直辖县(市)的新政策背景下,考察地级城市如何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协调发展,使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使工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双赢,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环境破坏始终伴随城市工业化过程

  工业是城市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许多地级市政府都强调发展要以工业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化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全局经济工作。然而,生态环境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一项基本国策和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1 工业的特征决定了它对生态环境有巨大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虽然未必是工业活动的必然结果,但二者确有内在联系。在经济起飞前的资本积累阶段,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废弃物产生量和排放量能被自然界所吸纳和净化。大工业发展后就不断出现污染事件。随着工业化加速和经济腾飞,“三废”产生量和排放量猛增,超过了自然吸纳净化能力,开始进入环境污染时代。后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有了一定的财力物力,资源环境质量才开始改善,但又不可能恢复到自然环境的“原始”状态。

  2 长期的工业实践证明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几百年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提供产品和破坏生态两种正负效应,已影响着人类生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我国的工业发展虽然仅短短几十年,但由于规模巨大、发展速度快,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价的破坏,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污染物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用巨大的生态与环境代价换得了工业的发展。以粗放掠夺式发展的采掘和加工工业,大毁森林,侵占耕地、山地、草原、河湖。锋芒直对生态环境,损害了一些风景胜地、生物繁衍地带,浪费资源,各种灾害年复一年,维护生态环境的速度赶不上受害的发展速度。

  二、工业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 城市的脆弱性

  城市是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策源地,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策源地。工业利用各种科技手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集中强化加工、排除废物获得产出,既是有用产品获得的制造中心,也是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集聚地。城市生态系统以人口的迅速发展代替或限制其他生物的发展,许多的环境因素是人为制造的,大量的人工设施叠加于自然环境之上,形成显著的人工化特点,生物群落数量快速减少,自然环境的“原始、野性”被取代,形成了“人工与自然”的明显差异。城市消费者的大量废弃物远超自然的吸纳净化能力,需要人工输出来维护正常运转,又产生二次破坏与污染。城市的物理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化,原有的免破坏和免污染的调节机制现在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2 指导思想偏差

  (1)缺乏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地级城市发展工业均以开发为动力。以快速增长为目标,只求自身发展,不关注整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优化,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造成工业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协调,城市与企业生存空间劣化,生态破坏,污染诉讼与索赔不断,企业改造成本惊人,环境治理望而生畏。(2)缺乏统筹兼顾的指导思想。长期强调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以高投入、高消耗生态资源为代价,以粗放为主要增长方式,资源浪费很大。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GDP只占世界的4%,而耗用钢铁、煤、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30%、31%和40%。(3)对民营工业发展有偏废。在“国退民进”的企业改制中,鼓励民营工业无疑正确。然而,许多企业,搞小化工、小冶炼、小采矿、小建材,从而使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外围和乡镇。

  3 工业化道路偏差

  传统工业化道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粗、弃”三方面。“低”即起点低,传统农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建立工业,很少考虑生态优化和环境保护。“粗”即粗放、不精,许多原材料粗加工成原材料型产品投入市场,对生态破坏很大,企业环境差。“弃”即“弃三废”,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乱抛弃,不集中处置和再利用,直接污染环境。

  4 政策制度及执行偏差

  (1)资源开发政策落实缺位。我国各地特别重视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国家、集体、个人开发权的限制执行力不强,各自视为发财致富的良机。到处公开或隐避采掘。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许多地方不加分析就接受,不借鉴发达国家对资源执行限量甚至不开采的基本国策。(2)扭曲价格的定价政策。我国长期存在着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扭曲价格政策。原材料生产、加工企业凭借对资源环境的无偿、低价占有获得超额利润,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补偿的意识,源头产业越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就越严重。(3)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占全部法律法规的10%,但在地方保护主义下,常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据调查,地级城市执行政策、制度中有三个观念问题:一是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执法难到位;二是为发展本地经济、完成招商任务、提升政绩,放弃原则引进污染型生产技术、设备,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三是为了谋求个人或地方私利,有些相关的政府人员到矿山、企业参股分红,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视而不见。

  三、工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策略构思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非工业活动的必然结果,只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容量的限值内,不超自然净化能力,其负面效应不会造成对社会和人居的压力,从而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双赢。

  1 将科学发展观理念贯穿于方针政策和行为的过程中

  (1)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变单纯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索取对象,树立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基础的观念。(2)要辩证认识物质财富增长与人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恶化是对人全面发展的直接残害,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生态效益。(3)要转变把“经济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观念,增长既可有利于发展,也可不利于发展。(4)要树立绿色GDP观念,并用它来评价政府政绩。

  2 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

  地级城市实现新型工业化对“双赢”的作用在于:(1)优化产业结构,运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集约化、节约型生产经营,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杜绝“先破后复、先污后治”的错误作法,强调生态环境建设、环保和资源有效利用,处理好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四者关系,降低环境资源代价。(2)以科技进步为主支撑,用高新技术武装工业,开发对地级城市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共性、关键、配套技术,提高其贡献率,重点组织开发环境优化及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技术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排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在环保方面实现从点上治理到面上建设,从末端治理到预防、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转化。(3)强调市场机制作用。把资源配置及开发、厂址选择、环境定位、破坏污染处置治理都按市场机制运作,强调生态环境补偿,加强市场规划。

  3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1)发展循环经济对“双赢”的意义在于:一能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减少人“不断向自然开战”次数,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二能始终将生态环境资源看成是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满足当代与后代人的全面需求。三能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有贡献,能发展传统的三产业结构理论,构建废物循环利用的分解产业(第四产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指出新的方向。据报道,美国废旧资源利用行业年产值可达2360亿美元,提供110万人就业机会。(2)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其作用表现在:第一,有利于节约资源,弥补和保护先天脆弱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一些地级城市更加脆弱。经不起奢侈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折腾。如果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竭泽而渔、竭矿而采,就会很快耗尽国家资源,断送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二,我国特别是地级城市的资源消费节约潜力很大。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高投入使得能源、淡水、土地、矿产资源不足,资源产出效率很低,如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能耗行业单产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

  4,加强政策制度执行的刚性化

  (I)发展生态环境与治理产业。我国执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为主税种的财税制度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产业政策的出台。要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与治理产业。以湖南衡阳为例,目前确立的有色冶金、加工制造、输变电、汽车、盐化及精细化工、能源、生物制药这八大优势产业群和17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大多数是对生态环境污染较重的产业,如果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生态环保就必成该市政府的头等难题。(2)建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应坚持“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或谁损害谁付费”原则,建立生态环境税的统收、统支、统管制度。(3)综合利用财政、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影响市场主体行为,树立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资源消耗、废物产生和排放企业进行严管,使其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5 保证资金投入,加大治理力度

  (1)调整工业布局。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调整工业区建设。比如:水源上游要禁止重化工发展;各类产业应形成集聚效应;在对重化工业的集聚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科技治污工作,将一些污染较重的企业迁入工业园集中处理污物。目前很多地级城市将工业污染问题归咎于资金短缺,殊不知相对于经济负债,环境负债是无法还清的。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国务院城市化条例有关规定将费用安排到位,也可通过政府财政担保和名义发行城建债券,以缓解财政压力,保证资金投入。(2)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化,让公众反映环境要求,让公众知道他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和生活的环境质量。(3)解决执法不严问题。由于经济利益的受益者和环境污损的承担者不是一个主体,以及企业财税上缴较受某些地方政府青睐,为防止“曝光”易形成地区保护主义,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弹性执法、差别执法、以罚代法等现象,应实行环保的中央直派机构到中等城市来督促,逐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6 善于学习先进经验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各级城市做了系列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和经验。例如:(1)2004年厦门市荣获联合国人居领域最高奖项——人居奖,世界只有四个国家的城市获奖;湖北襄樊市2004年荣获全国魅力城市称号。(2)山东海滨城市蓬莱将地价达100万元、总投资50多亿元项目拒之门外,建立“生态控制板块”,谋长利,给后代人留有足够发展空间。(3)广东佛山以城市污水处理、公交和体育场馆为重点,对环保大投资、生态大优化、资源大盘活,把钱“埋”在地下,投到“水”上,花在“路”上,用在“花”上,创造了新的“经营城市”模式。(4)河南焦作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这类城市转型在世界也属难题,而他们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本地有限资源,培育产业,实现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转变,正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之一,成为有着名山名水、青山绿水、雄山秀水、特色鲜明、居住环境舒适幽雅的山水园林城市,被经济界誉为“焦作现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