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无锡水危机,警钟为谁而鸣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无锡水危机,警钟为谁而鸣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11

  一场突如其来的水危机,让太湖边上的每座城市都绷紧了神经———无锡水危机有所缓解,蓝藻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下一个被围困的将会是谁?

  6月9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召开专家座谈会,对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对策与措施进行会商。

  专家们会商的是,从无锡水危机中发现了些什么……

  两大疑点待解

  水危机爆发之后,无锡市政府请来的专家组一直没有放松对水质的监测、调查。

  6月6日,专家组得出结论:此次贡湖水源地水质突变,主要是该水域内约3平方公里的污水团突然侵入水源地取水口造成的。

  污水团的形成,蓝藻死亡腐烂是主因,这一点没有异议。问题在于,蓝藻的死亡腐烂是这个巨大污水团形成的唯一原因吗?当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吴浩云展示5月下旬的太湖卫星遥感图像时,刚刚卸任水利部副部长的索丽生教授单刀直入地提出疑问。

  “很多到过现场的专家都说,和往年不一样,这次臭得不正常,不是蓝藻腐烂的那种腐臭味,也不是蓝藻腐烂后的那种蓝黄色!”在水质高度富营养化的太湖,蓝藻暴发是常事。蓝藻腐烂、分解,自然就会发臭。但据现场观测,这一次臭得有些异常。

  全程参与监测和调查的中科院太湖湖泊系统研究站副站长胡维平说:目前看来,不排除太湖湖底污染底泥突然上升释放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有企业偷排污水的可能性。

  另一个引发专家普遍忧虑的疑点,是蓝藻突然大面积消失的原因。太湖局监测表明:5月20日,梅梁湖小湾里水厂水源地水质明显恶化,现场蓝藻暴发严重,但一直居高不下的叶绿素A浓度在25日却突然下降,水厂附近蓝藻大面积聚集现象突然消失;无独有偶,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附近蓝藻也几乎是在一天之内突然消失。

  “一般来说,蓝藻死亡有一个过程,叶绿素A浓度是蓝藻的存活标志,一般会呈现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需要数天时间。但这次不一样,叶绿素A浓度突然在一天内几乎下降为零,蓝藻突然大面积消失,目前这还是一个谜团。”一位专家说:“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清楚,否则会影响到我们今后应对太湖水危机的能力。”

  污染不降反升

  近年来,太湖的生态警钟一直不绝于耳。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高安泽说,当他在北京获悉太湖暴发水危机之初,就意识到,这一次“狼终于来了”。

  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林泽新说:2005年,太湖流域点源废污水排放量为60.4亿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15亿吨,第二产业废污水排放量36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9.4亿吨。

  如此大的排放总量,导致在太湖各湖区中地处角落的五里湖、梅梁湖和竺山湖水质最差,2002年以后均劣于Ⅴ类。东太湖水质为Ⅱ—Ⅲ类,东部沿岸带水质为Ⅲ—Ⅳ类;其余湖区水质均为Ⅳ类。2000年—2005年间,太湖全湖平均水质为Ⅳ类。

  “多数水体的使用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导致流域严重的水质型缺水。”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陆健健指出。

  当污染连年加剧时,蓝藻一年比一年来势凶猛。2006年,太湖里的蓝藻一直持续到10月份才完全消失。胡维平介绍,今年此次危机中,藻类已呈全湖性分布,且未来几个月太湖水温随气温升高还将持续上升,水位如维持现状,太湖藻类水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可能会再次发生类似的水污染事件。

  目前,环太湖城市在太湖的水源地有4个,直接从太湖取水的自来水厂有11个,总供水能力为每日254万吨。这一次的危机表明,太湖污染已严重危及到水源地的安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吴浩云称:太湖流域2005年参评的47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中,水质劣于Ⅲ类的共16个,占到了34%。

  “难道我们都要把取水口搬到长江里面去吗?”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左玉辉说:“那太湖就难逃一劫了!”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陶康华则评价说:如果对大自然索取无度却轻视保护的这种观念得不到改变,就是浩荡长江也会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无路可逃。

  是“危”也是“机”

  专家会商的共识是:太湖亟待联合治理,否则危机必将重演。

  座谈会上,太湖局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陈荷生说:这次水危机是一次生态灾难,但更应该成为一次重大机遇———“我们应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水资源保护的问题。”

  “环太湖的所有排污口,管辖权分散,统一监控艰难。”高安泽指出:太湖水环境的根本性改善要靠环太湖尤其是太湖上游地区的截污治污,而其中关键,是改变当前的流域管理体制。太湖的污染是流域的污染,太湖的治理不能“碎片化”,需要统一而强有力的流域环保管理体制,否则,太湖的污染局面很难根本性改观。

  “太湖问题是我一辈子研究的几个大问题之一。”左玉辉说。10年来,一个想法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调离这个区域,跨过长江,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的海涂上,通过芦苇净化后排入大海。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治本的办法。”

  相比目前治理污染的“两极控制,就地分散,达标排放”思路,左玉辉把自己的上述设想称为“三极控制,尾水归漕”。两极控制,一极是源头控制,另一极是污染集中控制。而他所提出的“尾水”,就是经过预处理的污水;三极控制,就是在两极的基础上再增加尾水控制这一极。“尾水不归漕,水源难以洁净。”他说。

  药方不少。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陆健健指出:污染既非一朝一夕造成,也非数年就可解决。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想取得太湖治污的根本转变,还在于整个太湖流域、整个长三角地区联起手来,共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无锡水厂处理工艺可进一步去除微量的微囊藻毒素

  现有饮用水不会增加致癌风险

  据新华社无锡6月10日电(记者 顾瑞珍 郭奔胜)无锡市饮用水水质目前符合国家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指标已恢复到嗅味污染前的水平。10日,专家在此间表示,现有饮用水不会增加饮用人群致癌风险。

  据了解,环保总局近日组织中国环科院、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等单位的专家对无锡地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了论证,专家组认为此次太湖水华的优势藻种是微囊藻,中科院生态中心9日对贡湖水厂水源地水体中测得的微囊藻毒素为0.06微克/升,远低于我国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限值1微克/升(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限值相同)。

  专家分析指出,无锡贡湖水厂目前采取的应急处理工艺可进一步有效去除微量的微囊藻毒素,因此现有饮用水不会增加饮用人群致癌风险。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水质已明显好转 无锡水市场有
    中国水危机
    72小时,无锡如何化解“水危机
    无锡出现饮用水危机 罪魁祸首
    无锡太湖污染使自来水发臭
    中国城市水危机调查:分质供
    400余城市缺水 “水危机”掣
    如何度过水危机——秘鲁总统
    透视“中国水危机” 到底几分
    澳大利亚:海水淡化厂不能根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