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资讯正文 | ![]() ![]() |
|
||||||||
保卫洞庭湖,还长江一颗健康的“肾”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陈彬 资讯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3 | ||||||||
“这不是一个湖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巴陵环保第一人”之称的民间环保人士朱再保老人便一直关心洞庭湖生态的变化。据他回忆,作为鸟类的天堂,曾经的洞庭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都会有几十万到上百万只鸟儿到洞庭湖越冬栖息,其中不乏黑鹳、东方白鹳和小天鹅等世界级、国家级保护和濒危鸟类,而现在“每年只剩下三五万只了!” 然而,这只不过是洞庭湖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将目前洞庭湖的问题归结为“过度捕捞、湿地结构破坏、严重水质污染以及多头管理”等几大因素。他同时指出,这其中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首先是水体污染问题。去年3月,湖南省环保局公布的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洞庭湖总体水质呈现重度污染,10个断面全部超过III类水质标准,IV类、V类和劣V类已经分别占到10%、30%和60%。而据记者了解,洞庭湖环湖区工业企业近600家,年排工业废水2.76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入2.62亿吨,化肥、农药年施用量达到187.3万吨和1.7万吨。 “洞庭湖的污染并不是一个湖的问题,”姜加虎说,“它与太湖、滇池这样的湖泊不同,作为一个通江湖泊,洞庭湖一方面对保护长江水质有着重要的净化功能和前置库作用;另一方面,一旦受到污染,就必然会殃及长江的水质安全。长江作为我国的战略水源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除此之外,朱再保说,由于洞庭湖周边大量造纸厂用材的需要,洞庭湖区近年来兴起了一股“种杨热”。大量速生杨的栽植和泛滥已经显著破坏了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对洞庭湖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喻勋林多年来一直考察研究洞庭湖区的植物资源,他指出,愈演愈烈的种杨热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在种植杨树的湖滩,芦苇不能生长,硕大的杨树冠下连草都不能生存。开深沟种杨,抬高了湖床,越冬水鸟的栖息地将完全丧失。 “事实上,有些工作我们是可以做的,”姜加虎说,“如水体污染、植被破坏乃至过度捕捞等,尽管问题复杂,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很多工作都是我们现在就应该去完成的。” 多头管理之惑 谈到洞庭湖现状产生的原因,姜加虎表示,洞庭湖的问题千头万绪,其中“最大的难题是管理”。 姜加虎指出,目前洞庭湖管理中存在着多头管理现象。他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往往牵扯到众多政府部门,需要众多部门协同合作。如对洞庭湖的保护而言,就需要水利、环保、林业、农业(渔业)乃至工业等部门协调,而目前政府依旧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统筹协调机制,这就导致了在一些具体工作上各部门‘各负其责’却又层层管理的现象,无疑大大阻碍了洞庭湖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005年10月1日,湖南省颁布了《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湿地保护工作要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湿地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政府已经颁布了这样的条例,在其他方面,我们也有一些具体的法规,但法律出台后究竟由谁来落实和如何落实?有法不依相当于没有法,无法很好地落实,法规也相当于是空的。”姜加虎说。 姜加虎举例说,以目前对洞庭湖生态有严重破坏的沿湖污染企业为例,有很多企业规模很小,“养活不了几个人”,然而却严重污染着周围水域,对于这种低效高污染的企业,需要关闭一些,从而整合资源,发展一些大型的、规范化的企业,这也有利于对速生杨种植规模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环保、工业、林业、农业和国土等多部门的统筹协调,但这种协调机制目前依然没有有效形成。 “从总体上说,政府在洞庭湖的保护上下了很大的气力,但洞庭湖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治理,这就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所能解决得了的。我们需要的是按照规划,分工合作,一步一步来。”朱再保说。 洞庭湖需要“功能分区” 针对洞庭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姜加虎认为,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洞庭湖形成生态功能保护的区域系统,而这也是姜加虎从2001年起便开始研究的一个课题。 谈到这一问题,姜加虎告诉记者,在一个大的区域内,不同分区所承担的功能是不尽相同的。而依据功能的不同,有些地区需要进行保护,有些地区则可以进行开发利用,这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进行具体研究和定位。 具体到洞庭湖,姜加虎介绍说,目前洞庭湖区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人的生存压力与环境保护之间也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虽然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鱼米之乡,但实际上洞庭湖还是存在很明显的功能区划,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开发。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在生存压力下,一些不适合人居却又具有很强生态价值的地方实际上已成为人烟稠密、工农业生产集中的地区,这无疑对洞庭湖的生态功能保护和维护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根据洞庭湖的生态情况,姜加虎提出洞庭湖区可划分为3大生态功能区,每一大功能区下又可细分。如湖泊湿地调洪功能保护区可分为湖滨滩地保护区、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退田还湖调洪功能恢复区可分为双退堤垸湿地生态恢复区、单退堤垸生态移民区;环湖生态经济区可分为生态产业发展区、内湖生态利用与恢复区。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可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开发措施。 “洞庭湖的保护和发展需要相互协调,不能将所有地区一概而论。”姜加虎说,“鉴于洞庭湖的特殊情况,这个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乃至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鄱阳湖出现罕见长江江豚群落 长江登上全球“最受伤大河” 长江枯水期提前两月 创130年 我们为什么保护不了长江豚类 长江水质再敲警钟 长江、黄河、淮河一年“喝” 两寻长江不见一头白鳍豚 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束 未见白豚 新华时评:长江的污染非治理 长江捞珍稀鱼作调查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