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路径依赖

作者:杨俊生 杨玉梅    文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4

  摘 要:资源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日益表现出对资源部门技术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云南省是资源禀赋丰裕区域的典型代表,对资源部门发展的过度依赖日益成为其经济结构调整困难的主要原因。形成有利于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双向互动的创新机制是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关键词:资源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路径依赖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出至今,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效果不明显,以至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相较于全国整体水平,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更为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进度缓慢,在一些领域甚至表现出“逆化”现象,如工业重型化、要素投入的资源化等。资源型区域基本上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多属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关系到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边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对资源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本文以云南为例,从经济结构调整角度,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需求结构仍以投资为主,投资效益不断降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要求的需求结构调整就是要实现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同持续拉动,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和抗风险能力。2008年,云南省三大需求对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分别为投资率0.66、消费率0.58和净流出率-0.23,较之于2000年分别上升了0.28、下降了0.18和上升了-0.1。投资需求迅速上升成为云南省地区GDP增长的主导因素,但投资对地区GDP增长的拉动效果很大部分被净流出的负贡献所抵消,这说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求结构调整并没有向有利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外需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掣肘。此外,投资效率下降趋势明显,投资效果系数从2001年的0.34下降到2007年的0.24,通过增加投资需求驱动经济增长的成本不断增加,资本的使用效率逐渐降低。

  2.所有制结构中公有经济占绝对地位,经济活力不足。经济市场化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微观主体与之相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实体基于平等地位的竞争是经济获得活力与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经济市场化改革取得长足进步,非公经济占地区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足7.5%提高到2008年的38.5%,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全国6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云南省经济竞争性领域和垄断领域中的一些竞争性环节的非公经济发展不充分,以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不足。

  从宏观分配结构来看,云南省企业盈余占地区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21%左右;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46.1% 下降到2007年的44.7%;政府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则由1995年的8.05%上升到2008年的10.77%,提高了2.72个百分点,分配结构呈现出有利于企业和政府的变化趋势。从投资效率来看,公有经济部门是云南省投资效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公有经济部门的投资效率由2000年的3.1下降到2008年的2.1,与此相反,非公经济部门的投资效率则从2.3上升到2.9。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重型化趋势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要求是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则要求向“三二一”结构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2.7∶39.9∶17.4调整为2008年的17.9∶43∶39.1,与此相适应,就业结构调整为2008年的63.6∶11.3∶25.1。从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轻重工业比例由2001年的51.6∶48.4下降到2008年的25.2∶74.8,重化工业化趋势显著。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00年的14.85∶30.1∶55.04调整为2008年的15.35∶46.74∶37.91。由此看出,云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和二产内部工业重型化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尤其是工业重型化趋势正在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困难十分巨大。

  4.要素投入结构仍以资源消耗为主,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从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推动的转变。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也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向高级阶段的推进,客观上要求可积累的或专门化的要素(知识、专业人才等)投入的增加与之相适应,以保持并提高经济竞争优势。

  云南省经济大体上处于工业化早期向中期的过度阶段,客观上要求增加专门化要素投入以获取经济竞争优势,但从技术进步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近几年基本维持在0.24,仅为全国同期水平的75%;要素使用效率低,2008年云南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1 604.6元/人、资本产出率为1.62万元GDP能耗为1.33吨标准煤,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 93%和140%,由此说明,云南省经济发展基本上延续着粗放式发展路径,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源要素投入驱动。

  二、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

  1.经济结构调整对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云南省基于特定资源禀赋形成了以烟草产业、生物资源产业、旅游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电力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在工业经济的28个行业中,云南省具有比较优势(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10个,按降序排列依次是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这种这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及其结构的显著特征:一是从要素投入来看,大都属于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物质要素投入的依赖高,而且由于资源型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差,难以形成对其他产业部门的资本的有效需求,资本形成能力弱;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资源型产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产业关联度和加工深度不高,配套能力弱,难以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三是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的乘数效应有限,不仅对本地需求的拉动力小,自身需求的扩大也受到中下游产业发展的制约。云南省经济的初期发展得益于对资源部门优先发展,但以资源开发及其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经济体系的自强机制对经济要素的特殊吸纳效应、黏滞效应以及由沉淀成本与路径依赖形成的锁定效应日益阻碍着云南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一旦资源部门快速扩张,形成支柱产业,很可能因为资源经济的非竞争性、对价格变化缺乏敏感而使要素失去流动性,形成资源部门内部的自我循环,从而使资本形成能力弱化;二是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形成的对稀缺资源替代的技术进步的路径锁定有可能因对具有技术溢出效应且技术进步较快的制造业部门的要素投入少和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挤出效应而陷入资源优势陷阱,形成资源型经济,以至经济转型困难。

  2.制度变迁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如果说技术变迁的路径锁定是阻碍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方面的原因,那么,制度变迁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则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和状态以及结构依存的特征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变迁的结果和福利效果。资源型区域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发展模式一旦确立,相应地要求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制度框架,包括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体系和民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体系。制度本身因制度的适应性预期得以强化,制度变迁因既得利益集团对既得利益的维护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性,除非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否则,即便是更有效率的制度革新也会因既得利益集团以此获取更大的既得利益而扭曲。

  要素丰裕地区所形成的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导的资源型经济使既得利益集团处于支配地位,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的任何制度变迁——即便是更有效率的制度创新都将因巨大的沉淀成本使得人们常常更倾向于维护业已形成的既得利益而不情愿改变发展路径,由此形成发展路径在制度方面的锁定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产业结构的刚性。云南省工业重型化、公有经济绝对优势地位的保持等等典型化特征表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严重受制于制度变迁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制度和技术内生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制度和技术双向互动的结果。沿着既定路径,技术和制度变迁可能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被锁定使经济落入低效状态。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初期发展得益于对丰裕的自然禀赋的开发和利用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框架设计,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推进,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可积累要素的持续投入而不是基本要素,而基于资源比较优势形成的资源型经济体系一方面在技术上表现出对制造业部门具有巨大溢出效应的技术挤出,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则表现出自我强化,以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除非受到外部冲击。因此,突破云南省经济发展对资源部门的过度依赖关键在于创新。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打破资源部门内部业已形成的自我循环机制和利益分配格局,形成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促进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向非资源部门的流动;通过增加对可积累的和专门化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制度供给,形成有利于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双向互动的创新机制以突破对传统发展模式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 刘和旺.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J].经济评论,2006,(2):67-68.

  [2] 孙涛,黄少安.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9,(2):19-20.

  [3] 陈春光,郭琳.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双向互动[J].社会科学,1996,(10):26-28.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奖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10年度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奖(ICPA)…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