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环境资源 >> 正文 | ![]() ![]() |
|
|||||
| |||||
水资源循环与可持续利用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张录强 文章来源:博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5 | |||||
三、面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新模式 城市水资源利用新模式要求:(1)城市采取“以供定需”和效率优先原则,大力推广节水型生产、生活模式,杜绝源头浪费、提高水资源效率、压缩水资源需求规模;(2)严格实施雨污分流、污污分流,全方位实现污水达标排放,恢复城市雨水水文循环;比如,在城乡建设中,通过合理规划管线实现“雨污人流”,把天然降雨与生产、生活废水分开,将城乡景观河流规划为天然降水流向自然河流的通道。这样既可以减少城乡通、排水以及污水处理的压力,又可以使景观河流与自然河流连接成网,发挥河道排涝、河水更新和调节气候等完整的生态功能;(3)污水处理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包括绿地、湿地、景观河流、天然河流等),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4)发展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大力推行中水回用和一水多用,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5)城市规划以“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健康”为目标,减少硬化路面、降低人行道和绿地高度,使天然降水优先流入绿地,并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多余的天然降水通过排水管道排入城市景观河流(不固化河堤和河岸)或作为城市生态用水,再多余的部分流入天然河流、调剂余缺;(6)转变城市绿化模式,实现由高耗水型的草坪绿化向节水型的立体绿化转型。 四、发展节水农业,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五、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以往的做法是通过建造大量的水库和引水工程来人工调配水资源,以满足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事实证明这种水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库和跨流域引水,对整个流域的水热平衡和生态系统影响不容忽视。建造大坝和水库的初衷往往很好,可用于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应该是一项综合效益显著的工程。而实际在运行过程中,并不是按照这样的目标运行的。通常情况下,“欠水年”水库截流蓄水,用于发电和城乡供水,而下游只好干涸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系统面临退化的命运;当遇到“丰水年”时,水库则是先蓄水,实在顶不住了就开闸放水,下游地区则必须承受水涝之灾。如此水库和水坝,只是服务于流域中的局部地区,危害其他地区,显然是不合理的。以我国为例,新中国成立后共计修建了80000余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400余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近年来水灾,尤其是旱灾更加频繁。50年代与90年代相比,如将50年代定为100,90年代则为390多,即增加了近3倍。 钱正英曾对我国建国以来水利开发理念进行反思。他认为:地球为了维持她的环境功能需要河流,河流的环境功能体现为水文功能、地质功能和生态功能。水利部门只注重社会经济用水,没认识到首先需保证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水。我国海河、辽河等许多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大于40%,超过国际公认的合理值。[3]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中国大量的河流已经失去了正常的生态功能,造成了有水皆污、有河皆干的严重局面。河流是自然界的血管,水是自然界的血液,整个中国已经患上了血管栓塞和白血病。 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规律,统筹整个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才能维护河流的整体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应该优先保障河流水系的生态需水量,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国际公认的开发率上限(40%)。我国在大江大河水资源管理模式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明显的成效。现在通过水资源综合管理,黄河已经实现了全年不断流;而塔里木河在下游断流多年之后也重新恢复全线通水。但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管理模式尚未实现向综合管理的转型,区域水资源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基础上,全国性和地区性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急需建立与完善。 从当前的形势看,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地表水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条件下,地下水开采已经成为支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水资源来源。严重超采和地下偷排污水导致了严重的地下水数量与质量安全问题。除了在我国城区出现了大面的地下水漏斗外,部分地区从地下抽取新鲜水的COD含量已经达到了80mg/L以上,超过了淮河上游沿岸城市污水排放标准(60mg/L)。地下水资源利用宏观控制已是燃眉之急。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提高水资源效率在技术上潜力巨大。当前的关键是在于管理制度的创新。在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方面,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通过大幅度提高工、农业用水价格,把水资源成本计入生产、生活、经营的综合成本,强制推行阶梯水价,促进水资源的全面节约。
--------------------------------------------------------------------------------
[2] 姜文来。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对策研究。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40542;2006-5-1。 [3]易蓉蓉。钱正英反思河流开发。科学时报,2005-12-06。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土地可持续利用 沿海湿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策 大凌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与 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 浅谈聊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个问 孙家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 福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论合理的水价与水资源的可持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8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19003012048号 本站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