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的动物伪装艺术
有时候生存就意味着欺骗、盗窃和伪装。《美国国家地理》摄影记者拍到的这些高超的动物伪装技巧,令人感叹生命之灵气。你能看出这些有趣而高超的伪装吗?
一只旗足虫栖息在一朵西番莲花上,而一只鸟儿正瞄准了这只旗足虫,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它飘扬的“红旗”——旗足虫试图借此使得其天敌下嘴时远离要害,咬到不致命的部位。
一根手指长螽斯伪装成一块覆有青苔的树皮,在巴拿马森林那不见天日的下层植被中,很难发现。不过,这种伪装并不仅局限于其外表,披着这层外衣的生物自身还必须成为伪装的一部分。这种在夜间活动的昆虫,在白天的时间里要保持静止状态,隐匿其外形。
马来西亚的一只雌性叶科昆虫,更像植物而不是动物,让其众多的树叶模仿高手中脱颖而出。根据最近在德国发现的一块化石判断,这类昆虫在470万年间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作为数千类叶状生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叶虫(Phyllium giganteum)伸展开来可长达4英寸。
伪装成树
这两只迷彩螽斯(Mimetica katydids)的翅膀状若树叶,上有褐色的斑点,边缘也不平滑;腿则状若细枝。它们在休息或进食时可引起不了丝毫的注意。尽管如此,它们的最佳伪装也有失败 的时候。这类动物的肉质多、蛋白质丰富且无毒素,眼尖的猴、鸟、蜥蜴、青蛙和蛇都在努力寻找和捕获它们。
“两面派”
多出一双眼睛,即使是一双假眼睛,对于为那些根据外表选择猎物的捕食者所追逐着的昆虫们来说,也是一种恩赐。锯鼻飞虱(saw-nosed plant hopper)的第一重防御便是伪装。
“两面派”
但是如果一只鸟,或者其他猎捕者瞄准了它,锯鼻飞虱会把它们吓一大跳——通过露出一对红斑,这对红斑会被误认成一只更大型动物的眼睛。
“两面派”
“蝶蛹(butterfly pupa)”——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丹尼尔•简森(Daniel Janzen)在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发现的一个物种——也有一张假脸。住在一张卷起来的树叶里,它从中“探出一双眼睛”,对于那些在层层树叶中探索昆虫猎物的体型较小的鸟,它的眼斑可以起到威慑作用。虽然这是自然界一个比较普遍的伎俩,但“假眼策略”看起来也不是万无一失的。被捕获的动物们可能有第二重防御,例如散发出异味或分泌出毒素。飞虱则采用了一种更具智慧的方式——模仿带刺的黄蜂的嗡嗡叫声,刺激对方尽快释放自己。
假身份
藏在你面前的是头很大的Hyalymenus若虫(脚朝上),它已进化到外观和行为都象食树汁液的蚂蚁——这种更凶猛的 生物会蜇人或使用毒素、刺及群体攻击。捕食者都会避开这种蚂蚁,于是也就会错过冒名顶替者。但是这种伎俩是很危险的:如果这种蚂蚁在群体内发现了这种无 害的混入者,就会发动攻击。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