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要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30

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阐述的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需要有战略措施来实现。科学合理的战略措施,是成功的前提。战略措施和战略重点的选择,既要遵循生态现代化的规律,又要适合中国国情。生态现代化,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不是单纯的污染治理,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以人为本,而是经济与环境互利双赢,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这就要求我们,理性协调家庭、社会与地球(小家、国家与人类)的利益冲突,实现提高生活质量、发展国民经济和保护地球环境的三种利益的和谐统一(简称利益三统一)。然而,在传统观念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经典现代化是以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为代价的,这是基于工业化和工业经济的传统做法。生态现代化,要求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实现现代化与环境退化的绝对脱钩,发展与环境的协同进步。由于中国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所以,我们既需要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巨大环境损害,又要转变现代化模式,避免新的环境损害。转变现代化模式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环境损害。显然,我们需要完成三大任务:弥补和消除历史遗留的环境损害、减少和消除现代化转型过程的新的环境损害、完成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如果在2050年全面完成上述的各项任务,基本实现生态现代化,那么,中国的天就将是蓝色的天,中国的水就将是清澈的水,中国的人就将是健康长寿的人。在此基础上,在21世纪后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将有可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运河战略,要求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是生态现代化战略的一种规划方案。未来2050年是我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时期。要实现生态现代化路径图提出的目标,需要系统和全面的战略研究和系统工程设计,制定操作方案。这是一项需要众多专家和全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动态研究和适时调整。我们认为,未来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重点,需要考虑三个突破、三个布局和三个安全(图3-19)。

 
 

3-19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要点示意图

一、中国生态现代化的三个突破

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人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生态现代化,就是这个道理的应用。它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的。

概要地说,生态现代化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人的行为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人的行为,既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又受自身观念的支配。如果个人不能建立和具备现代生态观念,那么,人的行为模式的生态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基本特点是“三化一脱钩”,即经济的轻量化(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良性耦合,可以简称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型,主要特点是“三化一脱钩”,即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轻量化(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社会进步与环境退化脱钩、生活质量与环境进步正向耦合,可以简称为生态社会。随着三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将逐步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四个核心目标:高效低耗、无毒无害、脱钩双赢、互利共生。显然,这些内容也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所以,21世纪前50年,中国生态现代化,可以以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意识三个领域为突破口,以“三化一脱钩”为主攻方向,从源头入手,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冲突,实现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真正实现环境管理模式从“应急反应型”向“预防创新型”的战略转变(表3-48)。

 

3-48  中国生态现代化的三个突破口和“三化一脱钩”

 

注:“三化一脱钩”是一个有机整体(表2-22),它们相互关联,内涵部分交叉,效果相互支持。逆向脱钩指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包括相对脱钩(环境退化速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和绝对脱钩(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指标零增长或负增长)。正向耦合指经济增长和环境进步实现良性互利耦合。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