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五”的发展主线和关键环节

作者:孙福庆    文章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30
 上海的“城市转型”必须依托创新来带动和实现。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创造和培育有利于推动城市全面转型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提高体制、组织、技术、政策等多种机制的创新能级,形成创新合力,构建城市创新网络体系,才能在城市发展方式的不断创新中推动城市的全面转型。    

    上海“十二五”发展主线的确立,既要继承和延续以往发展主线,又要根据新的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

    前两个五年计划上海分别将“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确定为发展主线,表明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上海把自身放在全球化坐标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使命,符合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导向。

    但是,随着土地、成本、环境等阶段性发展瓶颈的日益凸现,加之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需求约束加剧和新一轮科技变革加速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新变化,使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建立在依靠大量资本投入、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消耗土地、能源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能否摆脱原有发展路径依赖,不仅关系到上海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而且关系到未来上海在全球经济和城市竞争中的地位,“转型”无疑是上海“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所在。    

    “转型”是一种跳跃式的、非渐进性的变化,必须依靠“创新”来推动

    “十二五”时期上海实现“城市转型”不是一般意义上自然演化的线性延续,而是城市发展动力、模式、路径、形态等多方面的全面转型,不同于一般的结构微调,而是从一种类型和方式到另外一种类型和方式的“蜕变”,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必须依靠创新来推动。其中,“城市转型”是方向和目标,“创新”是路径与手段,通过城市功能、产业结构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管理因素的根本性变革得以体现。

    可见,上海的“城市转型”必须依托创新来带动和实现。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创造和培育有利于推动城市全面转型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提高体制、组织、技术、政策等多种机制的创新能级,形成创新合力,构建城市创新网络体系,才能在城市发展方式的不断创新中推动城市的全面转型。

    因此,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新时期,上海应以“创新推动城市转型”作为“十二五”发展的切入点,努力构建与上海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发展条件和运行机制,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功能的全面转型,率先走出一条服务经济比较发达、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能耗排放持续降低、城市空间布局趋于优化、社会和谐程度与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释放的科学发展新路,为上海建成“四个中心”和全球世界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推动城市转型”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更体现了上海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要求

     1、“创新推动城市转型”适应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十二五”时期上海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风险增大、矛盾叠加:(1)从国际环境来看,后危机时代全球竞争格局处于重大调整,各国尚未彻底走出危机阴影,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将在国际事务关系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全球产业大规模分化整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可能出现重大突破,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由IT产业转向新能源产业和智能产业;全球绿色发展的呼声更为高涨,低碳化成为继全球化和信息化之后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2)从国内环境来看,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和国内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以扩大内需和消除产能过剩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将成为全国“十二五”的发展重点;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传统方式的发展成本越来越高,资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社会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日趋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重心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再造新优势的压力巨大;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条件更加成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社会改革面临攻坚,进一步改善民生的要求更为迫切。因此,这些因素表明上海创新发展路径,顺应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新要求,符合党和国家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体现了上海对贯彻实施“四个率先”和“四个着力”的坚定决心。

     2、“创新推动城市转型”是上海突破当前阶段性发展瓶颈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发展动力大转变、经济结构大调整、社会结构大转型、城市功能大提升、综合实力大跨越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1)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后继乏力,房市、股市联动下滑,世博消费增长因素消退后支撑上海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2)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增长、城市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之间形成两难矛盾;(3)人口、就业、分配和社会稳定形势严峻;(4)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城市空间结构依然停留在“单中心”格局,郊区新城建设步伐迟滞;(5)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软实力提升仍面临短腿。因此,创新和转型已成为上海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加快转型,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创新能力、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消除短腿,克服瓶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3、“创新推动城市转型”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要求。在此次金融经济危机中,世界主要城市受到重大冲击,若干城市的地位功能出现下滑,一些新兴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将改变全球城市的竞争格局。上海尽管受到较显著的冲击,但相对于国际主要竞争对手城市及追赶城市影响较轻。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我国内外经济流量规模的扩大,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要求日益迫切。在全球信心受挫之下,上海依托世博会品牌效应,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因此,“十二五”期间将是上海从国内经济中心向全球城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必须在单纯的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挥影响力和控制力,推动要素资源的扩散和辐射,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控制中心之一和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  

    “创新推动城市转型”具有一定的涵盖性和承接性,是科学发展观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的具体展现

    在城市功能定位层面,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上海都将承担着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同时,上海又在国内率先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和老龄化社会,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内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创新推动城市转型”不仅含有构建全球城市、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创新能力的内涵,还包括发展路径、发展动力、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既反映了鲜明的上海特色,又一定程度上具有引领和示范全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创新推动城市转型”也是对最近两个五年计划发展主线的有机延续,表明了依靠“创新”和“转型”来提升上海城市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十二五”时期,上海贯彻“创新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主线,重点是要实现“三大转型”:

     1、发展方式转型。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1)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推动、要素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为投资、消费双推动和创新驱动的集约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2)社会发展方式由政府动员、单边供给、职能无限扩大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多方参与、问计公众、边界清晰、服务均等的发展方式,进一步突破政社不清的局面,减少政府对微观社会事务的介入,突出“富民、惠民、安民”导向,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3)城市发展模式由集聚国内外要素资源、片面追求城市经济总量和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方式,转向以功能塑造和影响力释放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服务和带动周边区域,全面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增强集散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2、经济结构转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以产业高端化为导向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和创新经济,培育以服务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2)优化城市布局。推进城市二次开发,重组中心城区经济功能,加快发展郊区新城,从追求中心城区快速发展向实现城郊一体化均衡发展转变,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从郊区的平面式聚焦向形成若干节点转变;(3)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推动国有大企业跨国经营,不断增强本土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4)调整资源布局。克服行政区划带来的资源分割,推动区县功能和产业布局的优化重组,强化要素资源和发展机遇的共享。

     3、城市功能转型。要在国内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背景下,在现有大量要素和总部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长三角、融入全国乃至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大幅度提升上海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主要着力点是:(1)提升城市等级。确立上海作为国内首位城市和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地位,增强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的能力,示范和带动全国新一轮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推动城市地位由国内经济中心城市向洲级总部经济中心城市迈进,成为在中国境外投资、亚洲海运航空市场、国际综合贸易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2)提升城市辐射力。通过自主创新、功能提升,强化上海对外的城市辐射力,逐步从生产要素的集聚、吞吐中心向创新资源、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心转化;(3)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提高上海的国际化开放程度和现代化发展水平,全面增强城市的文化活力,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   

    “创新推动城市转型”在“十二五”时期应当聚焦到“三个全面”和“三个基本”的主要发展目标

     1、全面形成“四个中心”的基本功能。以国务院“两个中心”文件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全面破题为契机,全面提升“四个中心”的基本内涵和层级,加快“四个中心”功能性项目建设,逐步参与全球金融、贸易和商务市场的分工,力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大都市和洲级总部经济中心城市、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和国际文化创意之都。

     2、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着力保障民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郊区的延伸,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实现社会秩序稳定良好、社会更加和谐。

     3、全面增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活力和城市软实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技、创意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增强现代化大都市的凝聚力和文化的“软实力”,加快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富有上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

     4、基本形成服务经济的经济形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和完善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努力成为全球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基地,以信息化提升产业能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向高端领域发展,形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5、基本建成国际化的自主创新基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整合自主研发力量,加强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支撑产业和引领未来的文化创意基地,积极发展基于知识的创意、生产、流通和使用的文化、创意、设计等产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最终形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

     6、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向低消耗、低能耗和绿色环保转变,着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