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规划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0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和内河航运干线地区,在促进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已经实现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三大目标,三峡库区已经完成二期移民任务。但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编制《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改善库区投资环境,加快产业培育,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库区百万移民的安稳致富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湖北省宜昌市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恩施自治州的巴东县;重庆市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开县、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共计19个县、市、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89.6万人,其中三峡库区移民规划安置人口113万人。
  本规划的期限到2020年,重点放在2010年前。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0亿元,财政收入58.2亿元,按当年价计算,分别比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时增长3.4倍和3.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3年的39∶35∶26调整为2002年的22∶44∶34;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3年提高了2.0倍和2.1倍。截至2003年底,共搬迁移民84.65万人,完成规划移民总数的74.9%。迁建城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移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一是库区具有丰富的水能、特色农业、旅游、天然气、磷矿、岩盐等资源,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库区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廉,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利于库区进一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和转移。四是随着国家、各省市对库区发展的扶持和和支援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增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峡库区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年来,三峡库区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库区水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的投资拉动。随着国家对移民安置投入高峰期已过,靠高投入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局面难以持续。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低。2002年,三峡库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3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也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三峡库区是全国重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19个县、市、区中有1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数县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弱。
  2.工业基础薄弱。库区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市场竞争能力弱,实施了关停并破,而新企业成长又相对缓慢,工业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3.移民就业和生计问题突出。后靠农村移民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形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搬迁企业实行“关停并破”及效益不佳造成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城镇建设占地形成的失地移民,多数缺乏技能,就业和生计问题趋于突出。
  4.基础设施条件差。县乡公路密度低、断头路多。农村电网设施落后,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电话普及率低,广播电视尚未完全覆盖。三峡工程蓄水后,受淹没的基础设施复建按“三原”标准补偿,标准普遍较低。
  5.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基础教育水平低,部分县尚未实现“两基”达标,乡镇中小学校舍条件差。专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针对库区移民的劳动技能培训能力不足。县乡医疗卫生设施简陋、设备不全、人员不足。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短缺。
  6.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滑坡、崩塌、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隐患多,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工程蓄水后,局部支流水域水质恶化,漂浮物增多,水污染防治任务繁重。
  上述矛盾和问题,有些受到原有基础条件的制约,需要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解决,有些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加快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发展与移民稳定安置、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国家的指导、扶持和社会各方的支援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基本原则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移民稳定安置的关系,加快改善投资环境和培育特色产业,拓展移民就业空间;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要考虑当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切实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加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投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扶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扶持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创造产业发展环境上来;
  ——处理好重点布局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和库首、库腹、库尾地区协调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整,使全体城乡居民受益。
  (三)规划目标
  从现在起,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和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逐步形成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局面,努力把三峡库区建成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地区。
  其中,2010年的目标是: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其它贫困地区基本消除贫困;
  ——就业率力争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实现移民的稳定安置,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
  ——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体系,完成“双基”教育目标,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设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设青山绿水秀美库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移民搬迁区内地质灾害和受蓄水影响的崩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和监控。
  (四)主要任务
  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大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库区稳定发展问题;把移民安置放在突出位置,基本实现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库区社会稳定;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库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鼓励劳动力向有就业岗位的地区转移;进一步强化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确保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结合产业空间布局和移民安置,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提高库区城镇化水平。

 

  三、基础设施建设
  以打通对外通道、保障电力供给、提高通信设施水平为重点,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缓解“瓶颈”制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城乡生产生活条件,构建能够满足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平台。
  (一)交通设施
  统筹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布局,加快三峡库区对外通道的建设,促进三峡库区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运和机场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完善库区公路网络。加快建设万宜高速公路。加快重庆至长沙公路改造。加强库区通往南部和西南地区公路的前期工作。积极建设各县与高速公路的连接线,扩大公路覆盖面和通达度,提高县乡公路等级。加快乡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加快完成与移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路桥梁及乡村道路的复建工程。
  加快沿江铁路主通道建设。2005年建成渝怀铁路,形成横贯三峡库区的南通道。2010年前建成万州至宜昌、南川至涪陵铁路。远期规划实施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和涪陵至利川铁路建设。做好三峡库区通往西北、中南地区对外铁路通道的规划前期工作。
  继续加快库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三峡库区航道条件改善的有利时机,逐步形成以长江为主干,以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为补充的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贯通的航道体系,适应集装箱和滚装运输发展需要,重点建设重庆(主城区)、万州、涪陵、宜昌港,相应建设其它港口码头,形成大、中、小港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港口体系。继续加强水运设施淹没复建工程的后续工程建设。建立三峡库区水上搜救和安全监管体系。
  继续加强机场建设。建设完善重庆江北、万州、宜昌三峡机场的配套设施,提高客货运输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适时建设支线机场。
  (二)水利设施
  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合理安排,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完善水资源供给与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和水资源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库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水资源保障工程。加大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力度,建设重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在缺水地区建设蓄、引、提等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兴建农村移民水利设施配套工程,提高供水保障率,加强堤防及河道整治,增强防洪能力。
  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对灌区骨干工程设施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在长江、嘉陵江、乌江沿江更新改造一批电力提灌站。
  (三)电力基础设施
  加强对三峡库区电网系统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防止重复建设,提高运营效率。
  建设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提高库区输电网络的覆盖面,建设三峡库区500千伏和220千伏骨干网架,加强与华中电网三至四回500千伏线路的强联络,实现220千伏输电网络覆盖三峡库区各区县。
  结合区域电网的规划,加强库区输电电网建设。在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基础上,加大以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为重点的配电网建设力度,提高三峡库区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加强重庆天然气发电厂、乌江11级梯级电站等重大电源项目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方,结合生产、生活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小水电。通过加强库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库区用电需要,促进库区经济和社会的更快发展。
  (四)邮电通信设施
  加快发展通信信息业务网。继续发展固定电话网特别是农村固定电话网,实施程控交换扩容工程。加快发展移动电话,逐步发展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网。
  加快建设基础传输网。建设和完善沿江宽带传输网、城域光纤骨干传输网和宽带综合接入网体系。
  加快邮政网络建设。建设相对快速、高效的邮政服务网络,改造城镇邮运网设施。实现邮政金融网、邮政综合计算机网、自办汽车邮政运输网和邮政自办局所营业电子化、办公系统自动化以及邮件投递到户等,提高城乡邮件传递速度和服务水平。

  四、产业发展
  把培育产业作为推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立足库区优势,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种资源,壮大民营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按照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收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把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做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区外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利用全国各地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有利条件,把企业搬迁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三峡库区产业的重组与优化,逐步构建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有较强竞争力、适合库区特点的产业体系。
  (一)农业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扶持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利用三峡库区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优势产品开发为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和加工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重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以柑橘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牲畜业、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以保证库区水质为前提,适度发展库区水产养殖。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
  大力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结合移民和城镇搬迁,在规划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对现有水利设施的配套、挖潜和改造,兴建一些中小型防洪、灌溉及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实施坡改梯工程,加大中低产改造,推进标准农田建设。
  (二)旅游业
  库区旅游业的发展,要紧密依托库区资源优势,突出“新三峡”,立足“大三峡”,整体推进库区旅游业发展。以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揽胜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主体,将库区建设成以新三峡为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立健全库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旅游商品生产经营、旅游休闲娱乐等相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加强库区旅游分工与协作,在产品开发、线路组织、宣传促销等方面加强区域协调。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航空口岸建设,把重庆、宜昌建设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增开库区主要航空口岸与我国主要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国际航线和国际航班,扩大库区与国内主要客源城市的航线和航班,加强长江三峡区域内部航线建设。提升三峡库区旅游航道体系,把重庆、宜昌、万州建设成为三峡库区对外枢纽旅游码头,把秭归、巴东、涪陵建设成为区域性枢纽旅游码头,加强香溪河口、巫山、奉节、云阳、张飞庙、石宝寨、西沱、丰都等地旅游码头建设,完善旅游码头功能体系。加快三峡库区旅游公路和水上快速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库区内部旅游交通体系,提升库区与周边地区的通达能力。
  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改造传统旅游产品,规划建设旅游新品,构建游船旅游、移民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都市旅游、节事会展旅游、三峡工程旅游,以及观光农业、休闲渔业、采摘林业等旅游产品,形成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
  加快库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突出开发对移民就业带动性强、具有三峡文化特色的漆器、竹编、牛角雕等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商品设计、包装和宣传推广。
  (三)工业
  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和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丝麻纺织加工业、天然气化工及盐化工及机械制造业等特色工业。
  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与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相配套,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果加工业、畜肉制品加工业、特色茶叶加工业等,把三峡库区建成国内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发展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充分利用三峡库区黄连、贝母、党参、青蒿、杜仲、丹皮、佛手、红豆杉等中药材资源,依托企业集团,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
  大力发展麻纺、丝绸及服装加工业。充分利用三峡库区较为丰富的苎麻、桑蚕等资源,发展麻纺、丝绸及服装加工,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
  适度发展天然气化工及盐化工。严格按照环保要求,依托现有基础,拓展产品链,发展精细化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基础化学原料及中间体的加工深度,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系列产品和重点企业。
  培育发展机械制造业。结合企业资产重组,加快摩托车、内燃机和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食品包装机械、工程建筑机械零部件和小型机具、小型水轮发电机等。
  对现有中型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和室内外装饰材料等建材企业,要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质量差、消耗高、污染严重、技术设备落后的企业。
  (四)服务业
  以旅游业为先导,带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贸易、邮电通信,促进房地产、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其它服务业的发展。
  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充分利用长江水位升高、航运条件改善的新优势,加快三峡库区港口、码头建设,与高速公路、铁路等进行多式联运,形成西部地区的东向出海大通道。在主要交通干线节点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植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建设批发市场和各类专业商业网点,建设以综合性服务为主的社区商业网络,建设面向农村市场的小城镇商业群,发展省际边界贸易市场。
  依托重庆、宜昌、万州、涪陵等中心城市发展金融、保险、咨询、会计、审计、法律、广告设计、代理、中介等服务。结合城镇建设,发展房地产业。

  五、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
  以保护三峡水库水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开展库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库区环境容量作为硬约束,控制三峡库区人口增长及库区周边城镇发展规模。
  (一)水环境治理
  按《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推进库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提高库区城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重点做好工业污染源和船舶污染防治工作。
  在2004年全部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在库区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库区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广泛推行清洁生产,继续采取关破、技改等有效措施,降低单位产值、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
  建立专门机构和专门队伍负责清理坝区漂泊物,逐步根除库区周边地区的白色污染源。尽快建成针对重点污染源、污染水域、饮用水源地的库区污染事故监控和应急反应系统,增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能力。
  (二)绿色航运
  通过集中回收、统一处理,逐步实现库区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解决流动污染源问题。2008年以前,所有库区航行的船舶都要配备专门的固体垃圾收集、分类和初步处置设施。2008年以前,建成宜昌、万州、重庆等重点港口的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库区航行船舶逐步配套生活污水集污治理系统。
  加强船舶排污监督管理。严格实行危险货物船舶运输申报制度。建立库区及主要支流危险货物运输全程跟踪监控机制。尽快形成应对危险货物运输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体系,逐步建成各类船舶污染事故的监视监测系统,增强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以及处置清理能力。
  (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和能源生态建设。加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力度,重点建设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的“一池三改”(沼气池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并配套发展太阳灶、节能炉灶等能源措施。
  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在库区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和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率。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生态屏障建设
  继续实施库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配合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恢复和保护地表植被。
  按照规划实施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和基本农田建设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阻滞泥沙,提升库区生态环境形象,保障三峡工程的可靠、安全运行。重视水库消落带、库湾和次级河流的综合治理。
  全面实施矿业开发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开展矿山复垦,保证到2010年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80%以上。
  (五)地质灾害防治
  进一步加强沿江城市、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经济区、居民集聚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高切坡整治,以及沿江城市、重要江段库岸塌岸治理力度。
  在完成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后,继续抓紧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对受蓄水影响,以及危及三四期移民搬迁、专业设施复建、移民城镇安全的崩滑体、塌岸、高切坡等采取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措施,科学有效地防治各类地质灾害。

  六、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三峡库区社会事业。争取在3~5年内解决库区移民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有关政策规定,提高计划生育率,降低农村及少数民族妇女的生育水平,确保三峡库区低生育水平。加强农村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严禁各种控制出生人口性别的违法行为。加快计划生育服务站点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科技教育
  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库区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库区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主体,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对未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给予重点扶持,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加快发展高中教育,扩大高中招收人数,2010年高中入学率达到70%。
  大力发展针对库区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多层次、多类型、专业化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库区移民的就业与自主创业能力。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统筹库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库区农村初中和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在有条件和有基础的地区创办高等专科学校,为库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
  近期要有组织地抓紧抓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和农村移民的劳务输出工作。在库区建立移民技能培训中心和劳务输出中心,制定移民培训专项规划,增加移民培训经费,建立劳务输出通道,扩大移民就业途径。
  加快完成库区淹没学校的迁建恢复工作以及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图书馆、实验楼等教育基础设施,为库区移民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
  (三)医疗卫生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经费投入,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实施三峡库区淹没卫生设施迁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障、疾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等工程。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系统,构建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提高疾病治疗与防御能力。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防止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数的大量增加。加强县城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社区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等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设施,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加强农村地方病的预防与治疗。
  (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
  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淹没区文化设施迁建工程,建设农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以及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到2010年,广播覆盖率达到95%,电视覆盖率达到97%,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建设体育场馆等群众健身场地。兴建地方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提升群众的文化活动品位。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三峡库区文物,实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程。
  (五)弱势群体社会保障
  努力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切实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推进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残废人服务设施等建设,改善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七、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三峡库区的区域特点和基础条件,发挥好宜昌、万州、涪陵和重庆主城区的中心功能,带动库首、库腹、库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四点带三片”的空间格局。突出重点,强化功能,建设有产业支撑的特色城镇。加强乡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中心城市功能
  宜昌、万州、涪陵和重庆主城区四个中心城市,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强化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对外联系和交往的便利条件,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服务和带动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的交通、能源、信息、供排水、防灾减灾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强城市主要干道、桥梁的建设,优化路网结构。完善电网建设和加快变电站建设。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提高城市供排水能力。加强市区供气管网建设。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公用信息平台。加快城市污水、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宜昌要利用紧邻三峡大坝的区位优势,发挥人口、物资集散中心功能,发展旅游和物流及其相关产业,进一步提升水电产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发展水平,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库首片区的发展。
  万州要发挥库区腹地综合运输枢纽的作用,加快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促进各类专业市场的建设。利用资源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天然气、盐化工、医药及机械制造等产业。
  涪陵要充分利用紧邻重庆主城区的区位优势,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食品加工业、建材、中药及生物医药、船舶制造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贸易等服务业。
  重庆主城区要大力发展金融、贸易、信息、科技、教育和文化产业,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对库尾和库腹地区的辐射作用。积极发展光电、生物医药、电子、软件开发等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原材料和加工工业向周边地区的转移与扩散。
  (二)城镇发展
  库区城镇要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扩展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以完善功能、健全设施、强化特色为目标,加强与中心城市的配套,强化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增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库区县城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县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将其建设成为本地区产业和人口的重要集聚地。从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有竞争能力的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大对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道路、能源、给排水、垃圾处理、电信等设施。近期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客货运中心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
  发挥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集散地的地位,培育和完善面向农村市场的集镇、农贸市场,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乡镇科技站建设。加快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医院、妇幼保健、防疫、社区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乡村建设
  库区县(市)要认真开展乡村建设规划,科学引导农村搞好生产、生活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治理。统筹考虑、分步解决好通村道路、饮水、供电、通讯和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乡村房屋建设与发展,配套完善家禽圈养和沼气建设,扶持农村医疗点、图书室等农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库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八、政策措施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湖北省、重庆市要从三峡库区的实际出发,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支持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强库区移民社会保障
  在大力扶持库区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门路的同时,对于转为城市户口的失地农民和未实现再就业的搬迁关破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应积极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对其中符合低保条件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予以最低生活保障。对三峡库区的低保补助资金缺口,可在中央财政对重庆市和湖北省专项转移支付中统筹考虑。
  (二)拓宽移民就业渠道
  把沿海省市吸纳库区劳动力就业作为对口支援的重点,国家要对援助方提出接收库区移民外出务工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加强组织协调。湖北省和重庆市要加强对库区移民外出务工的岗前培训,提高工作技能,扩大移民外出务工规模。适当增加军队在库区的征兵数量,减轻当地就业压力。
  (三)加大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国家自2004-2009年每年从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中提取5亿元,总额30亿元,建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与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统筹使用。资金使用上要与安排移民就业挂钩,主要是对农副产品加工和种植基地、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的有关项目,以贴息和投资补助的方式予以支持。湖北省、重庆市要积极做好相关项目的研究论证,按照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国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库区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对于符合库区产业发展方向、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需要银行信贷支持的,要优先安排。要加大对库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公路、铁路、机场、大的工业等项目要按照建设程序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按国家有关专项规划组织实施。
  支持三峡库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在加快国家行业规划已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库区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灌区配套改造和微小型水利等“六小”工程,及农村电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湖北省和重庆市要做好有关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国家按现有的资金渠道对上述项目的资金安排继续给予倾斜。
  (五)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和《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规划》。国家继续对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给予资金安排。鉴于库区的实际情况,国家对三峡库区的工业污水治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实施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国家将给予资金补助。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本着“以人为本、突出重点、预防为主、合理避让”的原则抓紧制定《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由湖北省、重庆市组织实施。
  (六)加强对口支援工作
  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围绕三峡库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引进项目、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为重点,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名优企业到三峡库区投资建厂,并从教育、文化、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资金、物质等方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
  (七)进一步落实已有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2001年3月1日起实施),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支持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八)明确责任,加强领导,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有关部门要做好行业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工作,将本规划的内容纳入国家和湖北省、重庆市的“十一五”规划中,并在项目审批和年度计划中予以重点支持,逐步实施。特别是农业、公路、旅游、水利、科技、教育、卫生、以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集中部分资金,优先安排落实。
  三峡库区各级政府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推行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发展环境。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三峡库区消落带潜伏生态危机
    成都市城市化发展规划
    茂名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
    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
    河南省能源发展规划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将无
    [原创]加强三峡库区护岸林建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
    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
    三峡库区稀有植物裸芸香的遗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