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秦大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防御极端气候灾害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秦大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防御极端气候灾害
http://www.eedu.org.cn    作者:秦大河    资讯来源:《求是》2007年第8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8

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大河

    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具有全球化特征和历史性根源,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准备。

    一、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过去150年来全球最暖的9年出现在最近11年,1998年和2005年是有仪器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两年。20世纪北半球平均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2007年1月29日—2月1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在巴黎召开了第十次全会,会议通过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对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进行了预估。评估报告分析表明,21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会继续升高,到2100年将可能比1990年上升1.4℃—5.8℃,是20世纪增温值的2—10倍。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从1986/1987年的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19个暖冬(仅2004/2005年的冬季为正常)。特别是2006年,我国平均气温为9.92℃,成为1951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21世纪我国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与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气温相比,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可能提高1.3℃—2.1℃,2030年可能提高1.5℃—2.8℃,2050年提高2.3℃—3.3℃,2100年提高3.9℃—6.0℃。2020年最大增温区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的北部,增温幅度为0.6℃—2.1℃。

    二、气候变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2006年对我国来说是创纪录的暖年,也是气候异常、登陆台风和超强台风异常以及特大干旱异常之年。具体表现为:台风登陆时间之早、登陆时间之集中、滞留时间之长、风力之大、降雨之多、摧毁性之强历史罕见;川渝地区特大干旱百年一遇;沙尘天气次数创2000年以来新高;森林火灾为1987年以来最强;局地暴雨洪涝灾害成扩散趋势,大风、冰雹、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更为频繁。未来20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持续,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多复杂难题:

    ——气候灾害更为极端,防灾形势不容乐观。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气象愈发频繁。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其中以新疆和内蒙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有呈恶劣化的趋势。未来4—5年,黄淮海地区出现30—50年一遇的极强降雨事件的概率将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增加4—6倍。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大旱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范围、持续时间还将进一步加剧。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的台风最大风速将增加约19%,破坏性更强,防御难度加大。

    ——雨雪时空分布异常,水资源安全形势堪忧。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将显著减少,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少27%。由于气温增高,蒸发加大,新疆天山乌鲁木齐一号冰川从1962年以来逐年退缩,到1994年已使两个原本连在一起的冰川变成了两个独立的冰川。喜马拉雅山中段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发生过20多次冰湖溃决事件,其中3/4发生在我国西藏境内。受气候变暖影响,除松花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径流有所增加外,其他主要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的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西北各大湖泊绝大多数水量入不敷出,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每年平均有20多个湖泊消失。

    ——海平面持续上升,海洋环境灾害加剧。因为全球变暖,我国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最近50年上升的速度是每年1—2.5毫米。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将使许多海岸区遭遇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了退化,海南和广西海域已发现不同程度的珊瑚白化和死亡现象。赤潮、咸潮、风暴潮灾害趋于频繁。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压力。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化趋势加剧,致使我国的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90年代退化草原面积分别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5%、30%、50%,到21世纪初已增加到90%。我国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减少,东北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从1949年的534万公顷锐减到2000年的95万公顷,2000年松嫩平原湿地仅为上个世纪50年代的19.7%。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冻土区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重要反馈作用。由于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热岛”效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增多,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也将呈增多、增强趋势。

    ——土地退化和病虫害加剧,农业生产风险加大。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短时期内仍无法改变,而气候变暖将导致旱涝趋势异常、农业气候灾害频繁、农作物气候适应性脆弱、农业病虫害加剧,以及蒸发和干燥度呈增加趋势而导致沙漠化、盐碱化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重大挑战。估算表明,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灾害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同时,全球粮食生产的波动也将加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气候变暖与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结构的调整,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异常气候出现频率增加将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力与布局的变化,必然影响下游深加工工业;气候灾害将使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成本增加,运营效率降低,交通安全隐患增大;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疾病传播,可能使旅游业受到威胁,使保险业和金融投资领域的风险增大;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质量和保证人体健康,社会公共医疗保障系统的负担将加重。

 

[1] [2] 下一页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全世界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应对
    海洋酸性增强威胁生物
    勾勒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图
    科技部解读《气候变化国家评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报
    联合国4月6日发布政府间气候
    强化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六部门公布评估报告:气候变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
    气候变化影响瑞士经济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