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法规与标准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首份《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提要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首份《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提要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搜狐科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5

 

  三、长江水资源总量巨大,但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

  1、长江水资源总量大,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长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9960亿m3,约占全国总量的35%,水量极为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地区分布上,各水系每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从85.3万m3到32.6万m3,相差2.5倍以上;年内分配上,有明显汛期和枯期,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长江干流月平均流量最大与最小值相差12-20倍,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值相差1.2-2.2倍。据1990-2000年同期平均水资源数量以及供用水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太湖水系,利用率达84.0%,其次为汉江和洞庭湖水系,分别为 25.0%和15.0%;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和鄱阳湖水系约7%-13%,金沙江水系仅为4.3%。

  2、长江洪水历来为流域心腹之患,未来气候变暖将加剧中下游洪水灾害,三峡工程建成后的长江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长江自古以来水患不断,且发生频率呈增多趋势,历史文献记载的大小洪水发生频率,18世纪平均为3.5年一次,19世纪约3年一次,20世纪增加到约1.6年一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几乎年年发生。近50年来,长江流域气温明显升高,导致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呈现上升趋势,尤以夏季降水量增加显著,极端降水占总降水量比重增多,未来气候变暖加剧长江洪水不容忽视。三峡工程作为长江防洪治理的关键工程,按最终正常蓄水位175m运行,拥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洪水危害最严重的中游地区防洪压力,分洪量可大为减少,将使荆江地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可减少城陵矶附近地区遇大洪水的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没损失,并为武汉地区的防洪提供了更高程度的保障。但由于长江中下游河道安全泄量与长江峰高量大洪水矛盾十分突出,而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相对仍显不足,按照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拟定调度方式,遇1954年洪水,中下游地区三峡工程建成前需分蓄的492亿m3洪量中,至荆江和城陵矶地区仍有398亿m3和336亿m3的超额洪量,同时中下游仍有80万km2的集水面积,三峡工程建成又将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动、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及河势发生新的变化,长江防洪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防洪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因此,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仍然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建设平原蓄滞洪区,兴建干支流水库,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并大力加强对不同来水条件下三峡水库运行调度和中下游河势变化等进行监测研究。

  3、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整体呈恶化趋势。目前,长江干流总体水质良好,2005年长江干流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占75.8%,劣于Ⅲ类水质标准的占24.2%,其中Ⅳ类水质占6.5%、Ⅴ类水质占11.4%、劣Ⅴ类水质占6.3%,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局部污染问题严重,长江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公里,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由于流域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长江流域整体水质仍呈恶化趋势。1998年废污水排放量约200亿吨,2002年达到了240亿吨,增长率为20%。长江干流劣于Ⅲ类水的河长由1998年的14.7%增加到2005年的24.2%,支流水系劣于Ⅲ类水的河长由1998年的20.3%增加到2005年的28.1%。污染加剧的原因除各类点源和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外,重大工程建设导致的水文情势变化和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值得重视。因此,保护长江水质,必须在控源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强化水质监测、尤其是跨界断面水质监测,并实施水质监测信息定期披露制度,广泛吸收公众参与。

  4、长江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水生生物赖以繁衍、生存的环境严重恶化,长江物种减少、资源衰竭,保护工作紧迫而艰巨。国宝白鱀豚难觅踪迹,长江鲥鱼不见多年,中华鲟、白鲟数量急剧减少,岩原鲤、长身鳅等10多种鱼类已列入易危品种,鲜美的长江河蟹只能依赖人工繁殖,长江流域天然捕捞产量从1954年42.7万吨下降到目前90年代的10万吨左右,绝大部分捕捞品种都不能形成渔汛。导致长江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的最重要原因是栖息地破碎及生态过程的破坏。建国以来,长江流域水域面积减少35%以上,而这些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因河流渠道化、片断化,湖泊河流化、水库化而不断退化、片断、消失,水生生物产卵、洄游、育肥、生长所需的各种生境条件也随栖息地的退化、片断而被破坏。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必须下决心实行“退渔还鱼”,帮助长江渔民转产转业,将渔业活动从长江退出;已建和在建的水利工程在满足防洪、发电、灌溉等目标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水生动物的产卵、洄游、育肥生长等水生态保护的需求;长江流域发展规划及各行各业的法律法规都要增加生态目标以确保水生生物的有效保护。人类活动对长江水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大部分是不可逆转,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活动的加剧,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不仅更加迫切,同时也更加任重道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没有相关文章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