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壳氏唯根据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设计不同的餐具,比如针对韩国设计了韩式碗。
十几年前,就有人用稻壳做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引发诸多关注。
遗憾的是这些餐具只能使用一次。
而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家外资公司——壳氏(泉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独辟蹊径地设计、生产了上百种可多次循环使用的稻壳纤维制品,
如餐具、玩具等,据说无毒、安全又环保,特别适合儿童使用。
这些产品是否真如传言所说得那么好呢?
1月21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
来到该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探究竟。
小清新的稻壳餐具
壳氏(泉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2012年成立的,它的试验性工厂位于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溪埔工业区,面积不大,只有一栋4层楼的厂房。《环境与生活》记者进入厂区后,没有听到机器轰鸣的噪音。该公司总经理庄展鹏和市场销售总监古轲雄都是马来西亚人,为了让记者了解什么是稻壳纤维产品,他们先带着记者来到二楼陈列室参观。
推开门,迎面是一个稻草人漫画形象的标志牌,上面印有该公司品牌“壳氏唯Husk's Ware”,意为“谷壳器具”。室内更醒目的当属横一排竖一排、紧挨着两面墙的陈列架,架子上整齐地放着稻壳厨具餐具,有砧板、咖啡杯、碗、勺子、盘子等,琳琅满目。“产品还没全摆上来,一共有近200种。”庄展鹏介绍。
它们在造型上和常见餐具无太大差异,只是颜色没有塑料餐具鲜艳,都和褐黄色的牛皮纸差不多,呈稻壳本色。整体素雅,颇有小清新之风,这和壳氏公司宣传标语“简洁、天然、健康”很契合。这些表面光滑的餐具,不细看可能会误以为是塑料餐具,细细端详则隐约可见谷壳粉末的微粒。

壳氏唯的儿童餐具套餐,可以组装成玩具。不同颜色有不同表情。
用8年研究开发
研究稻壳应用的人不少,庄展鹏是怎样和稻壳结缘的呢?他又怎么做到让稻壳餐具能够重复使用?他告诉《环境与生活》记者,经专家指导加上自学研究这项技术,经过一次次实验,到如今第六代产品的成功,他整整用了8年!“起初,产品表面较粗糙,技术进步使它们变得光滑、纹理更均匀。”他随手拿起初期和现在的产品作对比。
8年前,庄展鹏在大学研究室里接触到稻壳纤维的相关研究,便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就和这项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这项研究后来被美国商人看中,决定投资,于是在美国注册了HUSK’SWARE(壳氏唯)品牌。考虑到原料和成本,壳氏唯的工厂搬到了广东,两年前迁至泉州洛江区。洛江区盛产稻米,能提供丰富的稻壳,节省了原料运输和贮藏的成本。
要做成持久耐用的稻壳纤维餐具,壳氏唯的杀手锏是原料制作工艺。庄展鹏介绍,大致的工艺流程是,将稻壳研磨成颗粒物,放入高温高速混合机里,加入纤维素和淀粉,混合均匀,在混合过程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取出冷却,制成稻壳纤维粉。之后将其与天然树脂、木质素等混合,制成褐黄色粉末的稻壳纤维合成树脂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