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治理技术 >> 水体污染治理 >> 文章正文 | ![]() ![]() |
|
|||||
| |||||
国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观(下) | |||||
作者:王宝锟等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6 | |||||
新加坡河: 十年清河旧貌终换新颜 □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李 满 ●沿河治理处处体现人性化规划设计。 ●推行“水道认管计划”,认管机构各管一段,各负其责。 新加坡境内有两条主要的河流,一条是新加坡河,一条是加冷河,新加坡河被称为“生活之河”。来新加坡旅游的人一定会去新加坡河畔参观。望着眼前的潺潺流水,游人很难想象得出,这里曾经是“臭味难闻、路人纷纷避而远之的死河”,是新加坡环境部的10年治污工程和新加坡人民的爱护,让这里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作为当地临海的主要运输河道,自1918年开埠以来各种驳船就在新加坡河上川流不息,船上人员在河上烹饪、洗澡。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河畔已经成为诸多工厂、商铺、仓库聚集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到河里,河水臭气熏天。 1977年,时任总理的李光耀提出了“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河流治理工程,提出“要把鱼儿引回来”的宏伟目标。政府下令要求新加坡河上所有船只一律停驶,两岸货仓和船厂强行搬迁,在全岛铺设地下水道,将沿岸的近3000户家庭小工业作坊集中迁入可控制排污的中心工业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的新加坡河已变得清澈美丽,河上开辟了游船,供游人观光休闲;沿河两岸汇聚了各国的美食佳肴,成为游人如织的地方;河岸上鳞次栉比的建筑大都保留着旧货仓和商栈的原始外貌,成为新加坡著名的旅游景点和休闲娱乐场所。久违的水生动物,也重新回到清澈的河水中安家落户。 新加坡著名建筑设计师张海宾认为,新加坡河沿河的处理体现了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内涵,处处体现出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新加坡规定,所有沿河的15米范围内都不能用做汽车通道,河两岸铺设的道路是供人们散步,旧店铺和旧仓库也因地制宜地改造成了餐馆或咖啡厅,充分利用了原有设施。 1987年,新加坡对主要河流的清河工程大功告成。虽然干净的河水再次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但新加坡人保护河流的观念并没有松懈。多年来,新加坡政府一直将“维护河流免受污染、保护河流环境”视为主要任务。2001年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出台的“河流发展蓝图”指出,河流是新加坡珍贵的蓝色地带,未来保护河流环境的主要方向是保护河岸与河流上空,河流可适当开发成休闲与交通用途。 2006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在全国推出了美化水道新计划,即把新加坡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由环境工程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士组成各区的水源管理专家组,为各区规划水道总蓝图,专家们将按各河流、水沟与蓄水池的环境与特色,设计合适的休闲环境;将岛上的河流与水沟建造成河滨公园与休闲设施,让原本单调的水道,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这项计划又被称为“活跃、优美、清洁Ac-tive,Beautiful,Clean,简称ABC)全民共享水源计划”,预计将在未来两三年里实施完成。 据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官员介绍,这项计划将耗资约250万新元,不仅将在加冷河口建立滨海堤坝,以确保水位不受涨潮或退潮的影响,而且还将在加冷河两岸种植更多花草树木,取代原来那些单调的石墙河岸,增设的低平台和木板走道,使公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河水,开展划独木舟和赛龙舟等体育休闲活动。其中河边巨型水轮的设计理念比较新颖别致,并兼具教育意义:不停旋转的水轮将把被公众丢进水里的垃圾拾起,让公众及时看到水道遭污染的结果,更加爱护河流。 新加坡环境与水源部属下的公用事业局是专门负责计划、管理和保护新加坡水源的部门,它的宗旨是确保人们有足够的、可靠的和付得起的水源供应。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在河流“保卫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投资处,公用事业局也积极与非政府机构,如民间的水道监察协会合作,通过公众教育和公众参与,维护河流和蓄水池的洁净。 2005年8月,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推出了“水道认管计划”。计划规定,认管机构负有保持所认管蓄水池或水道的水源清洁的责任,如应该定期清除水中垃圾,巡逻水道以确保没有人乱丢垃圾,展开水质研究工作,并举办水上康乐活动等。计划出台后,反响热烈,至今已经获得20个团体、机构和学校的认管参与。新加坡的警察部队情报局是最新加入“水道认管计划”的机构。他们自去年5月起,每两个月会在麦里芝蓄水池举行一次跑步活动,每次活动前,必先清理那里的垃圾,同时还定期监测水质。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城市雨水作为中水原水在中水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节水灌溉 国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观(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建设 搞好立体绿化 提高城市绿量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空间三维 关于城市水环境若干问题的探 我们离世界第六大都市群有多 强化城市生态安全措施 保护生存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