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2020年度会议——“碳中和背景下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路径”在京顺利举行。会上,“碳中和”与“协同应对”等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高频词。
会议伊始,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相关负责人强调,为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十四五”规划期间有效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协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也指出,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是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经济、能源等多领域的重大变革举措。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CCAPP指导委员会主席郝吉明院士指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高度协同,应尽快构建新一代大气污染防治科学体系,精准感知、智能响应和靶向治理,从行动上推进三个协同,即空气质量改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PM2.5与O3污染治理协同以及常规与非常规污染物治理协同。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从空气质量改善的角度,指出我国大气污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治理以PM2.5和O3为主的大气复合污染是“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任务,近期应着力减少VOCs排放,并逐步确立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长期策略,全面改善我国空气质量。
会议期间,CCAPP发布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路径(2020):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报告,报告对“十三五”以来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及2019年“蓝天保卫战”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构建了在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指标框架,旨在跟踪、梳理和分析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空气污染协同治理进程并推动其发展。
本次会议主持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指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为深度治理大气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应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研究者、决策者和实施者间的交流合作,以不断完善协同治理措施策略,释放减排潜力,为公众带来最大的环境、气候和健康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