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理论基础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环境保护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环境保护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绿韵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4

一、 中国环境保护的历程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提出了环境保护32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现代环境保护历史上有了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

     1978年12月31日,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这部大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做出明确规定,为中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国务院召开了第2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当时担任副总理的李鹏同志代表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确定了环境保护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989年5月,国务院召开了第3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监督管理,向环境污染宣战,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4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总书记在第4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积德"的事业。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2002年1月8日,国务院召开第5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朱容基总理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总结并充分肯定了"九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对"十五"环保工作做出部署。会议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进展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九五"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内需过程中,我国明显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总体上看,全国环境污染恶化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从1997年开始,党中央连续6年在"两会"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对下一步环保工作做出部署。***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事关国家环境安全。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各地党政"一把手"对环境问题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加强环境统一监管,增加环境投入,鼓励公众参与。要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要突出重点,抓紧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

     在国家机构改革中,环境保护部门不断得到加强。1988年,国家环保局从原国家城乡建设环保部独立为国务院直属局。1993年,升格为副部级直属局。1998年,升格为正部级直属局,更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九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年均增长8%的情况下,有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八五"末期平均减少了15%左右。关闭、取缔了8.4万多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23.8万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

     国家确定的"33211"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工程(淮河海河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酸雨和二氧化硫'两控区',北京市,渤海)取得阶段性成果。淮河干流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海河、辽河流域污染程度有所降低,太湖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滇池富营养趋势有所减缓,巢湖富营养状态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两控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酸雨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渤海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

     (三)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

     国家实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的方针,加快了生态保护与建设步伐。国务院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三区"保护战略构想。完成了西部生态状况调查,启动了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启动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全国累计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227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821万公顷,占陆地国土面积的9.85%。国家批准了4个生态省、200多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对现有林区实行了大规模的封山育林,总面积已达7780万亩。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6.5%。

     (四) 环境法制建设取得进展

     "九五"期间,国家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制订了《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环境保护法规。修改后的《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环境保护监督渎职罪"的规定。迄今为止,国家共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0部相关资源法律和30多件环境保护法规,发布了90余件环境保护规章,制定了430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达1020件。

     (五) 环保投入大幅度增加

     "九五"期间,全国环保投资累计3600亿元,比"八五"期间增加2300亿元,达到GDP的0.93%特别是"九五"后三年,中央财政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中,有460亿元用于防治污染和生态建设,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

     (六) 全民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越来越高。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1998-1999年委托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9个县级行政区近万户进行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显示,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前4位问题。环境保护教育已纳入9年义务教育。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开设了环保教学内容。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具有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

     2001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开展了环境警示教育活动,对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设立了12369环境举报电话。加大了环境信息发布力度,先后发布了47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主要江河流域重点断面水质周报,重点海水浴场水质周报。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后,发布上年度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三、 中国环境保护的形势与目标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确定的"十五"环保目标:到2005年,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和管理体系。

     2005年,二氧化硫、烟尘及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10%。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20%。

     为实现"十五"环保目标,"十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投资共需700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比"九五"提高1个百分点。

四、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环境大国,在国际环境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以积极的态度参加了全球环境外交活动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1972年,中国政府派团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李鹏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在里约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并率先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2002年8月,朱熔基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并宣布中国政府已核准了《京都议定书》,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在国际环境会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浅谈叶尔羌河流域规划项目实
    中国地区生态现代化进程
    中国生态现代化34年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要点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国际背景
    河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
    青山绿水、兰天白云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