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资讯正文 | ![]() ![]() |
|
||||||||
生态洞庭:机遇与挑战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8 | ||||||||
洞庭湖在夕阳的辉映下格外美丽。 反嘴鹬和红嘴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洞庭湖是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长江与洞庭湖,相生相伴。与长江血肉相连的洞庭湖,既是长江洪水的天然调蓄场所,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也是湖区广大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被誉为长江之胃、大地之肾、中华瑰宝。 刚刚在长沙闭幕的第二届长江论坛,以“长江与洞庭湖”为主题,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洞庭的主题。论坛期间发表的《保护洞庭湖行动纲领———第二届长江论坛长沙宣言》,更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洞庭湖保护、治理和开发的行动指针。 建设生态洞庭,当前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长江论坛召开期间,湖南日报记者采访与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有关国际组织代表,试图对此进行求解。 治理未有穷期:成果显著任重道远 1998年大水后,湖南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快了洞庭湖治理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全面加高加固了142公里长江干堤;按设计基本完成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工程,使11个重点垸的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南洞庭湖、藕池河两条洪道泄流能力明显增强;利用外资加固了长沙、岳阳等21个城市防洪工程,投入部分资金对蓄滞洪区进行了应急建设,实施了部分河湖疏浚工程。洞庭湖治理还采取水土保持,修建防洪水库,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综合措施,共完成小流域重点治理353条,完成了333个巴垸和堤垸的平退任务,搬迁移民15.8万户55.8万人,退田还湖面积达779平方公里。 经过治理,洞庭湖防洪排涝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但是,洞庭湖综合治理仍然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第二届长江论坛开幕式上所说:洞庭湖区泥沙淤积和内涝渍灾依然严重,堤防的抗洪能力依然低下,分蓄洪区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湖区枯水期生活、生产与生态缺水以及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血吸虫病害有抬头的迹象。尤其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投运,江湖关系将长期处于比较敏感的调整阶段,情况更加复杂,影响更加深远。 湖南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告诉记者,洞庭湖综合治理远未有穷期。随着四水流域及环洞庭湖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洞庭湖水污染加重,部分湖泊已出现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明显减少,候鸟数量下降,湿地萎缩,湖区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此外,湖洲、河滩钉螺孳生,已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群众健康。 江湖关系变化:湖区生态面临机遇与挑战 三峡工程投入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江湖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泥沙含量大幅度减少,将对洞庭湖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数据,从2003年6月三峡工程开始蓄水至2006年12月,由于长江上游来沙量大幅度减少,加上三峡水库拦蓄约65%的入库泥沙,宜昌站输沙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约80%。受其影响,江湖关系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荆江河段深泓以冲深为主;下荆江深泓冲淤相间,城陵矶附近深泓有所淤积;城陵矶至汉口河段总体表现为冲刷;洞庭湖区受荆江三口入湖沙量减小等因素影响,年均淤积量明显减少;荆江河段一些站点水位流量关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认为,长江水沙条件与河床变化势必引起洞庭湖的连锁反应,洞庭湖的变化又会再反馈于长江,形成复杂的江湖关系,影响到河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江湖蓄泄能力、水生生物多样性、湿地功能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江湖关系的变化,加之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演变,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正处于不稳定的调整时期。洞庭湖水沙条件的变化,将引起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三口分流、分沙量(即进入洞庭湖的水沙)减少;经湖区调蓄后,湖区仍以淤为主,但淤积趋缓;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快速萎缩趋势将得到延缓;入湖水沙的大量减少,会造成洞庭湖湖泊湿地结构发生新的演变,影响珍禽候鸟越冬栖息地的环境;季节性水位变化使鱼类生长期的湖泊水面减小,影响长江繁殖的鱼苗进入湖泊生长发育。 治水全新思路:人给水让路 水给人出路 汪恕诚认为,妥善解决长江中游的一系列水问题,核心在于处理好江湖关系。检验江湖关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一是湖面不萎缩,最终扩大到与调蓄长江洪水、维护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洞庭湖湿地功能需求相协调的湖泊面积。二是水质不超标,达到与人类饮用水安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相匹配的水质标准。 为此,治理好洞庭湖,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人给水让路”和“水给人出路”相结合,从单纯的江湖整治向江湖管理、保护和综合治理转变,结合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切实做好湖区综合规划,建设生态洞庭。必须坚持“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方针,加紧分蓄洪区建设、洞庭湖区堤防建设以及治涝工程、电力排涝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强化江湖互通,建立人与湖泊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必须把生态与环境保护纳入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强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防治,加大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力度,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逐步恢复洞庭湖的湿地功能,造福流域广大人民。必须针对三峡工 程蓄水后的变化,抓紧专题研究,积极探索建立以三峡等上游水库和中下游天然湖泊调蓄为基础,以生态调度为主要手段,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 省委督办专员王孝忠认为,人给水让路,是经过事实证明的综合治理洞庭湖的有效思路。只有“人退水进”,才能保持自然植被,防止湖区水土流失,减缓泥沙沉淀速度;平退堤垸一旦转换成湿地,就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繁衍生物种群等,洞庭湖生态系统就可望得以恢复。水给人出路,则是大自然的慷慨回报,是洞庭湖治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开创双赢局面: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生态、生产、生活,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曾经一段时期,人们为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人为地将生态、生产、生活割裂开来,造成生态、生产、生活对立局面。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詹姆斯•P•利普先生明确地告诉记者,建设生态洞庭,保护和开发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在过去的半年当中,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湖南省政府合作,展开了保护洞庭湖的工作。他认为,恢复洞庭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看到了一些积极举措已经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都创造了机会。 保护洞庭湖,本质上就是要保护好洞庭湖的生态服务功能。省环保局副局长王会龙透露,我省将加强洞庭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制定了洞庭湖保护规划,防止湖泊萎缩及湿地破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加强退田还湖还湿、减轻水污染负荷、增强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同时强化水污染治理。我省狠抓了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特别是加大了洞庭湖区造纸企业的整治力度,对现有造纸企业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或不能稳定达标的一律实施停产。“十一五”期间,洞庭湖区将新建污水处理厂10个,新建无害化垃圾处理场12个,切实削减洞庭湖水体污染总量。我省还将加强洞庭湖区5个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保护。使生态功能得到加强和巩固。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姜加虎专门进行过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效益评估的研究。他认为,生态功能保护是基于流域尺度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实施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实现经济发展局部服从整体、眼前服从长远可持续战略的重要手段,其所产生的长远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是难以估量的。第二届长江论坛提出建设生态洞庭,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第二届长江论坛通过保护洞庭 汪恕诚:建设生态洞庭 共创浩 关停146家造纸企业 “环保风 保卫洞庭湖,还长江一颗健康 洞庭湖污染严重 “植物杀手”蔓延东洞庭 豚草 污水直排洞庭湖 专家科考建议保护“母亲湖” 建“环洞庭生态经济圈” 十余专家会诊洞庭湖[图]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