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目标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目标
作者:刘芳    文章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种凝聚社会力量的价值目标,是历史运动与价值目标的统一。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认识。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线和主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主题和核心,就是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继承了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总结我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站在时代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大大深化了对发展地位、内涵和本质要求的认识。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科学发展观都赋予“发展”以更加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把发展看成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主张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的联系中把握和推进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明智选择,是科学发展观合乎逻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好形势下,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在机制体制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社会诉求日益增多、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碰撞日益剧烈、各种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在于:(1)是充满发展和创造活力的社会,即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物质财富相对丰裕;(2)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得到有效整合;(3)是有序、安定的社会,即通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睦相处;(4)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即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力制度化、法律化,社会成员之间和睦相处;(5)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即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6)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必然过程,也是创新理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是指以社会为主体的发展。它包括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递进、成长、变革和完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历史教训,正视当代现实,立足中国本土,顺应历史趋势,借鉴全球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对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阶段、本质、目标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刻阐述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当代中国必须采用和实行的科学发展观。这种发展观集中体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上。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发展内涵,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高度,进入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系统的全面进步的境界。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本质内容的精辟概括。因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中所蕴涵的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深刻内涵,就是和谐发展。发展的直接而外在的表现是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其深层次的内涵则体现在社会的民主、文明、法治、生活质量、财富分配、人权保障等诸多方面。经济增长固然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客观标志之一,但它不是唯一的,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社会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社会发展过程,即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明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维文明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整合过程。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追求作为反映经济增长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更应倡导反映总体社会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标体系注重生活质量、人均寿命和文化教育等各种人文因素,充分考虑和顾及了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就此而言,发展应该是社会诸因素的综合和全面协调的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等各方面的全面建设,所推进的现代化是整体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运用,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战略上的本质要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社会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统筹发展”作为统领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和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这一社会主义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演化为一种和谐发展过程,就是要通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改革和完善,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使这种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融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之中。

  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这其中有着许多必然的理论逻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与契合性,这个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目标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种凝聚社会力量的价值目标,是历史运动与价值目标的统一。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认识。

  这一社会价值目标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人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党的最高纲领要实现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谐意味着社会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文明的全面发展和内在的协调一致。这就把党的最高纲领的价值追求与现阶段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对于增强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改革与发展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大大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从社会主义的性质来说,社会主义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相辅相成两个方面要求: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三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义基础和价值观念的时代内涵。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要有自己的道义基础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社会激发全民斗志、凝聚民族精神、动员社会力量的理想和旗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基本目标,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使各个方面互相配合,相互促进。

  (作者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刊物中心主任、教授)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闫志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抓住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21世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
    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
    光明日报:和谐意识是构建和
    和谐社会目标下的环境友好型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
    在和谐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