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实现“双碳”目标,最需技术性人才和政策管理人才

发布日期:2022/12/28 9:56:56 作者:李莹 出处: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李莹

“双碳”战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催生了大量的“双碳”人才需求。当前的“双碳”人才培养能否满足需求?我国“双碳”人才培养面临哪些困境,如何解决?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系主任刘轶芳。

人才培养不应仅是“双碳”战略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应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中国环境报:“双碳”人才培养如今成为一个热点,如何从国家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看待这一现象?

刘轶芳:“双碳”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要靠产业推动、制度设计和机制配合共同完成,这三者最终都落到了人才需求层面。从某种意义上看,“双碳”人才的水平和质量,“双碳”领域人才规模和力量,决定了“双碳”目标具体的实现路径、实现周期以及实现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认为,人才培养不应仅是“双碳”战略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应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中国环境报:从增加就业、加速经济增长角度看,培养“双碳”人才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刘轶芳:“双碳”领域涉及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和产业,所以无论是工业领域、制造业领域,还是经济管理服务业领域,未来的市场需求一定非常大。但“双碳”战略衍生出来一些新的岗位,很有可能是从原有的岗位转换过来的。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首先经历一些结构性失业的问题,需要一些从业者迅速地转变工作岗位。以汽车产业为例,我国拥有巨大的汽车市场,虽然我国是传统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但并未处于行业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我国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更强,拥有的经济附加值更大。所以,同样是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仅从传统汽车领域就业转换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就业,对就业虽没有影响,但对我国的GDP是存在影响的。

可见,并不能通过简单的人才需求预测进行准确判断。所以说,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双碳”人才需求的规模还无法做出准确测算。

中国环境报:您主持编写的《“双碳”人才洞察报告》日前发布,根据您的研究,推动“双碳”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刘轶芳:在我看来,主要是技术性人才和政策管理人才两大类。

技术性人才方面,首先需要技术研发者。节能减排、能源替代等核心技术能否实现突破,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在“双碳”战略下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双碳”战略离不开技术研发者。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工程生产领域会衍生出来大量的制造者、生产者。

同时,“双碳”目标需要通过顶层机制设计、发展路径规划进一步落地,这就离不开政策管理人才。在顶层设计明确“双碳”各项工作内容、目标、原则等基础上,大量市场、法律、金融、咨询等相关人才需求也将随之产生。

实现相对稳定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双碳”人才供给,至少要经历4个阶段,这几个发展阶段不断迭代、不断调整供需,直至平衡。

中国环境报:随着碳达峰工作的推进,“双碳”人才能否满足目前发展需要?

刘轶芳:实现相对稳定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双碳”人才供给,至少要经历4个阶段,这几个发展阶段不断迭代、不断调整供需,直至平衡。

第一个阶段是相对迷茫阶段。虽然我们已经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但发展路径并不清楚明确。不管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产业发展者都不知道该怎么做,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但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够清晰明确。第二阶段,大量的人才需求会引发市场关注,一些从业者会对自身职业方向进行调整和转型,但供给数量和质量仍滞后于需求。第三阶段,“双碳”人才逐步有规划地被培养出来。经过磨合,企业人才也实现了转型。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双碳”领域,人才缺口逐步减小,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反转,人才开始出现竞争、优化。第四阶段,经过了优胜劣汰,行业人才供需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当然,“双碳”行业是高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行业,一旦有新的技术突破或新兴产业发展,又会引起人才供需新一轮的调整周期。

当前,我国“双碳”人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我认为,目前正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的一个过渡期。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2021年3月,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8项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被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序列。国家化工联合会牵头制定了“双碳”领域的人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这些都为我国“双碳”领域正规化的职业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关键基础。

高校培养“双碳”科研型人才还需要一定的周期,专业方向调整、研究方向确立等都需要更为充分的论证和积累,“双碳”人才培养时间会相对更长。此外,“双碳”人才市场也存在着信息差。雇主方苦于现有从业者技能不足、中等经验人才短时难以补充;求职方却反映求职迷茫、入行无门。因此也能直接观察到,供需双方都在行动,双方也开始了磨合的尝试。

鉴于高校培养方案调整存在滞后、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长的困境,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双碳”人才培训是快速提升企业“双碳”人才能力的有益尝试。

中国环境报:在您看来,“双碳”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刘轶芳:一方面,“双碳”行业发展本身处于自我摸索的过程中,“双碳”目标明确的实现路径有待探索。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朝着什么方向去匹配等问题,目前供需双方都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供需双方的需求存在错配的问题。虽然供需双方的具体要求在明确的过程中,但如何将已经被明确的信息有效地传递和让双方对接起来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单位,关注行业领域相对较少,与企业沟通渠道还不够畅通、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如何将企业对“双碳”人才的具体需求纳入培养方案,高校目前尚缺乏一个很好的机制。

中国环境报:培养“双碳”人才应从哪些方面努力?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刘轶芳: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与相关行业企业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更明确“双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行业协会应当成为培养“双碳”人才的重要力量。鉴于高校培养方案调整存在滞后、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长的困境,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双碳”人才培训是快速提升企业“双碳”人才能力的有益尝试。我个人非常希望行业协会与高校能够建立更充分的交流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帮助企业梳理人才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提供更多来自企业的需求信息,为高校培养大纲、专业方向调整等提供更多来自市场的声音。

政府也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可以组织高校专家学者进行市场调研、对相关课题研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搭建政企学交流平台等。打破信息传递阻碍,建立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供需协调。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