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耳朵功能强大
动物耳朵形形色色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类接收外界的信息量85%是通过眼睛的,只有14%是通过耳朵来完成的。而动物们的耳朵,除了充当听觉器官外,还有许多奇特的功能。
在林中蹦蹦跳跳的松鼠,为了不致被树枝荆棘伤害,会用它的耳郭拿来保护眼睛。猞猁的耳朵尖儿上的那撮毛,能帮助它判断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如果剪掉它们,猞猁就不容易辨清声音的方向了。
猫的耳朵能清晰地辨别从3英寸到3英尺范围内的声音来源,并能从物体的前后移动中定位声音的确切来源,同时引导眼睛的方向。猫之所以,能做到在低矮的墙上不慎滑落时,仍能保持平衡感,完全得益于内耳的一个装置。
除此之外,猫还会用耳朵表达情感。当猫感觉放松时,它们的耳朵就会自然地往前和往外伸展。显示出一种懒洋洋的状态。当听到某个方向有声音时,猫的耳朵会立刻挺立起来,这时,猫就进入了警戒状态。当猫生气时,它们的耳朵会抽动起来。猫的耳朵如果伸展平了的话,这说明猫在自卫。当猫决定发起进攻时,它的耳朵也能泄露这一信息:这时猫的耳朵肌肉收紧并开始转动,从后面看,耳朵的这种状态会更加明显。
生存历史比人类还长的老鼠,为了躲避危险,它们用人类无法听到的高频率声音进行交流。小老鼠痛苦哀号的声音的频率大约在40.000赫兹左右。老鼠就是运用这种超出它们捕食者听力范围的高频率的声音来互相报告险情,同时不引起捕杀者的注意。当你能听到老鼠“吱吱声”时,其实它们在进行“远程通话”呢!
能把耳朵当眼睛用的,恐怕要算空中飞行的蝙蝠了。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因为它的耳内具有超声波定位的结构。蝙蝠飞行的时候,由口和鼻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附近物体便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反射回来的回声,能够确定猎物及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
然而大自然是奇异的,尽管蝙蝠具有高超的辨声能力,但是有些昆虫,如夜蛾仍然能逃避它的追捕。夜蛾依靠胸腹间的一种奇妙“耳朵”———鼓膜器,能在30米外“听”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并且迅速作出判断而从容逃走。如果把蝙蝠称为“活雷达”的话,那么夜蛾具有高超的“反雷达”装置。
龟也有耳朵的
由“鱼”字,联想到与此字极似的“龟”字。那么龟的耳朵又长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你只是看一眼是找不到的,要等它把脖子伸出来,仔细地观察脖子的左右两侧,你才会发现:在它的眼睛后面有两个看起来像贴着的薄膜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龟的耳朵。
龟的耳朵不像人的耳朵那样有耳垂,看起来那么醒目;但是有些龟,如沼泽龟和陆龟这两种龟的耳鼓膜长在脖子表面,因而人们也能看见。而海龟的耳鼓膜被鳞甲覆盖住,就难以发现了。
蚊子借听觉天线辨雌雄
蚊子是昆虫,不是哺乳动物,没有称耳朵样的听觉器官的部件之一———外耳壳。但是蚊子有听觉,以雄蚊为例,它感觉声波振动的、可见的听觉接收器是在它头前,两根长有细毛像鸡毛掸尘的听觉“天线”。则雌蚊无此形状的“天线”。用这个办法,可以鉴别蚊子的雌雄性别。
延伸阅读
|
没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