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为滇池建“肺”造“肾” 昆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为滇池建“肺”造“肾” 昆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孙 伟 和…    资讯来源:云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8

为滇池建“肺”造“肾” 昆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一片片湿地的恢复,增强了滇池湖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雷桐苏摄

  滇池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和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污染防治之首。一直以来,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和关心滇池治理工作,近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实施规模化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加大滇池污染治理,初步遏制了滇池水质恶化的趋势。有关专家认为,实施规模化生态修复工程无疑是在为滇池建“肺”造“肾”。

  生态修复为滇池建“肺”

  三月的滇池草海,草长莺飞。记者一行乘坐快艇参观了东风坝水域、老干鱼塘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的情况。东风坝水域位于滇池草海西北部,面积约2.68平方公里;老干鱼塘水域位于滇池草海南端,面积约0.57平方公里,是滇池草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东风坝水域50%的水面上长满了水葫芦,另一半水面被养鱼的网箱覆盖。” 滇池生态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韩亚平说,冬季腐烂的水葫芦不断堆积在东风坝北岸,造成大面积的淤泥带,加速了水体的沼泽化,与渔网、虾笼、木桩及漂浮垃圾形成杂乱无章的水面景象。

  快艇在水面上劈波斩浪,记者发现,螺旋桨搅动下的水花不再发出恶臭,岸边水草葱绿,不时从水面上扑腾起一些不知名的野生鸟类。快艇在东风坝西岸一个叫“海舌”的小岛边停靠。“海舌”周边芳草茵茵,桃红柳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水里种有水杉、水葱、粉绿菰尾藻、水毛莨等20多种水生植物,这些植物释放氧份后可以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增加水体的自救能力。它们可以人为控制生长规模,不会像水葫芦那样疯长。由于环境改善了,野鸭、雨燕等10多种野生鸟类纷纷来此栖息。”韩亚平介绍说,在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东风坝及老干鱼塘综合整治工程被列为重点实施项目。在2003年5月至8月开展的一期工程中,共清理网箱21万平方米,打捞水葫芦及淤泥32万吨,实现了3.3平方公里水域退塘还湖,改善了水体景观。一期工程完成后,昆明市于2004年斥资1600万元启动了以湿地建设、生态修复为主的东风坝及老干鱼塘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二期工程于2005年11月完成,并通过了验收,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完成。

  据了解,东风坝及老干鱼塘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总建设面积为1498亩,主要项目是实施水域大型水生植物恢复与建设工程、北岸水域基底修复工程。根据水域特点,种植和恢复挺水、浮叶、漂浮植物等20种水生植物1410亩,栽种浮岛植物78亩。此外,工程人员利用水体淤泥,采用吹填技术,在北岸实施人工造滩120亩。为实现与草海通水,还在东风坝及老干鱼塘实施坝堤开口6个。二期生态修复工程竣工后,有关部门对1498亩水生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植物补种、收割等管理和维护,不断总结管理和维护经验,为滇池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真实、科学依据。

  有关专家评述说,东风坝及老干鱼塘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创造了“3个首次”:首次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集成技术;首次在滇池成功实施规模化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首创抽取内陆湖泊湖心底泥实施人工造滩,形成了滇池生态修复大型水生植物种苗基地。专家认为,该工程对还原草海历史原貌,逐步恢复草海东风坝水生植被及生物多样性,提高湖泊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改善草海东风坝水体及自然生态景观,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恢复湖泊原有的多种功能,为滇池及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提供宝贵经验和工程示范。

  湿地建设为滇池造“肾”

  占全球陆地面积6%的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截留和降解入湖污染物、改善入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现代新昆明的发展战略,昆明市加大了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末兴建湿地16350亩。

  日前,记者来到了呈贡县大渔乡采访捞鱼河入湖河口湿地建设情况。“这是湿地水体自净的现象,这里的水质已达到4类。”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只见湿地水湾处的水清澈见底,水中还长出了丝状藻类(当地人称“水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湿地作为污染物入湖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自动净化水质,被称为‘地球之肾’。目前已有30多种湿地植物在这里生长,形成园林式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为很多鸟类、鱼类及两栖动物提供了生活家园。”

  捞鱼河入湖河口湿地是滇池东岸湖滨生态建设的一期实施项目,位于呈贡县大渔乡,紧靠滇池湖滨,建设湿地总面积为241亩,属典型的河口湿地类型。

  记者看到,捞鱼河入湖河口湿地整体布局为扇形,按照河口的自然地形及坡向,河水经闸抬高水位后分别进入两个不规则的沉淀池进行沉砂,再经过均匀布水后进入湿地,出水经开口的防浪堤流入滇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滨湖湿地的完全演化模式,本着湿地建设以恢复原有物种优先和适当考虑经济效益的原则,人工构建了以中山杉+芦苇及中山杉+茭草为主的建群种湖滨生态带,结合滇池流域湿生植物的分布现状及其建群种间的搭配,进行湿地建设植物配置。

  “捞鱼河入湖河口湿地的建成,将产生很大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作人员介绍说,在环境效益方面,由于清退鱼塘,减少了鱼塘投饵等对滇池造成的污染。相关试验表明,该区域湖滨湿地每年对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量分别为36吨、6吨、0.6吨。在生态效益方面,重建与恢复后的湖滨湿地改变了湖滨植物群落类型简单、组成单一、生态脆弱的状况,为生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复杂和稳定性,维持自然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效益方面,伴随湖滨生态工程建设,由于实施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附加值、低污染的农业经济与种植模式,推动有机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滇池治理和水环境修复将会直接提高滇池周围土地开发利用价值,同时湿地周边作为环滇池重要的景观带,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有利于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社会效益方面,随着呈贡捞鱼河口湿地的建成,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区域内流入滇池的污染负荷,增强湖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改善滇池水环境最关键的举措。

  投放鱼苗吞食蓝藻

  在连续几天的采访中,记者乘坐昆明市滇池渔政监督管理处的巡逻快艇在滇池流域巡查,得知鱼类繁殖的高峰期,也是滇池封湖禁渔的关键阶段。

  “一条白鲢鱼每长1公斤,就要吞食100至150公斤鲜蓝藻。”渔政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丰富滇池渔业资源,渔政监督管理处每年都要向滇池投放鱼苗。去年共投放高背鲫鱼638万余尾,鲢鳙鱼种100余吨。“产生了一举两得的功效,一是增加了渔民的收入,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二是通过良性生态循环,改善了滇池水质。”

  据了解,滇池早在1958年就开始进行人工投放鱼苗鱼种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各类水生物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至上世纪80年代,金线鱼等名贵鱼种从滇池消失。滇池管理局自成立以来,为配合滇池污染治理,每年夏冬两季,积极组织人工投放鱼苗鱼种。投放的品种由原来的以鲤鱼为主转变为以鲢鱼、鳙鱼为主,辅以高背鲫。每年随着水产品的捕捞,可消减滇池水体中的一部分氮、磷等有机元素,不仅对滇池水质改善起到积极作用,还有助于滇池生态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增殖滇池土著鱼类,控制投入物种对其它物种的影响。

  每年春季,滇池渔政监督管理处都要组织执法人员,加大出艇巡查频次,对滇池北部及观音山一带湖岸沿线违章偷捕比较严重的地区,进行强化检查管理。从3月份开始至开湖捕捞前,该处还将调集沿湖四县(区)渔政部门,对整个滇池水域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行动,坚决清理取缔虾笼、“迷魂阵”等违禁偷捕渔具,保护滇池渔业资源,改善滇池水域景观,杜绝新的污染源。据统计,去年该处共出动船艇694艘次,人员1825人次,收缴各种船筏537只,没收网具1299张,取缔虾笼1.8万个、拆除“迷魂阵”7070个。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治理滇池需下猛药 主要是资
    滇池治理现状:生活污水仍为
    生态修复 "局地起沙"灾害不再
    昆明将把240万鱼苗投入滇池 
    全军最大污水处理及生态回用
    绥棱“寒地黑土”生态修复三
    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
    “这两年,鱼又回来了”:太
    林草覆盖率49.97% 西宁南川河
    首批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颁发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