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理论基础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绿色GDP研究综述(一)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绿色GDP研究综述(一)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齐援军    文章来源:《国宏研究报告》2004年12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22

  一、绿色GDP研究回顾

  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建立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测算,可以精确的把握宏观经济的增长趋势及物质财富的增加。但,人们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测算中,忽视了因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造成的资源消耗和为环境污染付出的代价。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排除在核算框架之外,只计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直接产品的市场价值,而未能测算其作为生命支持系统的间接的市场价值。由此产生对经济社会发展误导作用,对世界范围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推波助澜。其结果有三: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负效益);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为克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缺陷,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加的发展模式向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为转变观念,就要求研究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一)国外绿色GDP研究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认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如何构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世界各国政府、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和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进行着理论探索。

  1、专家与学者对绿色GDP理论的探讨

  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此指标被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1986年布伦特兰报告的思想先锋(Goldsmith,1972);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James Tobin)和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 Welfare)。他们主张应该把都市中的污染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同时,加上一直被忽略的家政活动、社会义务等经济活动。按此计算,美国从1940年到1968年,每年净经济福利所得,几乎只有GDP的一半。1968年以后,二者差距越来越大,每年净经济福利所得不及GDP的一半。

  1989年卢佩托(Rober Repetoo)等提出净国内生产指标(Net Domestic Product)。指标重点考虑到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选择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印度尼西亚为研究对象,按他们设计的指标进行计算。经计算,印尼在1971年到198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到7.1%,但扣除因石油耗损、木材减少,以及由于伐木引起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后,实际经济增长率为4.8%。

  1990年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戴利(Herman Daly)和科布(John B.Cobb)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该指标考虑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损失,如财富分配不公,失业率、犯罪率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更加明晰地区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如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不能算作是对经济的贡献。按此计算,澳大利亚从1950年到1996年间,实际增长率只有官方公布GDP增长率的70%。

  1996年Wackernagel 等人提出了“生态足迹”度量指标(Ecological Footprint)。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产土地面积。世界按60亿人口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为 2.3hm2;地球生态承载能力1.8hm2,超出0.5hm2。如果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建议,再留出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以保护地球上其它3000万个物种,则人均生态足迹的参考值是2hm2。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目前使用的生态足迹的比重已超过全球生态承载能力的27.8%,高出参考值12.8个百分点。人类在耗竭自然资产存量。

  1997年Constanza和lubchenco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他们把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分为17种类型,把全球生态系统分共计20个生物群落区,他们计算了“生态服务”价值与全球国民产生总值(GDP)之间比例关系(1:1.18)。该指标体系的提出,对更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2、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对绿色GDP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1973年日本政府提出净国民福利指标(Net National Welfare),其主要内容是列入环境污染。国家制定单项污染的允许标准,超过污染标准,列出治国理污染所需经费。这些改善经费必须从GDP中扣除。按此计算,当时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8.5%,在扣除治理污染费用后,经济增长率降至5.8%。

  1973―1982年,联合国开始研究环境统计的方法与模式,并编写出《环境统计资料编制纲要》。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建立环境账户的指导方针,为此后许多国家建立各自国家的环境经济账户提供了参考。

  1981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报告《保护地球》,随之由世界银行在 80 年代初提出的“绿色核算 (green accounting)”。

  1983―1988年,联合国统计署与世界银行环境局、美国环保局合作,正式开展了环境与资源核算的研究工作,初步讨论了资源与环境核算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关系问题。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从1987年开始,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把环境与资源问题纳入发展战略之中的研究项目,并在此后几年连续开展多种研究合作。

  1989年以后,联合国统计署、环境署与世界银行合作,研究界定环境资源核算的概念,1994年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其2000年版正式手册已在2001年6月份出版。世界银行定期发布各国绿色统计数据,2003年版的“绿色数据手册”(ThelitdeGREENDataBook2003)已于2003年4月份出版。

  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率先实行绿色GDP。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基础上,得出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又进一步得出环境退化成本。在资本形成概念基础上还产生两个净积累概念:经济资产净积累和环境资产净积累。

  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会议),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 “绿色GDP”,以期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

  1993年联合国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合作,将环境问题纳入正在修订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框架中(UNSD),并最终推出一个系统的环境经济账户(SEEA)。该账户第一次提出同SNA一致的解释环境资源存量和流量的系统框架,并首先在墨西哥、博茨瓦纳、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进行了试点研究,以评价环境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环境经济账户(SEEA)体系一经推出,即在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是目前影响最广、被效仿最多的绿色账户体系。美国在同年即率先推出了反映本国环境信息的资源环境经济账户体系(SEEA)。1996年,印尼完成本国1990-1993年的自然资源环境账户核算,并初步进行了核算矩阵的构造及1990-1993年的实例估算。

  1998年,日本仿照提出广义的资源环境账户体系的理论框架(CSEEA),建立了较为完整的SEEA实例体系,给出1985年及1990年本国绿色GDP的初步估计,并将其用于环境政策的研究。近年,欧盟结合在挪威和芬兰开展的研究,制定出基于SEEA框架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欧盟统一模式――包含环境核算的国民经济核算矩阵(NAMEA),该模式已被欧盟成员国普遍采用。

  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发布基于"扩展的财富"概念,提出的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从而使"财富"概念超越了传统范式所赋予的内涵。“扩展的财富”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4大组要素构成,学者们公认“扩展的财富”比较客观、公正、科学地反应了世界各地区发展的真实情况,为国家拥有的真实“财富”及其发展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可比的统一标尺。

  特别指出的是,世界银行所提出的“真实储蓄率”指标 ,它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判据。世界银行副行长塞拉杰尔汀说:“真实储蓄率既抓住了财富现实衡量的本质内涵,也着眼于用真实储蓄率的动态变化去衡量财富影响的长远后果。”

  (二)国内关于绿色GDP理论的研究与进展

  国内关于绿色GDP理论的研究起步略晚,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追踪国际绿色GDP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结合本国实际也做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探索,主要表现为,较早的进行了区域性和全国性范围内环境污染损失的测算,研究结果受到政府综合经济研究机构的重视,并进入政府部门的视野。

  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WCED)以后,我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核算体系发展的最新成果,力求保持中国SNA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数国家的SNA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我国国内的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和知名学者一直也在跟踪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研究的动态与发展趋势。

  1、国内主要经济研究机构开展的研究

  1981年,在全国环境经济学术研讨会在江苏镇江召开。研讨会上首次发表关于计算污染损失的论文。论文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介绍和探讨了关于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理论与方法;二是对一个城市或一个企业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所做的估算和实例分析。朱济成计算了北方某城市1972――1976年年均水污染损失。

  1984年,《公元2000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首次对全国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估算。《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夏光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会1998年9月

  1988年受国际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开展“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首次尝试进行了关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

  1990年,过孝民、张慧勤主持了对“六五”计划时期环境经济损失研究,这项研究在计量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表述诸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被称为“过―张模型”。

  1994年,由金鉴明主持的“ 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使得对中国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有了一个比较持之有据的了解。

  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先后在国家环保局局长基金和联合国(UNU)支持下进行了“中国有90年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

  1996年到1999年间,北京大学应用“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提出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即对中国资源-经济-环境的综合核算,并且对1992年中国的EDP、GGDP进行计算。该研究侧重于对“中国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核算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并在1999年出版了以1993年版本的SEEA为基础的中国经济环境综合研究的专著,对我国1992年的环境(退化)和资源(森林、草原、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使用纳入经济体系的综合核算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该研究建立了我国国家尺度上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框架(CSEEA),估算出1992年全国的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成本约占当年GDP的4.87%。

  1998年,受联合国大学(UNU)资助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框架”课题对中国1993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进行了研究。

  2000年,北京大学将SEEA方法应用到中国农村,对农村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

  2000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设计了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核算体系,并以北京市为对象,系统地进行了1997年的环境质量和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和绿色GDP测算。研究结论是:北京市的绿色GDP为当年核算GDP的74.9%,即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北京市的GDP需扣减约1/4。

  2001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依据世界银行“扩展的财富”的思想、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进了计算与分析。

  2、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的研究

  1998年,国家环保局依据世界银行“扩展的财富”的思想、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进了计算与分析。该研究主要侧重于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资产负债(国民财富)核算的方式、核算途径、以及实际操作的研究与实践。

  2001年,国家统计局开展自然资源核算工作,重点是试编“全国自然资源实物量表”,包括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四种自然资源。通过编表,可基本搞清这四种资源的存量规模和结构状况。“全国自然资源实物量表”兼顾各种自然资源的不同特性,突出了宏观核算特点。今后,将相继开展“海洋资源实物量核算”、“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实际支出核算”、“环境核算”以及综合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

  2003年8月,国家统计局、中国林业科学院和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省林业厅、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联合研究,初步建立了海南省森林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的基本框架,以科学、全面、真实地反映森林环境资源的生态效能价值,为绿色GDP核算积累经验。

  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实物核算。物流核算是绿色GDP核算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总书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2004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成立绿色GDP联合课题小组,后又加入发改委和林业局,正在加紧研究适合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用以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将首先对能源、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实物量’的增减情况进行统计。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绿色GDP核算。

  2004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主办“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将在未来3至6年内初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来自美国、欧盟、联合国、亚行和中国国内的外近百名官员和专家学者。

  会议重点讨论了绿色国民核算与科学发展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经验、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技术方法等项课题。与会专家指出,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成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其基本框架可分反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污染的三个统计指标,科学反映各自的消耗成本及其经济损失。这是一项涉及众多指标、诸多部门的极其复杂的工作。目前,国际上已有20多个国家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但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通用做法。我国今年3月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启动“绿色GDP研究”项目,确立了总体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争取用3―6年的时间,初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绿色GDP)体系框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人强调,本次论坛将汇聚国内专家意见,探索出一个可以操作的绿色GDP统计办法。

  目前,国内从事国民核算体系问题研究的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然资源环境核算与国民经济体系相互关系的研究;将自然资源环境核算纳入国民资产负债(国民财富)核算的方式及核算途径的研究;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生产账户”(GDP)的生产方式方法及核算途径的研究;关于“中国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的核算模式、核算理论、原则与方法的研究。

  (三)我国在绿色GDP研究影响下所采取的若干措施

  1992年8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

  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1998年制定(1999年通过)《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要用五十年时间,完成一批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2000年制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九五”期间,治理污染共投资3600亿元,占GDP的0.93%,比“八五增加了2300亿元。

  2003年,为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明确21世纪初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保障措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总结以往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特制定《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四)国内出版的关于绿色GDP理论的一些著作

  1998年8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实例与理论研究》。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关于“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研究”成果的结集。

  1998年9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该书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数据,对全国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计算并分析。

  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可持续发展评估》一书,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信息需求出发,探讨了环境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问题,提出了环境核算框架、绿色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福利指标的修正方法,并且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2001年9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作者洪大用。该书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西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认为环境社会学的中心议题应是环境问题。作者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提出并论证了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转型范式”。

  2001年11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作者沈满洪。该书基于环境经济手段的效应分析和综合比较,提出了环境经济手段的选择模型和创新思路。

  2001年12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生态资产概论》,王健民、王如松主编。该收围绕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2003年1月,《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

  该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环境与发展研究丛书之一,丛书已出版:《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实例与理论研究》、《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绿色GDP研究综述(二)
    绿色GDP的概念、方法和实践
    绿色GDP理论研究回顾
    正确认识绿色GDP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堪忧
    中国绿色GDP核算破题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谈谈绿色GDP
    中国的另一种资源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