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资深碳排放管理员眼中的“碳圈”
发布日期:2023/2/6 9:47:58 作者:刘良伟 出处: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刘良伟
2022年,作为一名有着十余年从业经验的资深碳排放管理员,汪军完成了一次职业生涯的转换,从在一家主要涉及绿色农业、绿色能源业务的企业任职,转为到另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任“碳中和管理总监”。有意思的是,“碳中和管理总监”这个名字还是汪军自己起的。
“碳圈”缺什么样的人才?
“这家企业从董事会层面成立了碳管理组织,可见其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这是我选择这家企业的原因之一。”汪军告诉本报记者,“上任之后,一切几乎从零开始,连‘碳中和管理总监’这个名字都是我自己起的。”
据介绍,在布局“双碳”方面,国内动作比较快的企业,大多是从2021年年中开始的。很多企业处于一种想加强“双碳”布局,又不知道该干什么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双碳”领域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便成了“香饽饽”。
“过去一段时间,‘碳圈’比较知名的咨询机构的中层管理人员,有很多被‘大厂’挖走了。但是,对于这些人的‘定价’又似乎比较混乱。比如,一位在‘碳圈’有5年或10年工作经验的人,应该对应什么水平的薪酬,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认知。所以,经常会有人去了某家公司后,发现另外一家公司开出的薪酬翻倍,待不住又跳槽的情况。所以,‘双碳’赛道呈现出人员流动大、管理人员‘市场价格’不稳定的局面。”汪军说。
这一方面反映出富有经验的“双碳”管理人员较为匮乏,“僧多粥少”是常态;另一方面,则印证了这个新兴行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处于摸索状态。
记者了解到,一些有关“双碳”人才的研究报告认为,从业人员呈现“哑铃”结构,具有资深从业经验的低碳行业专家和受碳中和风潮影响而加入碳行业的新人之间,缺少中等经验者的过渡,导致业务当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但在汪军看来,目前“双碳”从业人员是金字塔结构。
他说:“高层和中层人才太少了,想要进入‘碳圈’的新人太多了,行业内不缺新人。对于正在搭建碳管理团队的公司来说,他们更需要有经验的人。而对于碳咨询公司来说,他们正在进入加速扩张阶段,这两年业务量激增,也面临着没有精力培养新人的情况,宁愿高薪聘请有经验的人,也不愿聘请新人。”
企业布局“双碳”,怎么迈出第一步?
作为一名资深碳排放管理员,汪军的到来,将从零开始为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擘画“双碳”蓝图。
“对于一家在‘双碳’方面刚刚开始布局的企业来说,第一步要‘摸清家底’,明确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没做。第二步是做好规划,包括完善考评机制、加强人才建设等。”汪军表示,“像我们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有很多分公司、子公司,如何让大家都执行你的计划,是一道急需破解的难题。”
据汪军介绍,目前,在很多企业的KPI体系中,“双碳”工作做得好坏还没有传递到对管理人员的考评中。这也导致很多人,尤其是“唯KPI论”的人,缺少了解“双碳”的动力,对相关工作开展不积极不主动。
“我们公司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很大,集团希望在这方面做出一些表率。2023年,我们将在‘双碳’相关考评机制上做一些探索。”汪军说。
正如汪军在他写的《碳中和时代——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一书中所说,碳中和时代,所有人的财富都将通过碳排放重新分配,高碳企业的财富会流向低碳企业,增碳行业会流向减碳行业。这些企业的财富重新分配又会逐渐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实际上,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认定要走“碳”这条道路,并且一直在蓄积力量的汪军来说,是个机遇。汪军在帮助企业布局“双碳”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研究“碳圈”关注较少的问题。
“现在大家谈碳中和都是分着行业谈,光伏要怎样,氢能要怎样,新能源车要怎样。但实际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下一步,我想针对某一个点,对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相互之间的协同与竞争进行分析,看看这些领域到底值不值得投资,目前,很少有人做这样的分析。”汪军坦言。
公众对“双碳”的认知在什么水平?
2022年9月,汪军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字是《英国放弃2025年碳中和目标,全球碳中和雪上加霜!》。这是一篇“没有一句真话”的文章。紧接着,第二天,他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字是《关于西方国家放弃碳中和的谣言?我换了一种方式辟谣》,为前文做了澄清。
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事还要追溯到2022年的两则消息:一则是德国暂时取消了203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100%的目标。另一则是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放弃2025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原因是这所城市一个重要的CCS(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的政府补贴不到位。
汪军说:“这两则消息在网络上发酵后,特别是一些大的营销号传出的消息却是:西方国家集体放弃碳中和!这些谣言很容易形成传播爆点,导致很多人不明真相,问我‘西方国家集体放弃碳中和了,我们该怎么办?’”
这让汪军想到了此前欧盟多国被迫重启燃煤发电一事,不少网友对此缺乏理性认知和判断,显示出公众对“双碳”的认知还远远不够。
“这么做,主要希望让大家了解事实真相的同时,也是提醒大家,要保持怀疑的眼光。”汪军说。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