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环境资源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姜文来:中国“十五”水利环境保护评述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姜文来:中国“十五”水利环境保护评述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姜文来    文章来源:水资源环境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5



   (二)中国水利环境保护评述

  以上所列是中国水利环境保护标志性成就,实际上,中国水利环境保护一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并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重要作用。综观“十五”水利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在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取得令人鼓舞成就,来之不易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一直在增长。与此同时,水资源供给却没有明显的提高,甚至由于水资源来水量的限制,部分地区供给达到了极限。黄河的断流就是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它重要的湿地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如此。黄河近年来来水量总体减少,1999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398.4mm,折合降水总量3165.98亿m3,较常年偏少11.3%,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3,比2003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在来水量整体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依然保证黄河不断流、重要湿地补水和内陆河下游生态环境恢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令人鼓舞,值得称赞!

  (2)思想变化催生了水利环境保护新篇章

  “十五”期间,水利环境保护之所以取得振奋的成就,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水利环境保护的思想发生了重要转变,催生了了水利环境保护新篇章。新的治水思想就是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有机结合,强调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中心,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特别重视生态的保护,水利部门肩负起了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双重重担,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做好河流生态代言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且将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种思想的改变,适应水利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是突破生态环境制约水利健康发展的“瓶颈”的强大武器,改变了中国水利发展的进程,必将促进中国水利健康地发展。

  (3)水资源统一协调管理是水利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由于水资源具有流域性的特征,统筹水资源上下游之间的分配和利用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水利环境保护的关键之一。“十五”期间,水资源统一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用水、管水和治水工程是分属各个不同的部门的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目前,全国水务统一管理正逐步形成,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约1360个单位成立了水务局或者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57%,水利管理统一调度制度和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促进了水利环境的保护。黄河之所以不断流,其他重要的补水工程之所以顺利实施,水资源统一协调管理建立和实施为水利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行政支持。这也是今后水利环境保护重要的行政资源,将为我国水利环境的保护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

  (4)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水利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水利环境保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十五”期间,水利环境的保护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表1是我国“十五”期间用水效率变化情况。

表1 我国十五期间用水效率变化情况
流域 万元GDP用水量(m3)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m3)
2000 2004 变化   2000 2004 变化
全国 610 399 -211 479 450 -29
松花江 600 447 -153 533 517 -16
海河 350 180 -170 261 238 -23
黄河 680 343 -337 412 387 -25
淮河 390 236 -154 271 272 1
长江 550 335 -215 489 467 -22
珠江 640 396 -244 916 852 -64
东南诸河 370 222 -148 665 558 -107
西南诸河 1280 972 -308 616 613 -3

  从表1可以看出,各流域万元GDP用水量和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变化存在很大差异,总的趋势都减少了,从全国的角度来看,2004年同2000年相比,万元GDP用水量减少了21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减少了29立方米,用水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能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为更多的水资源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条件。有必要指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的具体行动,这种思想改变了传统的水资源认识,为进一步开展水利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水利环境保护建议

  中国水利环境保护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为了更好地做好水利环境保护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进一步深入绿色水利理念,从思想深处保护环境

  思想是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源动力。中国水利环境保护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根本的原因与水利发展过程中重视生态环境分不开。“十五”为水利环境保护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水利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水利环境保护欠帐还很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利环境保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既是动力也是挑战。未来的水利发展需要将绿色水利理念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等全过程范围内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用水利环境保护文化引导水利环境保护,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进一步实现科学的发展观。

  2、 建立长效的水利环境保护机制

  我国虽然在水利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成就,令人鼓舞,但如果对这些成就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成绩中的背后有不少“救火式”的 应急水利环境保护痕迹,真正的水利环境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将制约我国水利环境保护的进程。建立长效的水利环境保护机制涉及到很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建立水利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具体的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将生态环境用水同生产、生活用水一样放在同等位置纳入规划制度;建立水利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受益者补偿原则”;建立稳定的水利环境保护投资渠道,建立有利于水利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并从法律层面上进行约束与管理。

  3、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应该承认,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十五”期间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水利环境保护已经渐渐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正在逐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贴近。但我们也必须地清醒地认识到,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环境保护体制还任重道远。目前我们的水利环境保护,行政色彩依然很严重,市场还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研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环境保护体制和制度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我们在此方面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水权水市场理论探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实践层次上也有了水权交易的实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最急迫需要进行的工作是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相应的法规,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水利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需要特别注意和提醒的是,划清市场与政府在水利环境保护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由市场能做到的事情,就将其剥离出去由市场调节配置,政府管应该管的事情,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创造和谐高效的服务平台是今后水利改革的重要方向。

  4、 建立科学的水利环境保护评价体系

  水资源是环境最为活跃的因素,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很敏感的。如何评价水利环境保护的效果,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目前所用的评价方法,是环境保护所用的通用方法,这种方法,有普适性,但对水利而言针对性不强,因此针对水利特殊性建立科学的水利环境保护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水利环境影响评价不能局限于影响的本身,可能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如水电的开发效益和损失的评价,要同煤发电或者石油等发电等做对比分析,如果用煤发电,可能产生温室气体或者产生酸雨的二氧化硫等,需要进行治理,同时消耗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将其利弊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用于宏观的决策数据,科学的评价水坝对环境的影响。现在关于大坝建设存在争论,实际上也体现了科学的水利环境保护评价体系的缺失。如果有一个科学的水利环境保护的评价体系,然后用这个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估,所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具有针对性,可接受性会增大,有利于科学地决策。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业研究所,姜文来)

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与环境
    如何保护全球环境
    农业环境保护的认识
    加强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
    论农药污染与环境保护
    国际环境法中的贸易与环境问
    理顺关系定好位 努力建设生态
    生态型河道建设刍议
    墨西哥之水利行
    “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