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发展碳汇渔业的几点建议

发布日期:2022/1/7 16:16:31 作者:翁伯琦 罗… 出处:中国环境报

翁伯琦 罗土炎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提出“碳汇渔业”的概念和发展目标,把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渔业生产活动泛称为“碳汇渔业”。笔者认为,发展碳汇渔业要统筹并举,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渔业养殖结构。碳汇渔业还未形成体系化的应用理论、模型标准、计量方法等,碳汇渔业理论与增汇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应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碳中和及海洋碳汇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寻找着力点和结合点,构建适合中国海洋碳汇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与高校、院所、企业等共同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系统性实施方案。鼓励多元投资,划定一些海域建设全国碳汇渔业示范点,对碳汇渔业实行补贴政策,鼓励并引导渔民大力发展碳汇渔业。

开展现状调查,总结推广生产模式。通过监测并了解海洋养殖品种分布范围及生产面积,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以增加碳汇。重点推广贝藻混养等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示范项目,利用养殖品种间的生物习性及互补优势,实现绿色化与可持续养殖模式,提高碳汇渔业产量并优化养殖产业结构,实现不同能量物质的循环利用、养殖活动与环境条件的协调和统一。充分开发碳汇渔业的固碳潜力,形成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低的“三低”产业,实现海洋养殖渔业汇碳、存碳和固碳的多元化目标。

建设海洋牧场,优化构建系统工程。 通过海洋牧场和海洋森林工程建设,在特定海域人为地恢复和建立海底草场、人工渔礁,营造、改善和修复海洋生物生境;通过人工增养殖放流、生物群体控制等技术,建立可管、可控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维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形成完善的海洋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以人工控制管理为特征的“放牧型”“管理型”海洋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优化构建系统工程,既要实现海洋生物资源恢复与养护的目的,又要实现渔业低碳生产的目标,这是实现海洋养殖业发展与低碳渔业生产的可靠途径。建设海洋牧场,根本目的在于带动地方海水鱼苗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为渔民提供转产转业出路,有助于稳定转产转业渔民收入,保障渔区社会和谐稳定。

实施有效监测,建立碳汇计量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科学评价渔业碳汇及其开发潜力,探索生物减排增汇战略及策略。研究并形成规范的海洋碳汇标准化体系,实现标准化生产与经营。创新碳汇渔业补偿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扶持发展全国碳汇渔业的龙头企业。通过金融支撑支持碳汇渔业发展。对碳汇渔业中有效做到节能减排的技术革新和管理举措,安排专项基金资助,逐步把碳汇渔业纳入到国家低碳经济产业政策扶持范围。

加大科研投入,健全碳汇产业链条。围绕海洋碳汇渔业投资、生产、开发与贸易健全产业链条。推进藻类养殖、低碳渔业、科学养殖、海洋牧场发展,建设海洋养殖与渔业碳汇产业化示范项目。重点支持把碳汇渔业品种养殖、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网络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同时,根据国内外海洋养殖碳汇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沿海地区碳汇渔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建立高校、院所和企业海洋碳汇发展协同创新,形成研发—应用—产业联动机制,加大对碳汇渔业重点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加快碳汇渔业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绿色低碳与渔业碳汇技术推广应用。

提高公众对碳汇渔业的认识、关注和重视,加大宣传和舆论引导,不断增强人们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意识。切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海洋知识的宣传。结合深入开展的碳汇渔业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对主要碳汇渔业养殖区人员开展系统培训,更新养殖观念,提高技术水平,使得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及科研成果能够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