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气候变化 暑期社会实践 节能减排 生态文明 环保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 低碳经济 空气质量 健康 能源 新能源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低碳 >> 低碳经济 >> 正文

我国探索金融手段鼓励碳交易

发布日期:2013/4/1 9:21:45 作者:钟志敏 出处:中国证券报

  建筑业是高耗能、高排放的大户,除了通过呼吁行业自律和限制企业排放外,还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推动建筑节能。近日,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成立建筑减排专委会,将通过碳交易、信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基金和民间投资等多种金融手段,鼓励碳排放交易。同时为了增强碳排放信息的透明度,建立统一的碳披露规则,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与北京、上海、深圳等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平台联合发起并启动中国首个企业碳披露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以7个试点城市为基础的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通过市场化的竞价方式,形成公允的市场价格,解决碳资产无法估值的尴尬难题。但同时,碳资产是新事物,在风险防控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银行可以通过与环境交易所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信用平台,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共同研发标准化合同,利用交易所拓宽投资和退出渠道等方式规避法律风险,防范信用风险。

  建筑业是耗能排放大户

  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52%的世界平均水平。联合国报告预计,中国城镇化从现在到2030年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届时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左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3亿左右。

  这不但给建筑市场的长期繁荣提供了支撑,也给建筑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建筑业二氧化碳的排放远远高于运输业和工业,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总排放的30%以上,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5%,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建筑中心调研显示,大型公共建筑物普遍存在30%的节能潜力。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业节能规划》预测,到2015年北京市城镇住宅面积将达到5.2亿平方米,城镇公共建筑面积将达到3.2亿平方米,城镇民用建筑总量将达到8.4亿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40%。2015年北京市城镇建筑采暖能耗需求为1657万吨标准煤,城镇建筑用电折合1365万吨标准煤,两项合计共耗能3022万吨标准煤,占北京市能源消耗总量(9000万吨标准煤)的33.6%。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表示,在所有建筑能耗中,建筑设备运行的能耗占了最大的比例,最主要的就是采暖和制冷。在我国北方,尽管采暖城市居住面积只占到全国城市居住面积的10%,但建筑能耗却占到了40%。

  虽然,目前看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建筑能耗低于发达国家,但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房屋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却是他们的2-3倍。

  据了解,我国的建筑耗能已超过5亿吨标准煤,如果用这些煤来发电,将能够产生出约15000亿度电,是2011年三峡电站发电量的19倍。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接近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近200亿平方米,这些新增建筑将源源不断地消耗大量能源。

  探索市场化手段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尚不完善、不具体,缺乏激励促进政策,建筑节能发展的产业支撑不足,投融资机制的形成滞后,建筑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对建筑节能的推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节能建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建筑节能市场推进机制尚未形成,低碳和绿色建筑消费理念尚未被普遍认同;建筑能耗计量、检测手段不适应建筑节能的需要;建筑节能市场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投资保障机制和融资平台尚未建立。

  为了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的建筑节能发展格局,通过碳交易、信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基金和民间投资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推动建筑节能减排融资机制建设,北京市绿色金融协会特发起成立建筑减排专委会。

  “此次成立的建筑减排专委会将充分运用市场化的平台,运用金融手段,把相关的利益方集中到这个平台上,让大家一起为建筑业的减排、节能,促进建筑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作贡献。”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执行副会长、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表示。

  据悉,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专委会将集中开展市场调研、政策研究与能力建设,搭建投融资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帮助政府主管部门了解市场声音与需求,为建筑节能减排投融资机制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参考;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加强低碳能力建设,通过信息交流拓宽投资渠道,推动行业实现绿色发展。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由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中国主要的碳排放企业、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发起成立,是中国碳减排行业首家同业组织。

  碳披露是基础

  2013年我国即将启动的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对企业排放数据的收集、管理和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增强碳排放信息的透明度,建立统一的碳披露规则,促进企业碳管理的正向循环,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与北京、上海、深圳等试点地区的碳交易平台联合发起并启动中国首个企业碳披露项目。

  目前,在加强碳交易领域能力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碳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内人士表示,开发创新的融资工具、增强企业碳排放信息的透明度对扩大交易规模至关重要,只有在金融机制的支持下,碳市场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和参与者,并最终形成一个定价机制,从而为低碳经济运行提供融资服务。

  据悉,企业碳披露项目具有公益性质,将邀请中国有领先意识的企业填写碳披露问卷,并将以此为基础通过信息整理和数据分析,形成对当年中国企业碳排放、碳管理状况的研究报告,在2013年底召开的华沙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国角”发布。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会长、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表示,该项目研究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减排政策要求、适宜企业实际操作的碳披露体系,促进中国企业碳披露规则趋于统一,为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全国性碳市场奠定基础。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碳资产没有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那么金融机构将无法对其评估,融资通道难以打通。以7个试点城市为基础的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通过市场化的竞价方式,形成公允的市场价格,解决碳资产无法估值的尴尬难题。但同时,碳资产虽然是新事物,但在风险防控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银行可以通过与环境交易所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信用平台,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共同研发标准化合同,利用交易所拓宽投资和退出渠道等方式规避法律风险,防范信用风险。

将本文章收藏至Google书签 Live Bookmark 百度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QQ书签 收藏到豆瓣 添加到MySpace Yahoo书签 腾讯微博
  • 下一篇文章:

  • 上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