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银:关注全球环境变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0
 

受 访 人:李崇银,中科院院士
嘉宾主持:潘锋,主任记者

李崇银简介:
   李崇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大气环流与地球流体力学研究室主任(1984-1995)兼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5-1993),大气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 ),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主任(1987- ),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秘书长(1999-2004)、主席(2004-),国际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委员(1991-2003 ),国际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AR)科学指导组(SSG)成员(1997-1999),CLIVAR季风专家委员会委员(1995-2001),国际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2003-)。

    几十年来,李崇银院士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及其动力学和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为推动热带气象学及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大气季节内振荡动力学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对流加热反馈是激发产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并完善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CISK波理论。在ENSO循环动力学研究中,主要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机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揭示了东亚冬季风异常对ENSO发生的重要激发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指出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的异常及其东传是ENSO发生的直接原因。在大气低频振荡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大气低频振荡的特征,提出了大气低频遥相关(响应)的理论及动力学机制。在卫星红外遥感测湿,以及季风和台风动力学等热带气象学领域,也作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和有意义的成果。

主持人:
    首先欢迎李院士在百忙之中到中科院网站科学在线栏目接受我们的访谈,就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及其相关问题为公众做一个科普介绍。
    第一个问题,在今年6月,由英国皇家学会发起,中国、巴西、加拿大等十一个国家的科学院共同起草了一份有关全球气侯变化的宣言,路甬祥院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在宣言上签了字,这一联合宣言,显示出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高度关注,宣言认为,气侯变化并非空穴来风,目前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全球正在变暖,近几十年来变暖很可能归咎于人类的活动,而这种增缓目前已导致地球气侯发生变化,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球上的生物至关重要,没有温室气体,平均温度将比目前低30度左右,但人类活动正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远远超过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度上升,那么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全球环境变化将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

李崇银:
    全球环境的变化应该说是现在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和主要方面就是全球的气侯变化,气侯变化在最近一百年来的一个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全球增暖,而引起全球增暖的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温室气体存在引起的,主要温室气体的含量在工业化以前比较少,所以它的影响就少;工业化以来随着化石燃料使用的增加,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及甲烷等气体产生增加,整个温室气体增加得非常快,这样就导致了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引起全球增暖,应该说这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在这样一个特征下,由于全球增暖过后对整个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影响是一些气侯灾害可能加剧,同时由于全球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等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人类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很大挑战,或者是说一个严峻的考验。对这个影响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个关注不是说好像只是天方夜谭式的谈一谈,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像生物多样性,由于环境变化了,不仅温度增加了,还有其它的人为破坏,使得现在的很多生物都濒临灭绝。联合国有一个报告指出,大概百分之二三十的物种都很危险。这样引起的环境变化有些是不可逆的,破坏了就不可再恢复。各国政府和人民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它直接牵扯到人类的生活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各个国家的科学院和科学家,理所当然要关注这个问题。

主持人:
    为什么现在很多国家都在以全球气侯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
 
李崇银:
    我刚才也讲到了,全球的环境变化已经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所以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有更好的保障,必然在这方面要投入很多精力。我觉得这本身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对环境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在过去,大家知道,几百年前或者更长远的时间,人类的生存应该说主要是依赖环境,哪儿环境好,人就跑到哪儿去住。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有了一定的能力,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人就去干预环境的发展,干预环境的变化,甚至提出"人定胜天"。但科学发展到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对于环境变化,人类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认识到,不能太干预环境,或者去改造环境,而要适应环境,要跟环境的发展协调,不能再走破坏环境而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的路。所以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认识的一个进步,我觉得这是可喜的事情,国外在这方面可能比我们走得更前一点,因为他们工业化比我们早,所以他们受到的影响也比我们早很多年,他们的认识可能比我们先走了一步。我想,你们年轻一代,甚至包括我在上学的时候,都听说英国的首都伦敦叫雾都,当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可现在他们已经很注重环境质量了。相反,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有些地方在发展中由于不注意环境,走了过去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我们现在也认识到这个问题,要协调发展,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子。

主持人:
    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方面各有哪些特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李崇银:
    我觉得从研究工作来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所以对这个问题比较重视。这个重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我们国家最近几年投入还是不少的,但跟他们比起来还有差距。另外一点,我个人觉得是全民意识。这些国家的环境意识比我们要强得多,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我举个例子,有时候可能是很小的、我们可能都不太注意的事情,但是它可以引申出环境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公共场所,包括在车上,都不让抽烟了。但是跟国外比起来,重视的程度还是不一样。上一次我跟人在宾馆开会,开会的人都算高级知识分子,但有的时候也可能不是很注意。上电梯的时候,烟也没掐就进到电梯里去了,我们觉得算了,爱抽就抽吧,但是那天宾馆恰恰有一个俄罗斯的舞蹈团,一同乘坐电梯的小年轻就很不高兴,指着电梯上"不许抽烟"的标志,就跟我们一位先生这样说。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就是整个的时代氛围不一样,我们保护环境的氛围与国外还有些不一样。对于研究成果他们就能够在生活或者生产中去贯彻执行;而我觉得我们国家,即使你研究了很多成果,说明了要注意的问题,不能那样去干,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还会那样去干,而大家也熟视无睹。我想北京市的法规里面就有禁止在路边烧烤,烤羊肉串会有烟,我想大家也都很讨厌。但是一般人都熟视无睹,要烤就烤,要吃的人就在旁边猛吃,这都不是好现象,折射出我们大家对这个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很淡漠,这使得研究的成果等很难落实,更不要说为了某种短期的利益,要生产一些东西而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政府要重视,另外还要提高全民意识,这是很重要的。
    从科研上说,我们国家在环境全球变化的研究方面,跟国际上接轨还是比较快的,也是很早的。而且我们国家很多科学家,在推进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上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包括全球气侯变化、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中国一大批科学家,在整个全球变化研究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这方面来讲,尽管我们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是一般来讲,应该说跟的还比较快,基本上与国外是同步在做很多工作。由于我们的条件限制,并没有像国外发展那么快,但是我们还是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科学发展到现在,环境变化很重要,这方面我们国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国外的那种大型计算机,日本的地球模拟器就是做全球变化的,它是40多万亿次,那个是日本最大的计算机,我们国家要有这样大的机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而这种条件就使得他们的研究工作,在速度上,在一些精细方面就比我们走得快一些,但是随着我们国家整个经济的提升,我想这方面的条件会改善。而我们有很多科学的思想,并不比国外差,这一点包括美国的一些科学家都这么说。我记得还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来访问我们大气物理所重点实验室的时候,就跟我讲:"你们不错,有人脑,又有电脑,共同去做",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大家共同的努力,尤其是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我们国家的环境研究工作会取得好的结果,而且我们也不可能走发达国家过去已经走过的路,所以这一点我认为是这样的。 

主持人:
    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上,各国科学家都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过去科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哪些共识,另外在新一轮全球变化研究中,在哪些方面更应该突出一些?

李崇银:
    对于全球环境变化,大家最大的一个共识,我想是气侯变化,它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很多全球环境变化的东西,包括生物多样性等,都跟气侯变化有关。而气侯变化我刚才讲了,现在最大的一个共识就是大家都认识到,最近一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增高或者叫全球增暖,它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太大,加剧了温室效应,所以全球增暖这一点是无争的事实,而主要的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为什么说主要的原因呢?我觉得这并不是说没有其它原因了,而是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确引起了全球增暖。但是从历史来看,过去地球温度比现在还高得多的时候也有,所以全球变暖也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温室气体是一个主要原因,但并不能否认其他的原因,包括自然变化等。我觉得要两分法,不能都是温室气体,什么都是它了,这个不对,应该说其他可能还有,正因为这个,我们在其他方面还要加强研究。对于温室气体,大家都要控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要控制,同时要研究引起全球变暖的其他可能。例如太阳活动是不是对它也有影响,这是最近几年国外也注意的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所以我说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这是大家的认识。
    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全球增暖是一个大家都没有疑问的问题,在增暖的情况下,我们人类社会该怎么做;增暖到底有什么影响;在这些影响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初步的研究结果说明,全球增暖有可能使气象或者气侯的灾害加剧,灾害频数可能提高。像这些东西,也没有完全得到一致的认识,我觉得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在增暖的情况下,我们到底会引起什么样的问题,包括生态、包括灾害、包括海洋,也包括厄尔尼诺等。增暖以后,厄尔尼诺到底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像类似的事情,还要深入研究,因为厄尔尼诺恰恰是影响、造成全球天气气侯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我说要加强这方面的一些研究。
    另外一点,结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看,我国属于亚洲季风区,旱涝灾害对我国一直是很大的威胁,给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旱涝灾害也是全球最大的灾害,但是在我国尤为突出。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强研究,这不是我们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人定胜天的问题,要研究它的机制,还要做出预报。要预报大家都知道,预报不一定完全能够报准,预测几十年更难,所以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在整个环境变化,尤其是全球增暖的条件下,我们怎么样来规划人类的活动,也就是说,我们从科学上,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一些科学的依据,这方面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主持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在叶笃正院士等科学家的推动下,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与国际上密切接轨,请您介绍一下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国际认可的学术成果?

李崇银:
    我刚才讲了,我们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包括气侯变化的研究,跟国际上应该说都在同步走。但有些方面,由于我们条件的限制,可能稍稍有一些差距,但是整体来讲还是不错的,国际上也还是比较公认的。国外也知道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对推动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和推动气侯变化的研究,都做了不少的努力,这方面有很多的科学家,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以叶笃正先生为首。
    第二、我们国家最近十多年,包括科技部等也支持了不少跟环境变化有关的研究项目,包括973也好,科学院的一些重大项目也好,基金委的重大项目也好,这些项目在国际上是很有影响的。我们很多的计划,既是我国的计划,同时也是国际计划,包括我们做南海季风实验的计划,本身就是国际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一点,有这样几方面在中国来讲,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一个是中国科学家有关古环境、古气侯研究方面的一些工作,包括黄土,大家可能都看到过,以刘东生先生为首的一些科学家,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从黄土的研究入手,对古环境和古气侯变化的研究,都非常有意义,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我们国家在温室气体本身的研究方面还是搞得不错的,例如:二氧化碳大家都很重视,有关的一些测量、研究它变化的影响,我们国家也做了一些,同时我们国家还做了很多包括甲烷的排放这些方面的工作,而且这些结果在国际上都得到了一些好的反响。中国科学家对亚洲季风活动、它的变异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这方面应该说我国从竺可桢老先生起到现在,大家都很重视,也得到了很多关于季风活动、变化、影响方面的成果,认识到它是气侯变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仅影响到中国或者是亚洲,甚至对美国也有影响,这些东西大家都很重视。
    另外一方面,我刚才讲了,现在国际上对厄尔尼诺影响都很关心,对这样一个问题,国外有很多研究。相对来讲,我们国家虽然起步晚一点,差不多在80年代才起步,但有我们的一些特色,相对国外的一些想法有了新的观点。我觉得应该说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可能更多偏重气侯,还有很多其他环境方面的情况,我就不一定完全知道了,这是我想到的一些,很不全面。

主持人:
    请问我们国家有关全球环境和气侯变化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它的研究队伍和它的技术平台的建设如何呢?另外我知道,我们国家有四个跟国际上接轨的专业委员会,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崇银:
    我前面说了,我们国家跟国际上的一些研究大计划的接轨还是比较早的,比如我们国家很早就成立了WCRP中国委员会(WCRP是世界气侯研究计划,大概是80年提出的,实际上84年才真正形成了那样一个学术的重大计划的组织。),我们中国在叶先生领导下,85年成立了中国的委员会,这个在世界上来讲也是很早的,并一直跟国际上的WCRP有很好的联系。后来我们又陆续成立了IGBP(地球生物圈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最早在中国科学院有,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计划,是去年刚成立的。还有IHDP(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这几个计划跟国际上基本同步,国际上要做的中国的科学家都在做,这一点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也是最近几年大家才认识到,就是对全球变化来讲,它是一个很复杂的开放性巨系统,尽管气侯变化是很重要的,但是并不等于全球变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合作起来。所以在国际上,91年在阿姆斯特丹开过一个会议之后,要形成地球系统的伙伴关系,就是把这四个大计划合起来做一些事情,我觉得这种设想是很好的。中国前几年也有这个想法,是不是结合起来做,但也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国家要做学科交叉,本来就有难度,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家都在抓一些小的东西,我想这在中国科学发展方面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这也不能完全怪科学家,是我们体制和管理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要发表文章,你今天发表了多少文章、发表什么样、在哪儿发表的文章,跟你今年或者是明年经费,甚至是收入联起来,我总觉得不是很好的事情。应该协同起来做一些事情。国外前几年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未来要做这个的话,除了科学家有想法以外,在科学的管理上、政府层面上,也要有相应的考虑才行,也就是说要使科学家有一个活动的舞台,或者叫科学研究的平台,包括经费这方面都要有一些考虑。这样的话我想把它结合起来,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会取得一些新的进展,而且发展也会快一些。
    现在科技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希望把中国四个委员会的一些科学家组织起来,就整个全球系统、地球系统的环境的问题,来综合考虑研究。这并不等于国外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而是要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想法,然后结合我们中国的实际,来更多的解决我们中国的问题,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研究无外乎两个重要的目的,一个是认识自然,把自然的规律搞清楚;另一个还要服务国家,要为人民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两方面要结合起来考虑,会取得好结果。

主持人:
    我们国家全球变化研究,跟国际上这些科技发展的强国相比,存在哪些差距?

李崇银:
    我想我刚才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已经投入了很多,可以这样说,有相当的经费投入。这点大家,包括科学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相对来讲,跟国外的投入相比我们还是小一些。但是这个也不好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整个的科技投入跟国外就有差别,发达国家,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科技投入都达到3%,我们现在还没突破2%,这是整个科技投入共同的一个问题。所以在这方面,相对来讲,跟国外比起来要少一点,一定的投入还是很需要的。但是并不等于非要很多钱才能做。
    另外一个,我刚才也讲到了,我们的一些研究手段,尤其是巨型计算机这一点上,因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很复杂,涉及的面很多,而计算机大了之后,它的研究包括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人家做的比如说5公里、10公里,我们由于计算条件不好,我们只能做100公里间隔的东西,你本身就要差很多。一些结果,虽然大的方面可能差不多,但是具体方面相差很多,你要真正做到那样,必须要有大的计算机,所以这一点我是觉得,在研究环境变化来讲,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气侯变化的问题,必须这样做。而国外他们这方面的研究,都是用国家自己最好的计算机,而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现在从计算能力来讲,起码要差十倍,大概是这样一个数据,可能还不止。像科学院大气所的机器大概是6000亿次,日本那个我刚才讲了40多万亿次,差不多是100倍,这样的话有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在投入方面,我们国家是一个什么问题,我还没有想得很清楚。因为环境变化必然跟一些灾害相关联,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我总觉得有一点,这是我还没完全想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去救灾的钱花了多少,而如果把它的1%拿来做一些研究的话,很可能在防灾方面就好了,就用不着只是去救。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认识,因为你灾害来了,老百姓的问题就是我今天没饭吃、没得住,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对政府来讲,不止要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不事先做一些工作,使这些灾害不发生或不那么严重,那些钱就不用了。这一点我觉得还有一个,就是把这个关系处理好,处理好分配比例。把那样的钱拨出一部分来,做一些科学研究,事先去防备。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一个通病,往往都是事后花很多钱搞它,没有事先去做它,包括水灾也是这样,每年都去救灾,这不是个办法,你干嘛不事先把那条河整治好一点,不就没那个事了吗。看到电视里那个画面的确很让人痛心,当然应去救,但你不能老只是这样。某一条河,老百姓就要问了,为什么每年这里都要发灾,不事先治理好?这个道理就是这样的,思维上是不是也应该有先一步的问题。这是我个人认为的,在投入方面,尽管投入了一些钱,但在投入里面应该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
    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或者是方向上,我们有没有问题?

李崇银:
    至少我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包括我刚才讲了,全球增暖的影响,我们也在做,比如二氧化碳加倍以后,有什么影响我们也在做。但是我说了,我们模型、我们计算机的问题,我们模型没有人家的先进,我们的结果相对来讲还不能完全跟他一样,但是基本上结果大家都一样,比如说二氧化碳加倍,温度大体上增加多少,或者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些我们都在做。包括像他们做生物的、环境的也在做植被这些的影响,像这些都在做。这方面国外也在做,我们也在做,但是就是因为我们的计算条件差一些,我们做的相对来讲没有人家那样细致,那样复杂。比如像国外有些做法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他用一些比较好的模型来做,什么地方,它原来是森林,森林都砍伐了变成草地以后,气侯会怎么变,那些结果我觉得启发性是很大的,这样的话对降水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国外都做了很多。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本来也是可以做的,但是我们还没有做到位。还有全球增暖过后,我们的作物,包括我们中国的农作物,作物的生长期肯定要变,比如说原来在北方寒冷地方可能不长的,增暖后有可能生长,生长期可能延长,作物的栽培都要跟上这些东西。这些都是很细的一些东西,我们也在做,国外也在做,这方面我总觉得,中国的科学家脑袋也并不笨,只要想到这些东西,都还是能做这样一些东西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全民意识,就是说研究的结果要能够真正对社会发挥作用。这不完全是科学家能做到的,这要全国人民都有环保的意识,大家真正去注意这个问题。比如说我随便举个例子,海平面肯定是要升高的,估计到100年以后,也可能整个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50厘米,那是很明显的了,而且它的幅度,有些地方甚至达到1米,这些应该算一个科学结果了。但是这样一个科学结果是不是老百姓都能接受,而接受过后是不是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在我们城市建设、还有我们工业农业的一些规划,这方面是不是考虑了这些东西,那就不一定了。有的东西你从我们水灾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地方不该去建房子或者怎么样,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就这样做,这类问题必须引起大家重视,然后把它贯彻到具体的行动里面,这样的话就产生了好的结果。

主持人:
    从国家层面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如何来提高我们国家的环境气侯变化研究的水平?

李崇银:
    一个是适当的投入要增加,我想这个要求不高,不是说我们没有钱非得挤出钱来,随着国家经济条件的好转,或者在经济实力增加的情况下,必须要拿出一点点钱来做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钱是在为过去交费,在补交,过去已经破坏了一些东西,你现在来补交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这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这个经费的投入,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本身,另外一个就是企业也要有这方面的投入,因为环境变化的影响,企业本身对环境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按道理企业发展了,应该拿出一定的力量来反馈给社会,因为它发财了,挣钱了,这是社会给它的。为了保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企业界应该拿出一定的钱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尤其是钢铁生产的、或者煤炭也好,这些东西跟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应该拿出适当的经费来,所以我觉得在经费投入方面,除了国家之外,应该积极引导、鼓励企业来投入。
    第二个要有适当的平台。从科学管理上来讲,给出一定的平台,我们一些科学家,让他们综合集成、协调、合作来研究问题。鼓励学科交叉来共同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主持人:
    在人才队伍这方面的情况呢?

李崇银:
    人才队伍我觉得现在应该说问题不是很大,但也有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从事全球变化研究的主体,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学家年纪都偏大一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文化大革命本身有一个断层,现在年轻人比较多一些,怎么样鼓励年轻人成长,鼓励他们在国际上拼搏,在国际的这些计划里面,去打开一个天地,我觉得这方面各个部门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鼓励一些年轻人、科学家,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争得中国的一定的国际学术地位,这样对我们的发展才有好处。从叶先生开始,叶先生都90岁了,下面大多是60多岁的人,更年轻的当然也出来一些,但是相对来讲,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有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只有我们自己来解决它,只有我们自己加快培养,鼓励他们去做这方面,我觉得这点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这方面我想,人才的培养也好,人才的队伍也好,必须是要有拔尖的一些人才来带。你回顾一下,无论哪一个学科,我自己觉得都是这样的,一代一代的带出来的,老的一代带出新的一代,这是一个很好的路子。而且也要强调,我一直主张,一定是一代一代的带出来,老中青结合的队伍,这样才能真正有作为,或者是真正有成就的队伍,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队伍,现在这方面40岁以下的人要多一点。这个要有两个努力,一个是努力创造条件,使得他们有更大的提高;另外一个努力,是弥补中间最缺的40到60岁中间的人才。现在40岁左右的人已经顶上来,这是一个好事,但是也要看到,毕竟还是嫩一点,无论是在国外、国内都有这个问题,所以加强人才培养,这方面要上去。

主持人:
    最后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即将在中国举行的2005年第九届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简称IAMAS)科学大会的情况,主要的议题都有哪些?

李崇银:
    今年大概是8月2号到12号,在中国北京要举办一个"IAMAS"(国际大气科学和气象联合会)科学大会,IAMAS是IUGG下面好多分会中的一个。这是第一次IAMAS在中国召开,从名称上可以看到,是国际大气科学和气象的学术组织的一个会议。它所包含的都是大气科学和气象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气侯变化,这个会我从87年开始基本上都参加了,这个会的规模大概都是一千多人到两千人,涵盖整个大气科学界,从气侯到天气,甚至到大气物理,包括云、辐射、气融胶、平流层中层大气的一些变化,这次也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这实际上是大家来交流的平台。但是这个会因为太大了,要很细的交流不太可能,但你可以看到,国际上整个在做什么研究,大概可以看到这个,因为一千多两千人的会,分了很多分会场,时间也有限,一个报告大概也就十多二十分钟,讨论最多两三分钟,你不可能交流的很深入,但是你了解过后,可以再跟他本人联系,再跟他讨论,大概起到这个作用。这个"IAMAS"的会,专门有一个"IAMAS"的执委会,各个国家都有分会,中国也有。这次在北京开,应该说对中国大气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推动。 

网友:
    在全球气侯变暖的问题上,小布什上台以来,拒绝承认这个问题,这是否意味在全球变化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或者是没有足够的理由让布什政府不得不加入京都议定书,是不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李崇银:
    是,现在对全球增暖最主要的依据就是IPCC的一些报告。在IPCC报告里面,就是全球增暖,各种因素对增暖的贡献,你可以看到一张图,那里面就有不确定的地方,布什就利用这个东西,应该说是这样的一个问题,由于你科学上还没有完全确定。我刚才为什么一再讲,主要是这个,并没有排除其他地方的一些东西,由于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美国利用这个,完全是从美国的利益考虑这个问题。他不是讲了吗,因为你这样来的话,会影响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他有坏处他就不干,美国很现实,对他的国家利益有好处他才干,所以我是觉得,这个问题来讲,你可以说布什在这方面不好,但是他从他国家利益来讲,他也有他的考虑。
    另外一点,我觉得这个事情我们是处于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第一阶段没有限排的义务,现在马上就到第二阶段,我们国家马上就面临着受限制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在科学上也有一个很大的任务,要跟上这样一个问题,还有限排对我们国家经济到底怎么样,也应该有一个评估,尤其是我们国家的能源结构有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主要靠煤和石油,都是化石燃料,要受限制。我们国家最受影响,所以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这一点,我们在科研上应该有所准备。美国因为从科学界来讲,还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不同意全球增暖是温室气体造成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有影响的科学家持这样的一种观点。我认识的很有名的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好多年前就有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热带的云和辐射的作用比温室气体的作用还大,这也是一个问题。

网友:
    我们国家已经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限排的义务,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强大,无疑会承担更多的义务,作为研究全球变暖的科学家,应该在哪方面提一些建议,或者说已经提了哪些具体的建议?

李崇银:
    我认为从科学研究来讲,一定要赶快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真正到了第二阶段,要限排的时候,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反正我现在还没看到那个材料,到底怎么样,马上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就有义务了,包括我们要限排了,对这个问题要回答,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二、无论我们要不要承担限排的任务,我觉得从我们国家的能源结构都需要改变,因为化石燃料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也不会无限制有那么多煤,或者是石油,现在我们就很紧张,所以这是一个,从能源的结构来讲,我们可以需要改变,更多的发展其他的能源,包括核动力的,还包括风力,我们国家风力资源也是很好的,还有太阳能的,这些东西,有多样的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这个方面,我觉得这总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从这点上,国家必须在这方面要有所改变,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国家整个发展有好处,当然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一个保护,还有水电怎么利用的问题,我们国家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很丰富,但是在开发水电资源里面本身有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总是应该解决怎么协调的问题,这的确跟政府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改变我们的一个能源结构。

网友:
    2004年英国利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曾经对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做了一个研究报告在《自然》上发表,当时是在非常小的区域中做的研究,他们对外新闻报道材料时就将结论推广到全球的范围,得出的结论就很可怕: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将有很大比例的生物要灭绝,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小组就驳斥了他们,你这样的话会败坏全球学术研究的名胜,这样大肆渲染,每次都喊狼来了,结果公众觉得事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如何理解目前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李院士你作为这一领域的资深科学家,能否给我们网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免得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渲染的报道,自己却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总是感到迷茫。

李崇银:
    这个问题本身来讲,还不是完全能够回答得了的,因为有些方面还不是搞得很清楚。正因为我在上面讲的,我们必须要加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到底它会产生哪些影响,这还是一个正在研究的问题,所以关于生物多样性,你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的确存在,有时候我们在小的、有限区域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你当然不能把它推展到全球,但是它本身也是有益的,至少说明它有那种可能性,会导致那样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所以我想是这样的。
    初步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一些情况,现有的一些工作主要是用一些数字模拟,这些模型算的,模式算的也要打掉一些折扣,不是100%的,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能,一个就是说极端的一些天气气侯事件频数可能增加一些,这个好像是比较确定一点的,也不是完全100%的确定,这是从气侯变化的角度。这样一来,本身又附带着有另外的一些影响,极端气侯可能造成的自然灾害就会加剧,因为它是极端气侯,不是平常一样的。比如说极端的话,你比如说全国温度平均是多少,他来个极端,某个地方来个很高很高,就可能造成人员的一些死亡。美国阿农那,由于高温十几个人死亡了,阿农那温度很高的,如果是极端事件就厉害了,必然造成一些自然灾害容易出现。
    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这个可能会使得某些物种不能存在,有些物种存在一种条件下,他也可能变异,另外一种对人类健康也有一些威胁,全球变暖之后,某些物种可能产生出来,比如说有些昆虫由于温度高,包括蚊子,温度高了之后,他生长的季节广了,借助蚊子或者其他东西传染的疾病是不是可能多一些,这是推理的,不一定完全确定,这方面我不是非常了解,他们搞生物多样性的人可能有一些资料。另外一个海平面的升高,可能是必然的事情。另外全球增暖,到极地的地方温度也就变了,极地的降水量会增加一些,淡水可能就要多一些,是不是像《后天》所讲的,要把大西洋的海洋大环流都关闭了,那是另外一回事。可能不到那个程度,但是有一些影响。但是有些东西,《后天》有点太绝对化一点,我是觉得有这样一个问题。

网友:
    目前由于气侯变化的问题,大气水汽资源利用已经出现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例如一块云彩,几个干旱的行政区都惦记用人工降雨的办法把水降落到自己的地方,云彩先到达的地区可以,云彩后达到的地方只能产生很少的降水,国与国之间就只有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了,对于这样的问题,目前正在商量立法,您作为气象学家有何高见?

李崇银:
    这是一个问题,有些国家不太赞成这样一种办法,我们国家要怎么样立法,的确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所谓人工降雨,不是真正的人工降雨,实际上是在有利于降水的条件下,或者本来就可能降水,我们加上人工的影响,使他下来,或者是使它本来下的少一点,让他增雨,增加的多一点,是这样一个问题,大气本身会有刚才讲到的影响,真正有一大块云要降水的话,它能够降下来的,只占它很少一部分,对于下游有一定的影响,不至于影响很大,这个还是值得研究和讨论的一个问题,的确有些国家觉得是不好的,你把我这儿降了,下面没有了,存在这样的问题,跟河流的用水还不完全一样,黄河我上游用了,下游就没了,还不完全一样,有一些空气当中的水汽,不可能像开关一样,把水都流到那个地方,不可能是这样,我只能说到这里。

网友:
    全球变暖将来会达到什么程度?

李崇银:
    全球变暖的程度,还取决于各个国家,如果我们首先一个假定,的确增暖是由温室气体的含量的增加加剧温室效应的一个结果,我们的确认为这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如果这是一个主要的方面成立,那就要看全球,全世界各国在限排,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到什么程度,因为过去就有这样一个设计,就是说比如说从1990年,我举例子,那个时候我们二氧化碳增加是多大,每年增多少,我还是无限制的一直叫它增下去,那是一种不同的方式,如果那样的话,温度增加到一百年以后,就可能增加到六七度全球平均,那是很厉害的,但是如果我们稍稍有所控制,不再急速增加,比如说从90年增加了2%,每年再增加一点点,这样限制的情况下,那是一种增温的形式。还有一种多少年开始,温室气体的排放基本上不增加了,那就比较少一点,整个来讲,即使到了二氧化碳加倍的时候,全球现在许多模式,大概十几个数学模型,模拟的结果大概是增加到2度多到4度多这样一个水平,二氧化碳加倍的时候,大概是这样的,如果加倍到600多,我们现在还300多,所以是那样一个情况。

主持人:
    谢谢李院士回答我们的问题,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