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监测 >> 文章正文 | ![]() ![]() |
|
|||||
| |||||
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2-17 | |||||
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 1.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指标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等。具体的监测指标很多,以下分别叙述: 1.1.1大气环境的监测指标 大气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包括农业气候和大气污染状况,农业气候的监测指标包括气温、气压、风力、风向、降水量、光照、积温等等,大部分是物理指标,有专门的方法和仪器监测。大气污染状况的监测指标主要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一般用mg/Nm3来表示,即在标准状况下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多少毫克某种污染物。经常需要监测的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料燃烧和化工厂产生,对植物和动物都有害; 烟尘和粉尘,由燃料燃烧、工业生产和风吹地面扬尘产生; 氮氧化物,用NOX表示,由燃料燃烧(如汽车发动机)和工业生产产生; 氟化物,主要由某些行业产生,如磷肥生产,砖瓦、水泥等建材生产; 氨气,主要由化工厂产生; 酸雨,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空中与水结合而产生,对土壤、农作物和建筑物都有损害; 重金属,如铅、汞、镉等,由工业生产产生,含铅汽油燃烧也排放铅,对作物、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其他有害气体,包括:臭氧、一氧化碳、硫化氢、氯化氢、氯气、苯、甲苯、二甲苯等; 恶臭,含有多种有害难闻的气体,如畜禽粪便排放的气体。 1.1.2水环境的监测指标 水环境包括地面水和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对农业生态环境都有很大影响。水环境的监测指标包括: 物理指标:水温、流速、流量、浊度、含沙量等; 化学指标:pH值、硬度、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DO(溶解氧)、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汞、镉、铬、砷、铅、氟化物等; 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水生生物数量等。 1.1.3土壤环境监测指标 土壤是农业生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土壤生态环境的监测指标分为 : 物理指标: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孔隙度、容重、温度、毛细作用等; 化学指标:酸碱性 、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各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汞、镉、铬、砷、铅)、氟化物、农药残留量(有机氯、有机磷等); 生物指标:土壤动物如蚯蚓数量、微生物种群、土壤酶等。 1.1.4生态学指标 目前研究和监测不够充分,应予以重视。一般应包括:生物生长量、生物量、物种量、牧草资源量、海岸带资源量、植被覆盖率、野生动物种群、水土流失程度、沙漠化、盐碱化程度、特殊资源情况、自然灾害情况等。 1.2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根据监测对象和指标的不同,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 1.2.1调查统计法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主要用于了解宏观生态学指标和一些需要了解的基本环境状况,必须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和统计。 1.2.2物理监测法 对于大气、水、土壤环境的物理指标,一般使用物理仪器进行测量,如温度计、水流速仪、土壤水分测试仪和一些专用的气象测试仪器。 1.2.3化学监测法 对于环境污染监测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将空气、水、土壤或生物的样品采集下来,带回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有些指标需要在现场及时测试,如pH值、DO等。过去使用较多的是重量法、容量法和比色法,近年来各种分析仪器发展很快,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以及各种仪器的联合应用。此外,还研制出了许多专用的测试仪器,如二氧化硫分析仪、汽车尾气检测仪、COD测试仪等。近年来,化学监测向着连续、自动和智能化发展。 1.2.4生物监测法 对于生物学指标,只能用生物方法进行监测。如对水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必须用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近年来,对化学污染物用生物方法监测,也十分有效。如用指示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物,用水生生物监测水质,用生物酶法监测农药残留等。 1.2.5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卫星遥感法对大气、水体、土地利用和植被的监测,核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信息储存、管理等,都大大促进了生态环境监测的进步和发展。 2、农业生态环境评价 2.1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是对某一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使人们掌握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并对未来发展的趋势作出判断,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2.2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标准 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必须有一定的标准,依此标准判别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标准,可用于农业环境的评价工作。这些标准主要有: GB3095-1996 GB3838-88 GB15618-1995 GB8978-1996 GB9137-88 GB5084-85 GB11607-89 GB4285-84 GB4284-84 但我国在生态评价方面的标准很少,有待于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2.3生态环境评价的类型和方法 2.3.1生态环境评价的类型 生态环境评价的类型按时间可分为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影响评价(也称预断评价);按生态环境要素可分为单要素评价和多要素评价、综合评价,其中,单要素评价又可分为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土壤环境评价、生物环境评价和生态评价;按区域划分,可分为农村生态环境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森林生态环境评价、草原生态环境评价、海洋生态环境评价等。 2.3.2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 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种类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类比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一般有生态环境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生态环境问题类比等; (2)列表清单法:将各种生态环境因子分别劣种同一表格的行与列里,逐点进行分析并以正负号、数字或其他符号表示起性质、强度等; (3)生态图法:即图形迭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环境信息迭合在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4)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用的最多,必须建立表征生态环境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和确定评价标准,赋予各因子权重,然后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得出综合评价指数值。例如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内梅罗指数、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格林大气指数、上海大气质量指数等; (5)景观生态学方法:通过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与稳定性分析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6)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常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又称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 (7)生物生产力评价法:用三个基本生物学参数-生物生长量、生物量和物种量来表示,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8)其他评价方法:还有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新的方法还在不断出现,但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其可靠性最终取决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获取可靠的资料数据,仔细分析生态环境的特点、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 贺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中国在WTO后时代的农业支持政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原创]汽车露营与生态环境保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