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生活 >> 正文

传统生活与现代技术帮助中国人"低碳避暑"

发布日期:2010/8/5 11:05:58 作者:明星 李丹 出处:新华网

  新华网长沙8月5日电(记者明星 李丹)炎炎夏日,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乡田心寨的马田鼓楼内,不时飘出爽朗的笑声。马田村10多名村民坐在鼓楼里,享受着穿堂而过的清风,聊起寨子里的新鲜事。

  尽管楼外的温度逼近40摄氏度,楼内却感觉不到闷热,通道侗乡依山傍水修建的村寨,成为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面对高温酷暑,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从传统的东方生活方式中寻找“低碳避暑”的智慧,度过一个“不插电”或“少用电”的夏天。

  居住在武汉市江岸区花桥二村的代光红是一名家庭主妇,她的度夏秘诀就是“坐藤椅、摇蒲扇、喝绿豆汤、睡竹席”。凉风习习的长江江滩市民公园和植被茂密的珞珈山,留下了她们一家人度夏的足迹。

  8月以来,天然避暑胜地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区迎来了旅游接待高峰,游客们呼吸着张家界的纯净空气,在流水潺潺的金鞭溪漫步,欣赏旖旎山峦,暑意全无。

  到防空洞纳凉则是许多杭州人夏天的一大乐趣。杭州市近期免费开放9处防空洞供市民纳凉避暑,这些背靠大山挖掘的山洞夏季温度只有20多摄氏度,依靠自然风便能消暑解热。

  据统计,过去7年,杭州市到防空洞避暑的居民有93.6万余人次。杭州市避暑纳凉领导小组组长、市人防办主任陈玮说,这是杭州市人防系统利用自身资源,为杭州打造低碳城市展开的具体行动,传达的是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理念。

  除了采用天然的避暑方式,中国各地还严格控制公共建筑的温度,降低能源消耗。长沙市能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雷云介绍说,长沙现有公共建筑约400栋,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标准,每年能节约2.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5.75万吨二氧化碳。

  新技术的使用,也使得“低碳避暑”成为可能。在广东省中山市的益达服装公司,一个有400多人的大型车间在闷热的天气感觉十分凉爽,这是由于独特的水帘“空调”——车间一侧装有特制的窗帘,循环使用的水从帘上流下,对面一侧的十几台大型抽风机启动后,车间里形成的负压状态让室外空气透过水帘,降温、隔尘后形成凉爽洁净的穿堂风,此举比用空调节省90%的电力。

  如果说避暑还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将“火炉”的温度降下来就更令人振奋了。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和南京,因其夏季天气酷热难耐,数十年来一直位列中国“四大火炉城市”。最近公布的一项气象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和南京已经成功摘掉“火炉”的帽子。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筑荪说:“几大‘火炉城市’都想办法降温。武汉夏季太阳辐射的地面很热,在种植树木覆盖陆地方面,法国梧桐被认为最佳树种。为了防止落毛,还将成千上万的法国梧桐换成少毛种。”

  记者看到,在武汉城区周围,一条达188公里的中国最长环城森林带已经开始发挥“绿色空调”的作用,这条绿化带让武汉市区平均降温1至2摄氏度。南京通过提高城市道路的树木覆盖率,2009年夏季就很少出现高温天气了。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