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治理技术 >> 水体污染治理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探寻科学的治水之道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探寻科学的治水之道
作者:徐立京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8月16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1

  古稀之年的丘昌强研究员是中科院水生所的老专家,一辈子都在和水打交道。他的学生笑称,丘老都不知为水“牺牲”了多少部手机了。为什么呢?滇池、太湖、洪湖等上百个湖泊、河流都留下了他调研、治理的足迹,每每看到激动处,一弯腰、一躬身————手机就滑出衣兜掉水里了。在采访中,这位伴水而生的老专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令记者深受震撼。他说:“解决水污染的问题,最主要的指导原则便是师法自然、造化自然。”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丘昌强解释说,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来治理水,实现人与水环境之间的和谐。比如说,一些城市对河道、湖泊进行不科学的硬化护坡和砌底处理,其本意是为了防止水体淤浅,使水流畅通,消除水害,但由于未顾及生态规律,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水系污染,造成了水岸景观的千篇一律,破坏了原有的亲水特性,枉费了良苦用心。

    丘昌强和他的同事运用中科院水生所几十年来关于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体研究成果,来解决水质量改善与水环境生态的修复,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2003年,在上海对所有封闭水体的调查评比中,遍布蓝藻水华的曹杨环浜水质最差,排在倒数第一。仅仅半年多以后,当丘昌强率武汉中科水生公司的技术人员完成“水下森林”治理工程时,曹杨环浜的水质已由劣五类转化为四类及三类,消除了蓝藻水华污染,河水透彻见底。好水出好景,所有景点都沿着“水下森林”布置,即使是在河边垂钓休闲,“森林”中的一景一物也能透过清澈见底的河水尽收眼底。

    “水下森林”的原理是:在环浜水域里以种植水生植物为主,通过提高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构建起良性的水生态系统,依靠提高和强化水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后达到河清水绿的效果。正如上海市水务局原副局长汪松年所说:“依据师法自然的道理,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使其恢复自净能力,这是治理水污染的根本之策。”

    这一经验需要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为了造地修路和盖房,不惜填埋城市河道湖泊,使得许多城市优美的明河变成暗渠,原来流动互通的水系,变成支离破碎的污水沟或污水池。一方面,具有天然净化水源功能的河滩、湖泊、湿地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消失,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投入巨资建造一个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带来营运的高能耗。这种自相矛盾、违背自然的思维和做法,确实应当引起反思。

    山水者,情怀也。城市不仅是人工的,而且是生态的。前不久在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援引生态学家的话说,水是生物多样性的集中表达,“不可破坏现存的生态系统和荒野”。他说,如果城市的领导者心中有了美的境界,有了科学的发展观,就能造就一个非常美丽的、适合市民和游客需要的城市。“我们应恢复城市水系的复合功能,构建和谐的城市水系。”

    令人欣慰的是,尊重自然、师法自然、造化自然的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并逐渐得以在实践中实现。人工湿地热现神州大地,即是一个充分体现。保护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寻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要求,发挥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功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大手段。实践表明,人工湿地具有强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既给城市污水找到了出路,同时还造就了一片绿洲,达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效应。

    一位在浙江省工作过的领导曾给出一个西湖整治成功的生态标准,“野天鹅、野鸭子能在西湖边生蛋、孵出小天鹅小野鸭的时候,就可以据此判断整治是成功的……”这一标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为了营造西湖的生态平衡,有关部门现已在湖西景区种植了芦苇、菖蒲、水葱等60多个品种约100万株水生植物,并投放了数十万只蟹苗。此举不仅对改善西湖水环境有很好的作用,而且重现了浑然天成、充满野趣的西湖美景。

    这样美好的风景绝不止于西湖!在伯牙与子期一结琴音的琴台下、月湖边,记者见到了武汉中科公司打造的“人工生物浮岛”。远远望去,但见湖面上花团锦簇,芳草碧翠,如此美景实际上却是一个师法自然、改善水质的净化系统。明媚阳光下,绿波粼粼,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更显人与环境和谐之美,怎不令人沉醉!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杨钧健热心环保事业 倡议百万
    科学发展无法改变人类的生物
    黑嘴鸥“保护神”刘德天
    “绿色”老人梁从诫:播种希
    杨集昆——精神与天地共存
    时代先锋:“大熊猫之父”张和
    南方人物周刊:潘岳七大关键
    南方人物周刊:对话潘岳
    李崇银:关注全球环境变化
    邓仪:环保不是饿肚子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