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潘爽 邹辉    文章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2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为世界所瞩目的发展。然而,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大量投入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经济的。随着工业化以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大自然的资源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资源约束阶段,利用技术创新节约资源、研发替代和再生资源等手段,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资源约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

  1、从全国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资源的结构性约束。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制造业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济呈现重化工业特征,并且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经济高增长对能源、矿产等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经济增长幅度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与自给供给能力,从这种角度说,中国正面临着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这种资源结构约束主要体现:第一,自然资源约束。中国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1公顷/人,占世界人均水平的33.1%;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有2176.8立方米,还不到人均3000立方米的轻度缺水标准;人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21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6%。中国以世界土地的7%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这固然说明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实际上是十分匮乏的。第二,经济资源约束。经济资源主要是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以能源为主的资源、以金属和水泥等为主的原材料、外资和国内资本。随着中国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面临的能源、原材料和资本等经济资源的约束也日益显露出来。第三,社会资源约束。如今,中国经济发展保持着较快的速度,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而且社会资源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政府等方面也对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约束。第四,生态资源约束。目前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污染企业排放出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国际产业链逐渐向中国转移,许多污染比较严重、环境保护效率比较低的企业也在不断迁往中国,生态资源约束的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

  2、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中国一些区域已出现资源枯竭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投入,致使资源存量限制增大。资源供给表现为资源流量供给和存量供给。资源流量供给是以存量供给为基础的。我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大加剧了资源流量,资源存量很快暴露出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未来20年的发展中,除煤炭、铁矿石、铅、锌等少部分矿物资源可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外,其他大部分矿物资源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剧、资源开采企业的逐渐老化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出现大批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二、资源约束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资源结构约束地区采取资源替代路径。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制度、资金、技术与市场等资源的相对稀缺,使之成为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凭借制度、资金、技术与市场等主导性资源的资源配置力(率)优势,大量吸纳中西部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广泛利用中西部地区的低价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了区域经济的率先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由于这些资源阶段性供过于求而面临竞争性贬值,资源重要程度与资源配置力(率)下降,既缺乏对资金、技术等相关资源的吸纳能力,也难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出现了资源结构约束现象。所谓的资源结构约束是指制度、资金、技术与市场等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约束现象。一种是资源类型的结构约束,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一种是资源地区分布的结构约束,如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禀赋等。资源基础的大小是一个相对概念,当某种资源稀缺性增强时。其价格将上升,人们将由此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并将致力于寻找新的资源,新资源对稀缺资源的替代将释放原有资源的供给压力。因此,资源的制约实质上并非资源本身量的制约,而是人们寻找新的替代资源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存在的局限。因此,针对资源结构约束地区应采取资源替代的路径,具体措施:第一,依靠自主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近50年的历史表明,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将明显上升。我国现实国情表明,以消耗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传统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依靠自主创新突破资源约束,重点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技术市场、资本市场、资源市场,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完善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二,建立“市场一政府”资源调控机制。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或单纯依靠政府调控都无法解决资源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源调控机制,就是建立“市场一政府”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复合机制。资源产业的一个特征在于,市场周期性波动,产能间歇式扩张或减少。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消费的各类资源量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认为,我国已经从工业化初期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需求较以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必须根据这一阶段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如地理环境、探明储量等,矿产资源存在刚性较强的供给能力上限。短期内扩张产能的可能性不大。资源总体开采利用必然考虑世界的总储量、开采能力和替代产品的开发等。

  2、资源存量约束地区采取资源节约路径。资源存量的约束是指资源枯竭现象,落实到具体的经济区域表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自然资源按其利用限度,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主要应该是指工业化时期对城市和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森林和矿产资源。对可再生资源而言,如果资源枯竭,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还可能进入新一轮的资源开采周期,这样,其“资源枯竭”是相对的和暂时的。所以资源枯竭是指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

  资源枯竭型城市实质上是资源型城市的某一特殊的发展阶段。资源的开采周期具有阶段性,所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相应地也具有阶段性,一般可以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笼统地讲,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指位于成长阶段中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针对资源存量约束地区应采取资源节约的路径,具体措施:第一,结构性节约。结构性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国际产业分工结构、城市形态结构、交通模式结构、消费结构等结构性问题将对资源利用总量和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这些结构性问题所蕴藏的节能潜力是巨大的,而且城市、交通等结构性问题政府的干预手段是直接的,是可有大作为的。通过系统性谋划、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城市、交通等),要比解决某些环节的问题,所获得的资源节约效果要大且快。第二,技术型节约。技术进步对资源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对能源密度峰值产生重要影响,可以降低能源密度峰值水平。二是技术进步可以缩短资源消费持续增长的时间。主要体现在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可以更短的时间,快速提高人均GDP的水平,进而缩短人均能源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时间。作为后起的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具备利用当代先进适用技术实现能源节约的后发优势。中国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明显差距,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技术节能的巨大潜力,中国需要采取技术上跨越发展的战略,大幅度提高技术节能的贡献率,以适应结构趋重条件下的新挑战。第三,制度性节约。制度性节约处在三个基本途径的核心地位,好的制度还可作用于结构使其向有利于能源节约的方向转变,也可推动技术进步;而“坏”的制度则使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本制度安排,市场机制能够产生节约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思路是纠正市场的偏差和弥补市场的缺陷,而不是取代市场。概括来讲,制度性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建立一个有利于节能的、好的市场机制。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存在着较大的制度性缺陷,也没有取得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认识上的统一。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北京首绘植…
          北京有多少种植物?植物王国有什么样的“国民”?哪些…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