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李慧凤    文章来源:金融与经济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0

  工业化、城市化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深刻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本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模式的总体框架及实现策略。

  关键词:中国,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模式

  一、引言

  工业化、城市化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正威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损失,深刻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度关注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而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缓气候变化的速率,避免给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由此,以低碳经济为基本内涵的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并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目标。

  二、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气候集团在《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一书中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回顾了市场的发展并分析了低碳经济带来的收益,表明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中国学者庄贵阳[1]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鲍健强等[2]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刘细良[3]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研究

  对于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金起文等[4]提出,从中国应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建立低碳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国“十二五”规划,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宋德勇等学者强调有效的政策工具是低碳经济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中国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设计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促进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个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把解决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位置,并加强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表明中国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勇气。近年来,中国依法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生产能力,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下降3.2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近年来首次出现双下降,比2006年分别下降3.14%和4.66%。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依然很高,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美国能源署预测,2020年将达到81.45亿吨,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第一,以煤为主的不合理能源结构。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由于石油、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平均仅相当于煤炭的80%、60%,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第二,能源消费加速增长。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能源消费总量从2O00年的13.86亿吨煤当量上升至2007年的26.56亿吨煤当量,年均增长9.7%,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

  第三,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统计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

  第四,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所处的低端位置。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已进入服务经济时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有关资料显示,中国2004年净出口产品排放的CO2约为11亿吨,约占总排放量的23%。

  四、中国低碳经济模式设计及实现策略

  (一)中国低碳经济模式设计

  根据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中国的低碳经济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也不同于政府高度掌控的环境治理模式,而是一种政府、市场、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居民)三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

 

图1 中国低碳经济模式

  首先,政府在低碳经济模式中起到指导、引导和监督的作用;第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将现有的市场体系引导到低碳方向,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第三,通过“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

  的双重作用,引导企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完成产业节能技术的升级、减排能力的提升,形成低碳技术开发的大环境,并积极开发低碳产品,进行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生活宣传。

  这种发展模式摒弃了政府作为解决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单一主体的认识,强调的是政府、市场、企业及居民之间形成的合力,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

  (二)实现中国低碳经济模式的策略

  根据中国低碳经济模式中政府、微观经济主体、市场的关系,实现中国低碳经济模式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及法制保障体系。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借鉴、吸收、消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在中国已有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行动规划、方针措施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国“十二五”规划,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还应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体系,为低碳经济的有效推动提供法律依据。在已有的法律框架下,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应尽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借鉴吸收国外环境法制的经验教训;环境法制建设要有全局观,防止地方环境保护法规的不一致甚至冲突。

  2.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中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并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5]。

  3.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建立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的蓬勃发展,各国纷纷建立碳交易市场,为其国内的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项目产生的核证碳减排量及相关衍生品搭建交易平台,这是运用市场机制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架构比较合理的中国碳交易市场。目前,北京、天津和上海已成立环境交易所,但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业务仅限于项目信息介绍服务,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平台。建立碳交易市场,为国际买家与中国企业交易搭建平台,一是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力量参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有利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利用,二是企业可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利,直接提高节能减排的主动性。

  五、结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中国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刻不容缓。中国的低碳经济模式设计强调的是政府、市场、企业及居民之间形成的合力,促进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方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实现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2]鲍健强。用循环经济理念重构传统经济流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4):91-94.

  [3]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J]。新华文摘,2009,(1):26-27.

  [4]金起文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09,(10):7-9.[

  [5]谢军安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5.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威胁…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